对文献调研的困惑,我问了几位同学,集中在下面几点:
这两个问题反应了查文献的两个关键:查全和查准。 但是我以为,文献调研并不是只有“查”。调研是为了回答你想知道的问题,查只是第一个步骤,查到文献后读,获取有效信息,并经整理总结后解决了想回答的问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文献调研的过程。 应运而生的,在文献调研的时候还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想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文献调研的目的有哪些。
下图是我根据平常经验总结的几种目的。 了解调研的目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目的不同,我们在查和看的时候重点也不同。此外,一般我们认为文献调研主要是靠网络资源,但是其实人才是最好的资源,其次才是网络。向行业的资深人士,比如导师,在文献调研前寻求指点,事半功倍。部分情况下我们得不到合适的人的合适信息,这时候只有靠自己摸索。我想表明的是:根据我们的目的不同,不是所有调研都要需要大精力去同时查全和差准。
确立了调研目的,接下来首先进行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的原则如下图,几种原则都是为了能保证文献能够查准和查全。 信息源也就是文献的搜索位置,这部分不准备细说,因为各大高校研究单位都有购买自己的数据库,网络上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自行百度或者微信搜索。想查的越全,查阅的信息源的种类和数据库范围也就越大。 检索是保证文献调研查全和差准的关键。个人认为需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2. 检索策略 根据常用字段的限定范围和自己的调研目的来确定相应的检索策略; 3. 优化检索策略 这一步几乎就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一次检索就能满意的几率实在太小,经常都需要来回几次才能满意。所以如果在检索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完全不需要气馁,你需要的文献就像是河里的金子,需要淘过许多沙才能找到;而且有时候你想要看的文章根本就不存在。比如你想找某个领域的综述,用了相关的关键词还是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写过。这时候就需要换个策略,把大的领域拆小,以找到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检索策略。 4. 筛选和查漏补缺 在我的经验中,这一步非常重要。一般查完文献少的几十篇,多的上百乃至上千,不可能全部看完。这时候就需要筛选出重要的文章优先看。查漏补缺是因为检索策略的原因总有一些重要的漏网之鱼,在阅读文献时根据它的参考文献及时的把重要文献补加进来。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见了好的资源比如全文数据库,好的网站和经验,都喜欢收藏起来。除了一部分留作备用的资源,大部分资源不能加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基本就是没用的资源。建立一套自己进行文献调研的体系(套路),熟练运用,不断修正,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 如果只说一些宽泛的经验,我的这篇文章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因此,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自己习惯使用的运用Endnote进行文献调研的套路,过程中体现了我刚才说到的内容,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Endnote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文献管理软件。其实不仅在写论文的时候非常有效率,在调研文献方面也是非常强大的。
例如我搜索病毒的色谱纯化,先搜索出了一些文章。
为了保证查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检索(多样性原则),调整检索策略(完整性原则),并且添加进刚才建立的分组中。这时候肯定有很多重复的文献,不怕,用reference——find duplicate删除重复文章。 经过这样的检索,你想要的文献基本逃不出构建的这个分组了,这个过程我称为:把所有的鱼兜进网里。
哪些文章优先看呢? 最相关的优先看 —— 有效资源 新的优先看 —— 有对之前研究的总结,顺藤摸瓜,新颖性 综述优先看 —— 有对之前研究的总结,顺藤摸瓜,且更全面 好期刊的优先看 —— 质量和价值一般更高 引用率高的优先看 —— 质量和价值一般更高
文献检索只是文献调研的第一步,检索完以后需要在大量的文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现在我们可以回头讨论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了。 读文献是一个需要积累能力的事情。同一篇文献,你读可能需要三天,有经验的研究生用一天,小导用2小时,大导用20min。这不仅仅是阅读速度上的差别,这是内在知识和技能的外在体现。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一篇文章的创新点,精髓,提出由水平的问题?很遗憾,因为能力没到,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差在了刻意练习的积累。但是从一个小白到一个有经验的研究生,我们还是能很快的练习达到的。 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建议:
大四的时候,我看一篇文献需要三天;研一上讨论课,一周时间查文献看文献做一个ppt,我抓狂的一天看3-4篇文献;研二导师要求我半个月写一篇文献综述,一周至少得看50多篇文献,我又抓狂了;到现在经常需要一周以内要做一个文献调研写一个结果报告。 我想说的是,提高是需要一定强度的重复练习的,轻轻松松的坐在桌前看会文献看会网页是不会有提高的。当在大量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后,会更加提高自己的效率。文献调研不轻松,但每一次痛苦后都会有一些收获,不要怕做不好的开始。如果练阅读文献的速度都没达标,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信息?怎么能指望有一双毒辣的眼睛?
看文献没有收获,因为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很多牛人告诉我们,输出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检验我们是否掌握了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的语文很烂,但是我还是要经常写些文章。输出的优点是:将信息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了记忆;便于日后需要时查找资料;作为储备,备不时之需。 具体方法如下: 1. 在PDF和endnote中做记录 这属于最简单的笔记。endnote中有label, review item等等,可以自行选择,即使是简单的几句话,在阅读经过很久之后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在word或excel中做分类整理记录,根据关注的问题将文献的内容拆分
根据关注的问题将文献的内容拆分若干个关键分类(第一行)在进行文献阅读时按照表格将相应内容填入表格中,并且用endnote插入参考文献。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它将一篇文章那么多的字浓缩成了几个关键词,在大量信息中给你设立了目标;在最后总结时也能一目了然看出想要回答的问题。 3.在word/ppt/excel中记录关键段落,图,观点
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只要会认字就能做的好的事。向大家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在看完之后我才知道了阅读不光只是为了获得资讯,是为了提高理解力,获得与作者相同的认知水平。书中提倡去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是一门艺术,有基础、检视、分析、主题阅读四个阶段,对不同的书(文献)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篇幅原因不细说,但是极力推荐想提高阅读能力的去认真读一下。 最后一步是对所查所读文献的总结,回答调研文献之前提出的问题。在调研之前明确调研目的,做好查和读两步(读时做好记录),这一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后记:由于本人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见谅。想要提高,刻意练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必要的,即使将来不用进行文献调研,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也会从中受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学到老的科研小兵,首发于杨延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5633-1007357.html |
|
来自: JACKjack2580 >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