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山文化之精髓——巧夺天工的响堂山石窟

 东海若水斋 2018-04-20
 

 


鼓山文化之精髓——巧夺天工的响堂山石窟

 


       谈及中国石窟文化,必论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这四大名窟。然被人忽略的往往也许是最美的。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国还有着第五大石窟,然这座石窟以其恢宏之气势、雕刻之精美,以及其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和原生态是上述四大名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复制的。然天妒红颜,这座名窟由于在一个世纪以前遭受过大规模的盗窃和破坏等原因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观者寥寥,它就是被遗忘在滏水岸边、响堂山深处的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巧夺天工的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又名响堂寺石窟,北响堂石窟,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石窟,也是中国第五大石窟,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分别位于响堂山南麓、北麓,相距大约15公里。





  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朝代均有增凿。全山尚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雕像5000多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幽美典雅的响堂山最优质的石岩中。因石窟幽邃,游客在洞窟内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宏亮而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北齐国共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邯郸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响堂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



  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石质优良,于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宫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现如今,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流响堂窟,昔日辉煌之寺院早已破败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像一串串历史的符号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北齐历史和佛教文化的珍贵文物。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各朝代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


  北响堂石窟下尚有附属建筑群的遗址保存,其中,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



  北响堂石窟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分别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也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




  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之细腻,装饰之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杰出代表。北齐时期的佛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宝贵的艺术瑰宝。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




  步入响堂山风景名胜区,始于菩提广场,一步步沿朝圣之路拾阶而上,内心之浮躁与狂妄逐渐淡去。静聆脚下的跫然足音,心灵伴随周山之梵音顿然变得沉静而祥和。拾阶千余,终至半山腰之北响堂石窟。


  鸟瞰初春的冀南大地,一切似乎都蕴藏着即将爆发之盎然生机,古朴,典雅,庄重的宋塔矗立在山下的常乐寺遗址中,塔身上斑斑驳驳的岁月印痕无言胜有声,仿佛在静静地倾吐着千百年燕赵大地之兴衰成败、沧桑荣辱。


  矗立于响堂山腰,这里距离蓝天更近,与“蓝天白云,响堂滏水”的默然对晤,我们不由自主沉下心来,静聆大自然的天籁,周身之梵音袅袅,谛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回溯灵魂最原初的企盼。呼吸着响堂山深处糅合着草木清芬的清鲜空气,我默默许愿,默默地憧憬美好的未来,为身处战乱的叙利亚人民祈福,为日益强大的祖国祈福,为千年不灭的响堂祈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