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石窟 | 道童启门,童子燃灯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太原城南20公里外的龙山之巅,原古昊天观的所在地,有一处著名的道教石窟,名曰龙山石窟。石窟规模不大,但是保存较为完整,根据张明远的调查报告,龙山石窟共有洞窟9个,造像65尊。这些洞窟应为两期工程( 一般将其归为元代石窟),第一期第4、第5 窟为前期工程,建于唐代。第二期1、2、3、6、7、8、9 窟为后期工程, 由元代宋德芳及其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主持开凿, 具体时间为1234~1239年。

元代龙山石窟开凿之前,曾有“二古洞”,元代道士宋德芳在游览龙山时就发现了他们,于是在此续凿三年。元代三通碑文有云:

甲午,( 宋德芳) 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壁间有宋全二字,修葺三年,殿阁峥嵘,金朱丹膜,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元中统三年《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并引》

甲午,( 宋德芳) 历太原之西山,偶抵一道官,荒凉极目,乃向神游时所见。拂拭石刻,有宋全二字。真人曰:宿缘无可逃者。留居之。曾不三年,轮灸一新,遂为西州伟观。(元至元十一年《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道行之碑)

甲午,( 宋德芳) 率门徒游太原之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棒莽无人迹,中有二石洞,圣像俨存。壁间有`宋全’二字。真人葺之三年,恍然一洞天也。(元延佑七年《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


上述三条文献内容相仿,确切的告诉我们,至迟在元代甲午(1234年)前,龙山石窟曾有“二石洞”存在的史实。并技术了宋德芳在此继续修建石窟三年的具体情况。但是,碑文并没有指出二石洞内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龙山第6 窟中有“ 自戊戌春至己亥秋工毕” 的题记,并有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为其师宋德芳所作的颂赞。因此可知,宋德芳在修窟三年之后离去,又时隔一年,他的弟子在这里继续修建并完成了第6窟的后续工程。

张明远先生在《龙山石窟历史分期问题研究》中有深入细致的考证,他修正了日本学者的论证,认为:1.龙山原有的“ 二石洞” , 不应该是第3、第8 窟,而应是第4、第5窟;2.该“ 二石洞” 不应是宋窟,而应是唐窟。3.元代石窟开窟的具体时间上下限不应是1234一1244年,而应是1234 一1239 年。

龙山石窟雕凿技艺精湛,造像面型方圆,衣饰沉厚,线条简练,风格粗犷,所存元代洞窟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在中国佛教石窟遗存庞大的规模里,独树一帜,成为少见道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

龙山石窟较为难得一见的是道童启门。启门题材由来已久,自汉代以来屡见不鲜,宋金时期甚为流行,但大多出现在墓葬之中。佛教建筑中极为少见,佛教在石塔、经幢等中间零星可见。但是道教题材的启门,唯龙山石窟为余所见之孤例。其意义需要认真检讨,在此按下不表,暂不赘述。

龙山一侧的山坳中还有童子寺遗址。山行四五里,便可至。童子寺遗址环境清幽,三面环山,形似簸箕,原为北朝、隋唐著名的佛教寺院,曾有不少高僧在此弘法。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一十里,天保七年北齐弘礼禅师栖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俨若尊容,即镌为像,遂得其名。

遗址处现有寺院遗迹、燃灯塔和摩崖石刻等遗存。摩崖造像可见大佛轮廓,甚是壮观。燃灯塔为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约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开门,顶部排烟,塔身比例适度,造形秀美,为难得一见的古塔精品。

余与骆哥,茶茶同游龙山,观道童启门,看童子燃灯,与友纵览道德经典,快哉乐哉。


欢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