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威股份(水产饲料龙头+光伏领军––成本最低+扩产)

 昵称50782433 2018-04-20

2015年,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补贴约550亿元;

2016年,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超700亿元;

2017年,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依然超过了650亿元;

翻翻新能源车企的财报,就能发现新能源汽车的净利率和燃油车相差无几。

最明显的例子当属宇通客车,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补贴最终恩惠的并不是整车企业,那么就只能是整车的上游——锂电池了。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锂电池概念板块(东财口径)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年度净利润,竟然远远不及中央财政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

就算加上未上市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也不行。

目前,绝大部分锂电池公司都已经公布了17年的财报,合计归母净利360亿元,加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和未披露年报的,也超不过650亿元。

只有加上整车企业,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净利才能够得上中央财政补贴额。如果算上地方财政补贴,可以说,补贴直接决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存亡。

相似的还有光伏行业。

由于光伏电站在建成验收后,都可以按照当时的补贴标准持续获得20年的补贴,所以随着新建光伏电站越来越多,行业补贴金额也越来越大。

但靠谱一些的是,光伏产业链公司的盈利总计是超过了补贴总额的。

2016年,全国光伏装机77.42GW,发电662亿度,按照平均0.4元/度的补贴来算,中央光伏补贴金额高达264亿;

2017年,全国光伏装机130GW,发电1182亿度,按照平均0.38元/度的补贴来算,中央光伏补贴金额高达450亿;

我国光伏补贴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发放的,但因为光电装机量暴增,该基金的资金缺口在逐年扩大——

2015年累计缺口400亿元,2016年达到600亿元,2017年更是超过了1000亿元!

肉疼的是,该基金的资金来源于电费。

对,你没看错,就是你、我以及企业交的电费。

从2012年1月1日开始,财政部针对使用的每度电都会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税”。1000亿的缺口,平摊下来,每个国民要交差不多100块(取整)。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我(弱弱的问):这锅我可以不背吗? 

财政部(义正言辞):一个都不能少。除非······

我(急):除非什么?

财政部(狡黠一笑):光伏发电成本降下来,可以实现平价上网,你们就可以少交点啦。

我(吐血):卒。

如此高额的补贴,当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实现平价上网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搞清楚光伏发电成本,得先了解下光伏产业链:

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中,电池组件占比最大,大概一半左右;

其次为施工成本,占3成左右;

最后是一些辅助设备,如变压器、电缆、支架等,统称为BOS。

以分布式光伏电站为例,下图为2013年,西安某地区300KW屋顶分布式光伏的施工方成本表

BOS由于市场发展成熟,供求平衡,不存在大幅降价的可能;

施工费用受人工成本上升而上升;

而且,2016年8月1日,国家发布了分布式光伏屋顶加固新标准,强制实施新的屋顶加固措施,导致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每W成本上升0.3元左右。

目前,施工方成本中,除电池组件外,屋顶分布式光伏每瓦(W)成本为3-3.3元。

3月26日,三峡新能源2018年第一批光伏组件招采中,普通多晶电池组件报价为2.47元/W。给予15%的毛利率,则该组件的成本为2.1元/W,其中多晶硅对组件成本的影响约占50%。

所以降低光伏电站的成本,应该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下手。

就好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只有锂电池成本下降,整车的成本才能下去,而锂电池成本中锂资源的占比最高。

好了,前戏完毕,有请主角闪亮登场——

通威股份(SH600438):全国,甚至全球,多晶硅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

1

2016年,通威股份通过两次增发,先后收购了大股东旗下的三家子公司——

永祥股份(光伏级多晶硅)、合肥通威(电池片及组件)和通威新能源(光伏电站运营)。

至此,通威主营业务覆盖:水产和光伏两大产业。

其实,通威完全有能力打通光伏全产业链,覆盖“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五个环节。

但通威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很有针对性地专注于 “多晶硅、电池片和光伏电站”三个环节(组件的产能很小,公司也不打算在扩产)。

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知道,闭环式全产业链经营最大的优势,就是“中间环节自产自用,以降低最终产品成本”,但也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缺点:

1、没了外界的竞争刺激,闭环式的全产业链经营会在技术更迭上显得更缓慢

曾经不可一世的比亚迪电池,面对宁德时代的强势崛起之后,也不得不打破产业链闭环,开始面向外界经营了。

2、因为各环节是自产自销,所以无法对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准确衡量,易造成管理紊乱和员工激励缺失。

所以,通威股份尽管有能力打通光伏全产业链,但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巧妙地用硅片和组件两个环节,分隔开了三家光伏子公司,使得三家子公司没有关联交易、完全独立地市场化经营,效益单独核算。

这种毫不虚头巴脑的硬派管理风格,体现的是公司强大的自信——我有能力把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做好!

结果也正是如此。

2

水产是通威的传统主营范围,主要为水产饲料,还有小部分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收入。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这几年,通威水产业务的营收增长稳定,毛利率也在不断提升。

光是这样的业绩表现,就已经称得上优秀了。

但我们还是要将目光放到光伏产业上,不仅噱头够,实力也要足。

光伏产业链存在一个问题,由于现阶段光伏发电依赖于补贴,而光伏电站的建设是存在指标限制的,所以尽量把指标用完就行了,没必要大肆推广。

目前通威已并网光伏装机容量为518MW,获得指标684MW。全部建成并网后,一年发电大概12亿度,售电收入大约10亿元,对公司利润贡献预计不会超过10%。

所以,我们重点观察多晶硅和电池片业务。

3

头号业务:永祥股份,光伏级多晶硅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起点,同质化也最为严重,难以有附加值,所以低成本是多晶硅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虽然多晶硅现在供需良好,还没有打价格战,但长期看,降价是必然的。

营业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其他费用等,截至2017年底——

总成本低于7万元/吨的企业只有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和特变电工,合计6.8万吨产能;

总成本7-9万元/吨的产能,国内有20万吨,国外25万吨;

其余产能的总成本均高于9万元/吨。

就生产成本而言,通威(永祥股份)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低的。

2017年下半年,多晶硅主要原材料金属硅价格上涨了20%+,导致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有所上升。

我们测算一下,2017年下半年,通威股份生产成本为5.9万元/吨,大全新能源为6.22万元/吨,特变电工为6.5万元/吨,而德国Wacker更是超过了9万元/吨。

上个对比图,你们感受下。(下图为每千克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以人民币计)

巨大的成本优势,带来的是极高的毛利率。

2017年,通威股份的多晶硅毛利率为46.8%,而光伏产业平均毛利率只有20%+,也高于大全和特变。

多晶硅生产成本中,电费占比35-40%,金属硅占比30-35%。金属硅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不是单一的厂商可以影响的,所以用电成本就很关键。

通威多晶硅现有厂区的用电成本为0.425元/度;特变电工的用电成本为0.25元/度;大全新能源用电成本为0.29元/度。

在用电成本上,通威比特变电工高70%,比大全新能源高46%。

那为什么通威的生产成本反而是最低的呢?

奥秘就在通威独创的“多晶硅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多晶硅生产出发,充分利用废料,发展出PVC、烧碱和水泥三个附属产业,同时附属产业的部分产品又能反哺多晶硅的生产,达到能源和材料的充分利用。

不仅降低了成本,环评也毫无压力。

再经过四氯化硅冷氢化等综合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通威的多晶硅生产用电量大幅下降,2017年为61.5度/kg。

同期,大全新能源为75度/kg,特变电工为90度/kg。

更厉害的是,“多晶硅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使得多晶硅毛利率极高,附属的化工产品也有很好的毛利率表现。

2017年,公司多晶硅和化工合计营收32.28亿元,毛利率为41.15%,其中,多晶硅营收20.7亿元,毛利率46.8%;化工产品营收11.58亿元,毛利率31%。

不服不行。

有了成本优势该干嘛?当然是扩产啦。

通过低成本的扩产,就算产能过剩、降价,也能通过淘汰高成本产能,提高市占率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至2017年底,公司老厂区拥有多晶硅产能2万吨/年;到2018年10月,乐山和包头一期,合计5万吨产能,将投产;到2019年12月,乐山和包头二期,合计5万吨产能,也将投产。

到2020年,通威将拥有12万吨名义产能,实际最大产能可以达到14万吨/年。

更可怕的是,两个新厂区的多晶硅生产成本有望降低至4万元/吨,综合成本有望降低至5万元/吨。

那么现在,最大的担忧就是价格战了。

光伏产业的价格战,最先是从组件环节开始的。

在我国光伏发展的前十年,由于缺乏上游技术,企业基本都是从事最简单的组件生产,快速扩张的产能使得光伏组件迅速进入价格战,从而导致欧美对我国组件出口实施了“双反”。

然后,随着技术和产能向上游蔓延,价格战火也烧到了电池片和硅片环节。

虽然到现在,多晶硅环节还没开始打价格战,但无论从供需,还是平价上网来看,降价是必然的。

从需求端来看,2017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为52.58GW,较2016年的34.2GW增长了53.74%,总装机量达到了130GW。

据国家《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250GW。

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以及光伏装机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到2020年底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50GW的可能性较小。

也就是说,2017年应该是国内光伏装机的一个高峰。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多晶硅产能2017年底为33.14万吨,到2019年中将达到44万吨。

2019年,多晶硅产能很可能出现过剩,其价格很可能降低到10-11万元/吨,以淘汰超过10万吨综合成本在9万元/吨以上的产能。

而届时,按君临的估算,通威依然能获得50%以上的毛利率。

4

二号业务:合肥通威,电池片及少量组件

电池片的竞争就两点,一是性能(转换效率),二是成本(价格)

在性能上,对比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 年本)》发布的规范标准,公司主要指标均有较大优势,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通威连续三年获得协鑫、晶科、阿特斯、天合以及隆基,这全球前五大组件厂商的最佳电池片供应商称号。

赢得业务的杀手锏也很简单,成本竞争力。

电池片的成本包括硅片成本和非硅成本。硅片基本都是外部采购,大家成本都差不多,通威电池片的硅片成本大约为0.8~0.85元/W。

但在非硅成本上,通威有不错的领先。截至2017年底,公司电池片的非硅成本为0.27元/W,行业平均为0.4元/W。

电池片总成本,通威行业最低。

更低的成本,对应的是更高的毛利率。2017年,通威电池片营收约54亿元,组件营收约10亿元,两者综合毛利率为18.89%。

是不是觉得18.89%的毛利率很低?

其实这已是电池片环节最高的盈利水准了。全球电池片产能最靠前的晶澳、韩华和晶科的毛利率也分别只有12.28%、12.25%和11.3%。

通威的电池片毛利率低于隆基股份,但这只是表象。

多晶硅用来生产硅片,硅片用来生产电池片。

通威是直接从外采购硅片来生产电池片,只赚了一个环节的利润;而隆基是先采购多晶硅,再加工成硅片,最后生产电池片,赚了两个环节的利润,所以显得毛利率更高。

逻辑总是惊人的相似。

性能好,成本低,接下来要干嘛?当然是扩产啦。

让人不得不服的是,公司的建厂速度也是无人能及。

成都双流二期,全球首条采用工业4.0体系的2GW无人电池生产线,7个月建成,2017年9月投产;良品率98-99%,行业平均只有95%。

随着成都和合肥新的电池片产能投产,公司2018年底电池片产能可以达到12GW,2019年底可以达到20GW,2022年规划为30GW。

最低的成本,最强的产能扩张计划,一切只为了指向那万亿级市场的霸主宝座。

尾声

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精挑细选、枯燥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过程。

我们每个工作日发布一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一篇报告就要花费我们团队里两名以上分析师一周的时间,这样耗费巨大成本的研究也仅仅是达到一个目的:

让我们能够在3500家的海量公司里,找到那些在未来一两年里具有相对较好投资机会的头部10%的公司。

十分之一的海选过程。

这些公司真的每一家都完美无瑕,闭着眼买入就能大涨吗?

显然还不是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精挑细选。

抛弃题材股,真正以优秀业绩说话的好公司,具有长期持续业绩爆发能力的好公司,这个市场上不会超过20家。

这又是一次十分之一机会的淘汰与晋级赛。

追求更强的确定性,找到那些我们认为更值得持有的长期船票。

近期,君临在成立深度研究部的基础上,再次成立了5个小组,对2018年我们认为最值得看好的5个行业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对比与跟踪。

遴选出每个方向3-5家,我们认为确定性最强的,业绩将持续超预期爆发的优秀公司。

这张清单,我们将在付费订阅专栏里发布,跟我们的付费用户们携手共进,获得更阳光、长久的收益回报。

有意加入的朋友,请扫码付费进入,或者跟我们的客服联系,咨询详情。

幸福版



精英版

想要阅读君临历史上的所有文章,可以登录我们的小程序君临研报通,公众号菜单栏点击即可进入,匹配搜索功能,一键直达相关文章。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创始人微信:ansonad,备注“姓名+机构+行业”。

商务微信:junlintianxia97,或 junlinyunying。

客服微信:junlinkefu,或junlinshouhou。

文章投稿:junlin@junlinhui.cc。
文章转载: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