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武當坤道

 老實修行360 2018-04-20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篡位,遷都北京修建祡禁城,6年後,敕建武當山諸宮觀,在金頂建造祡金城供奉玄天上帝,建築規制為皇家級別,如此,武當全真教成為明王朝的皇家道場。時至今日,武當山大量道觀已傾圮荒廢,但太和宮和祡霄宮作為武當山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仍保留了當年的輝煌。

在武當山,我們經常會遇到道裝打扮的道長,對他們的稱呼壹般是某某道長,年長者甚至稱之為「爺」,比如太子洞的賈道長就稱為「賈爺」。那麽,怎麽稱呼女道長呢?很多人把女道士稱作道姑,其實這是錯誤的。為何這麽說呢?這還要從道教的傳統說起。

在武當山修行的道長有男有女,道家講究,乾為天,坤為地,萬物在陰陽平衡中發展變化,故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人們口中的道姑,其實是對女道長的不尊重,正統道教的稱呼為坤道,我們可統稱為某某道長。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女冠。後蜀何光遠《鑒誡錄·旌論衡》:「 普通山青州長老 録二尼、道姑、道媼,親事巾瓶,時左街使集 王 奏聞收勘,決遞遐方。」 元本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生]那得這軸畫像?[醜]敢是適間道姑的?」 羅暟風 《瘋婆子》:「她能指出那壹包是從張公廟求的,那壹包是向馬道姑用七尺白布換來的。」退之《華山女》「『洗妝拭面著冠帔,白咽紅頰長眉青』,此定時女道士……」

道士也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 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和道派壹樣,道士分全真和正壹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女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壹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或者修行者,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壹道士,壹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壹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壹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壹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壹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壹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壹個明顯差異是,正壹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武當山是全真、正壹兼有的道教名山。

武當山金頂太和宮因為地勢高聳,是陽氣最旺之地,也是真武坐鎮之地,所以壹直是乾道修煉的地方。而相對之下,背山面水的紫霄宮就是坤道修行之地。清晨的太陽跳出山際,第壹縷撒向武當紫霄廣場。被掩在松竹山林裏的紫霄宮被照射得金光閃耀,這裡是坤道修煉的地方。通往紫霄大殿的臺基上,裊裊青煙從香爐騰起,悠揚的絲竹道樂和著陰柔清亮的唱經聲從大殿內傳出,坤道的集體早壇課拉開了道長們壹天生活的序幕。早課後,道長統壹於齋堂用齋,飯後,到各自上崗的殿堂值殿,給玄武焚香進裱,為香客祈福鳴罄。坤道法師的法冠精緻華美,只有在做法事、與神溝通的時候的時候才會配戴。與頭部法冠不同,道長的十方鞋透露著節儉的生活習慣。十方鞋上的十個孔,代表十個方位。配合腳上穿的雲襪,寓意雲遊十方無量度人。

武當坤道也必須熟記《道德經》、《清靜經》和《太上感應心經》等道家經典,學會吟誦經咒、道教科儀、習練丹術,年輕的女道士還要承擔起照顧年老坤道的職責,這也是修行的壹門功課。在武當山修行的道長,多數獨來獨往,偶有相伴的,也是師徒關系。武當山是壹個玄門大課堂,又是壹個包羅萬象的舞臺,充滿了形形色色來尋道的人。每天都有各路「英豪」匯聚武當,其中不乏其它道派信徒和俗家弟子。可以說修道者多如牛毛,但是敢說自己成道者鳳毛麟角。在武當山,不論乾道、坤道,有德行的人,都被尊稱為「爺」。無論乾道坤道,自進入武當全真道門後,都必須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堅守清苦,不食葷,不婚戀,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壹生。現代武當山最著名的坤道就是李誠玉道長(1885-2003),據說活了118歲才仙逝。至今在她居住過的玉虛宮、沖虛庵等宮觀還有她的照片和神位供奉。

黃昏,暮色漸起,武當山霧氣升騰,山巒疊章,浩然縹緲。同樣飄渺的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家哲學。從古至今,道家思想在中華歷史風雲中流淌,時至今日,「道法自然」的魅力仍然未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