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推手的喂劲、问劲、给劲、变劲 ---陈太平

 张孟龙58 2018-04-20

 

何为喂劲?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象母亲给婴儿喂奶一样。在太极推手中,即老师让学者切身体验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的变化,从根本上对八门五步有一种直接的体认,并使学者通过习练后初步掌握其运用之法。喂劲训练又分问劲与给劲两个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首先来谈谈问劲。一个得到明师真传的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功夫的的修炼可以了解到,学练太极拳绝不同习其他任何纯粹知识性的学问,不仅道理要明白,更需通过实作训练才能使学者真正理解掌握,绝不能单以形式上去认识它,否则永远难以步入太极之门。对于太极拳家来说,不同的外形动作其中蕴涵的劲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动作中的内在奥妙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处,非经亲身实战万难得知。那么在实作的过程中就要“问”老师要“劲”,要“问”出着力点、火候等关键处,要“问”出劲力的转换变化的种种特征。比如掤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掤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掤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掤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掤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完全掤住对方的劲力,不令其进来,不足取;完全放任对方的劲力进来,亦不足取。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掤劲呢?靠秘笈或名家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的在喂劲训及实战运用中去体会。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掤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正如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形容,你都无法知道梅子的滋味到底如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其味。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变化绝非仅靠外形动作就能明白的,必须亲自体验,反复揣摩,不断寻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就拿掤劲来说,掤劲并非局限在某个点或某个部位上,而是掤在周身,周身气血鼓荡,身如气囊,无处不在,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其中玄妙之处,难以尽述。倘若不是周身处处皆生掤劲,又怎能轻易引进落空?“掤”劲如此,对其余劲法之领会亦然。俗谚云:“名师出高徒。”其实应是“明”师出高徒。如果师父都不“明”,那学生又从何学起呢?所以习练太极拳单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体验到老师的劲法并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谈知劲,而不知劲就更谈不上懂劲了。

  我们再来谈谈给劲。对于习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人背我顺”、“人顺我背”都是使用频度较高的词汇了。那么何谓“人背我顺”,何谓“我背人顺”?如何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顺势进攻?如何在“我背人顺”的情况下化背为顺,以柔克刚?这就需进行给劲的训练了。在推手训练时,老师会跟据学生功夫的深浅和对劲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劲力来引导学生,使其得以入门,步入太极正轨。首先,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初步练习在问劲中所体会到的各种劲法,如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劲法的应用。真正的名师首先应故意给学生一些直力让其化解,逐步由直到圆,以走随劲为主。

  相对于问劲训练而言,给劲训练更进一步,是主动性的训练,习者要仔细体会自身如何随着老师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步训练在打手(推手)中较为重要,是推手入门的关键。如学生自己体会的劲法比较正确,老师则顺着学生的劲路走;如学生的劲法不正确,老师则会根据情况截化学生的动作,以帮助学生寻找不足,纠正失误。这一阶段训练对习练者来说,犹如幼儿蹒跚学步,跟老师亦步亦趋,而老师则如靶子,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敌人,为学生创练各种习练条件,创练各种情势,引领学生。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负责任的明师会把自己重心点较为明显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得机得势,不给对方留有机会。使学生熟悉如何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把握时机,战而胜之。接下来,在“师顺我背”的情况下,老师会引导示范学生,如何化背为顺,再对方攻击下后发先至,使对方失去着力点,陷于不利境地。在此阶段,相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周身无背势的,此时老师可配合学生做出任何学生认为是“师背我顺”的各种实搏形态,比如学生可双手抓住老师单手实施擒拿扛摔,甚至可以双手抓住老师一指实施反关节扭扳,也可采取任意手段发放老师,使学生处于比较有利的境地,而老师则在每一势或某一接触点上使学生无力可发,无点可击,通过劲力的巧妙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掌握其中技巧。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认真体悟在引化发放时如何更好得把握时机,用最小的劲力发挥最大的效果,方能对劲力的运用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问劲”、“给劲”在古传太极拳“打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学者必须在这一深下苦功,打好基础。

  变劲是在问劲与给劲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太极推手的进一步深化训练,训练难度相应加大,对劲力的转化以及技巧的运用要求更高,变劲训练不同于问劲、给劲的训练,变劲训练的是随势走势、见势打势的功夫。如果说喂劲训练还属于守规矩的层次化话,那么变劲训练就进入破规矩的阶段了。在喂劲阶段,学生要严格遵守训练程序,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摸索掌握劲路的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途,而变劲则是在喂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训练,力求达到劲力的运用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承接、引化对方的来势并发放对方。实战搏击不同于竞技推手,在引进落空,开发呼放的过程中,对方是运动着的人,并非草木站着不动任你击打,更不会按你的想象方式来进攻,其施发劲力,进攻方位及接触点绝非固定不变,各种人为的特定假设用法很难应用到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和高力度的实战技击中去。要适应瞬息万变、凶险难测的实战搏击,必须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可无虞。在盛行技击的冷兵器时代,武人面对的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拳脚无眼的擂台搏命,刀枪见红的金戈对阵,可谓是全天侯无限制超级自由搏击,生死系于一线之间,若无强有力的技击功夫作后盾,太极拳是难以盛行不衰、流传至今日的。变劲训练就是就是使习者具备太极实战技击功能、适应各种搏击形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变劲训练本身并无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训练中逐步适应对方一式多变,尤其要适应对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发起的攻势、训练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在变劲训练中,务求一种打法中包蕴不同内涵,体现在不同情况下则有多种的技击变化,做到一式多变。从劲法角度讲,堋劲是否暗含捋、挤、按、採、挒、肘、靠七种劲力?同样其余每种劲力是否暗含堋劲?在实际运用中各种力的转换并无固定程式可循,而应随机应变,顺其自然,也即前人所讲的一劲多变。诚如古人所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谓也。在变劲阶段,对劲法的训练更为精深,要求把劲法的运用形成自然本能,可在任何形式下运用自如,仍以掤劲为例,无论对方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攻来,我均可以以掤劲承接、化发,无论对方采取何种劲力,我均可以掤劲承接来势。掤劲即此,余劲亦然,如此方能对太极真谛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