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戏诸侯也是司马迁虚构的?

 潇潇雨ekg9m5f4 2018-04-22

沈好放导演,改编自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春秋篇·骊山烽火》剧照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翻译:心中忧愁长又长,就像绳结解不开。当今政事真难说,为何这样糟糕透?大火开始燎燃时,难道有人能扑灭?强盛显赫西周朝,妖姬褒姒把它灭!

这位红颜祸水褒姒(姒[sì]姓,褒国人),简直十恶不赦,仿佛妺[mò]喜、妲己附身,媚惑周幽王(姬姓,名宫湦[shēng])。为逗美人一笑,周幽王数次放烽火,把各路诸侯当猴耍。狼来了把戏玩多了,诸侯再也不来勤王了,宗周王朝无助的被犬戎攻灭了。褒姒的笑声,是不是成了天底下最可怕的声音?

烽火戏诸侯,事实果真如此吗?要揭开这段历史,首先需要先秦史料来佐证。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三年,幽王嬖爱襃(同“褒”)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史记》确实记载了周幽王为博取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褒姒生子伯服。周幽王八年,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周幽王原配,申侯(申国国君)之女)和太子宜臼(申后所生),而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但也导致申侯大怒,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镐[hào]京,杀死周幽王和褒姒,立外甥太子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

再看另一份史料《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疑似》:“周宅丰、镐,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讲周幽王击鼓亡身。周朝都城丰、镐,接近西戎人。周幽王和诸侯约定敲鼓之后,诸侯需来救护。也是为了博取褒姒的笑,数次击鼓,戏弄诸侯。犬戎真的来了,诸侯的兵不来了,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下,为天下耻笑。注意了,没有“烽火”。

这些护驾的诸侯又是哪些国家呢?从西周的诸侯国的分封形势图上看,镐京东方的主要诸侯国,如晋国、卫国、宋国、鲁国、齐国等,离镐京非常远。从诸侯国君看到警讯后,安排好本国政事、防守,召集卿、大夫,卿、大夫再召集家臣,军队的备粮、征召、集结、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骊山,近的十天半个月,远的一年半载。真有戎狄突然地入侵,等这些诸侯赶到了,周幽王和褒姒的尸骨早就腐烂了。周幽王怎么可能为博褒姒一笑,在骊山行宫干等数个月,然后眼巴巴地看到各主要诸侯国的军队陆陆续续的到来,这有什么乐趣呢?以西周的权势和国力,也没能力在各国各处造烽火台,无法接力传讯,远的诸侯国根本无法快速知晓警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些救援的诸侯又是哪些呢?很可能是关中的畿[jī]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诸侯国和周王室的卿、大夫等。镐京周围的畿内诸侯国数量众多,有周、召、郑、虢、芮、梁、申、毕、樊、荣、井等,拱卫了周王室的安全,构成了周王室军队的主力。

从我们现在的地图看,镐京离骊山距离约47公里,以当时的行军速度,很可能要一两天的时间,求援烽火台设在骊山有点不合理,太远了,应该设在丰、镐附近,骊山烽火台最多作为畿内陆区接力传讯的中间站。所以《吕氏春秋》“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在官道上筑建高高的堡垒,在上边摆放战鼓,远近都能听到,这种方式更为合理。

(图片取自百度地图)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是不是能得出'为美人戏诸侯为真,举烽火存疑'?别急,我们继续看其他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辑正》记载如下:

《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即伯服),以为太子。”

《纪年》曰:“(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

《左传·昭公四年》:“周幽为太室之盟(伐申),戎狄叛之。”

《汲冢纪年》:“幽王死,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自《汲冢竹书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即晋文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国语·卷十六·郑语》记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比《吕氏春秋》、《史记》更早的史集资料《竹书纪年》、《系年》、《国语》都没有提到周幽王玩烽火或击鼓戏弄诸侯。周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诸侯的根本利益,造成了权利分配不公,导致了周王室内部的大分裂。

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勾结舅舅家申侯及申国的盟友缯国、犬戎,同时很可能在畿内部分诸侯国的帮助或观望下,杀死父亲周幽王和太子伯服,并被立为周(平)王。而其他不服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以虢公为首的诸侯国另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周携王)。

西周亡于嫡庶之党争,这才应该是历史的真相。褒姒、烽火、击鼓,这些不过都是粉饰周王室、各个诸侯国相敬相爱的托词而已。

有人会问:既然灭掉周幽王的诸侯是周平王的盟友,那周平王就不应该逃离镐京,迁都雒[luò]邑(即洛邑)?

在迁都过程,《系年》描述的很清楚:“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各诸侯国君、封臣先立周携王。21年后,被仇敌晋文侯所杀。周携王死后9年,诸侯国都没有去朝觐周天子,周王室已经9年没有(被各诸侯国承认的)国王了。晋文侯于是立周平王,三年后迁都到雒邑(西周为宗周,东周为成周)。

不管是《系年》描述的真不真实,至少我们知道一年事情,从周幽王死到周平王迁都雒邑,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周王室内部、各个诸侯国互相杀伐的厉害,社会极为动荡不稳。

在这二三十年间,哪些诸侯获益了呢?部分畿内诸侯国被消灭了,部分随着周平王东迁。《国语·卷十六·郑语》“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

(东周初各诸侯国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国取得了部分西周故土,晋国因灭掉周携王,也取得了部分领土。诸侯国蚕食掉周王室的直辖领土,肥肉再也吐不出来了。周平王所依靠的申国、许国也在东方。周平王不得不迁都到王室陪都雒邑。

雒邑其实也不安全。紧邻的东方,有跟着东迁的畿内诸侯郑国,实力远强于周王室。《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周平王为了政局稳定,安抚郑庄公,让太子孤和郑国世子忽互换为人质。郑国为了施压于周王室,四月派军队去偷割周王室的麦子,秋天又偷割周王室的谷子。更有戎族环伺在伊、洛附近。《左传·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王子带之乱,戎族攻破了雒邑王城,焚毁了东门,如果不是秦国、晋国大军来救,东周又可能上演一场周幽王、平王的故事。

沈好放导演,改编自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春秋篇·如此君臣》剧照,郑国军队抢割周天子家的麦子

周王室已经江河日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