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存良:《苍颉篇》的版本、流传、亡佚和再发现

 沁园春春2016 2018-04-22

原创 2018-04-22 张存良 写本学研究 


提 要:《苍颉篇》是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但在后世却亡佚了。其亡佚的原因主要是收字过多而且难识难写,越到后来越发不适合童蒙诵读和传写,影响了它的传播和接受。自1907年斯坦因在我国敦煌等地发现汉简以来,《苍颉篇》的出土就不绝如缕,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阜阳汉简、水泉子汉简、北大汉简等汉简中的《苍颉篇》残简。这些出土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苍颉篇》这部古书的认识,相关学术问题便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苍颉篇;版本;流传;亡佚;再发现


字书编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小学启童蒙。据文献记载,周代就有史官所编的《史籀篇》,共十五篇,一直流传到汉代,但是因为它采用大篆古文编写,到汉代时已不便实用而少人问津了。班固《汉志》说“建武时已亡六篇”,其后便亡佚不传了。秦汉时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是《苍颉篇》,从秦汉至魏晋有许多著名学者曾参与了它的编纂和注释工作。


一、《苍颉篇》的版本与流传


根据文献记载,《苍颉篇》是在周代字书《史籀篇》的基础上,由秦丞相李斯等人编纂而成的。班固《汉志》在“六艺略·小学类”的小叙中说:


《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相似记载。此书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适应“书同文”的大一统政策而产生的,是作为字体、字形的标准和初学范本而颁行全国的。由于文献记载的简略,我们只能考知其章数,而各篇的字数不得其详。此书最初的版本,应该是单篇别行且各有专名的。李斯《苍颉篇》最早成书,赵高《爰历篇》次之,胡毋敬《博学篇》更续之,这从出土《爰历篇》的首句“爰历次弛,继续前图”可以得到证实。后世学者为了称引的简便,有时将三篇也径称《苍颉篇》。魏晋以后,为了与汉代学者所作《苍颉篇》的续篇相区分,又将李斯等人的三篇简称为“秦三苍”,是为“秦本”。

由于秦代享祚短浅,这三篇字书的流布情况及其所发挥的识字、正字的功用,学者难言其详。《苍颉篇》发挥“教小学、正文字”的功用并广泛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汉代学者不仅以其作为发启童蒙的识字课本,而且不断地加以修改、增益和训释,班固《汉志》有简要的叙述:


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敝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汉初闾里书师将“秦三苍”并为一篇,仍名《苍颉篇》。这个改编本打乱了秦本的章次,只以60字为一章,共分55章(3300字)。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童蒙诵读与摹写的方便,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古居延地区发现的一枚三棱觚上,完整地抄有《苍颉篇》第五章的内容,木觚首端有章序“第五”二字,每面20字,三面正好60字,内容详下文。

《苍颉篇》在汉初改编之后,不断有新的改作、续作出现,主要有武帝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七言)、元帝时史游的《急就篇》(三言、四言和七言)和成帝时李长的《元尚篇》(文本情况不详)以及扬雄的《训纂篇》和班固的续作,最终只有《急就篇》流传了下来。根据上引班固的叙述,《凡将》《急就》和《元尚》三篇,主要是撷取《苍颉篇》中的文字而加以重新编排,所谓“皆《苍颉》中正字也”,是改编而非续作。扬雄的《训纂篇》是在汉初改编本的基础上增加字数、扩充篇幅,从原有的55章(3300字)达到89章(5340字),增加了34章2040字,并且还改换了原来《苍颉篇》中的重复之字,是续作而非改编。其后班固又顺续《训纂篇》,增加了13章780字,无重复之字。这时的《苍颉篇》连同扬、班二人的续作总共达到了102章6120字,几乎达到了汉初改编本的两倍之数。

东汉和帝永元中(89-105),郎中贾鲂在班固续作13篇的基础上又草成《滂熹篇》34章(2040字),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下篇“能品”中有所叙述:


(贾鲂)取(班)固所续章而广之,为三十四章,用《训纂》之末字以为篇目,故曰《滂熹篇》,言滂沱大盛。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②


至此,汉代人改编、续作的《苍颉篇》由最初的55章3300字扩展到了123章7380字,俨然是一部煌煌大典了。晋代的张轨将汉初改编本《苍颉篇》作为上卷(55章),以扬雄的《训纂篇》为中卷(34章),将《滂熹篇》作为下卷(34章),合称《三苍》,相对于“秦三苍”而言,此即“汉三苍”。

汉代人不只是改编、续作《苍颉篇》,而且还为《苍颉篇》作注,使其逐渐成为一部集字义训释为主要功用的故训专书。班固《汉志》于“小学十家”增加了扬雄、杜林二家三篇,全是注释、训读一类的著作,即:扬雄《苍颉训纂》和杜林《苍颉训纂》《苍颉故》。魏晋以后,又有张揖《三苍训故》和郭璞《三苍解诂》之作,都是将《三苍》合并为一且为之作注,所以《隋志》只收录《三苍》三卷,郭璞注,其他单篇全未叙及。


二、《苍颉篇》的亡佚及其原因


自郭璞《三苍解诂》行世之后,再无续作者,也未见注释者,大概主要是因为新的字书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流行起来,取代了古奥难读的《苍颉篇》,其流传也颇见式微而渐至于亡佚了。

王国维《重辑苍颉篇》书影


关于《苍颉篇》的亡佚,学术界主要有“隋唐说”与“两宋说”两种观点。王国维是“隋唐说”的主要代表,他说:


《训纂》先亡,至隋而《苍颉篇》亦亡,张、郭之书至唐末而亦亡。


清人孙星衍认为“杜林《故》亡于隋,《仓颉》《三仓》及《故》亡于宋”,今人陈直、胡平生等人并从孙说,胡氏谓:


《旧唐书》修于后晋,《经籍志》所载有关《苍颉篇》的著作仍有《三苍》等五种。到北宋修《新唐书》时,《艺文志》因仍其旧。我们认为,编修“两唐书”的作者应当也曾见到它们。《苍颉篇》一系的字书,直至《宋史·艺文志》里才不见了踪影。可能北宋时《苍颉篇》已不在民间流行,仅仅收藏于秘阁之中。宋室南迁,宝笈毁于兵燹,《苍颉篇》也就连同许多古籍一道亡佚了。


从《隋志》开始,史志只录《三苍》或《三苍训故》一类,并未著录过《苍颉篇》,大概单篇别行的《苍颉篇》早已失去教读童蒙的作用而散佚了,史志中著录的《三苍》,是作为字义训释的工具书而保存下来的,这从唐以后诸家所引《苍颉篇》的佚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王国维的说法不无道理。

《苍颉篇》的亡佚,固然存在兵燹火灾等难以抗拒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由于它四字成句,隔句押韵,易于朗朗上口,讽读成诵,即使物质载体不存,也可以口耳相传,不致灭绝。《苍颉篇》的亡佚,主要是因为它所收之字多为古字,难识难写,佶屈聱牙,越到后来越发不适合童蒙诵读和传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传播和接受。

《苍颉篇》亡佚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收字太多,超出一般人的接受程度。秦本《三苍》共三篇20章,字数不详,但是应该与汉初改编本55章3300字差不多。而且《苍颉篇》用字远承《史籀篇》而来,其中多古字古形,并不完全适于日常所用,这更增加了传承的难度。扬雄的《训纂篇》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34章2040字,而且以新字替换了原来文本中的重复之字,使总字数达到5340字,更非普通人所能通识而运用了。其后又有班固和贾鲂的《滂熹篇》34章2040字,凡123章7380字,无重复之字,颇具字汇字典的性质了。王国维说“合《三苍》之(字)数,几与《说文》相埒”,《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其中很有一部分古字、死字,并不全是当时的通用字。如果真以互不重复的7000多字来教授童蒙或者作为初级识字课本,恐怕不只是难以施行,而且也是极其违背教育原则的。

《苍颉篇》亡佚的第三个原因即是注释本的出现。自扬雄、杜林之后,又有张揖、郭璞等辈,不断加注,日趋繁复,几成高文大典,使本来教小学启童蒙的识字书变成了备检阅查诂训的工具书,丧失了相承诵习和取便通俗的原初功能,只能是少数学者的专门之学,不论是传播还是接受,都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之内。

还有,从客观情况而言,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新字书不断产生,旧有篇章少人问津,也是势所必然。《急就篇》所用都是《苍颉篇》中的文字,但是篇幅大为缩减,共31章1953字,其中还有重复字335个,去重后仅1618字,约略相当于汉初改编本《苍颉篇》的一半字数。顾炎武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苍颉篇》反而湮没无闻,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到了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行世,更是因其字数精致、文义畅达、用字通俗、合辙押韵而久盛不衰,传习至今。


三、《苍颉篇》的再发现


自1907年斯坦因在我国敦煌等地发现汉简以来,自唐宋以来亡佚不传的《苍颉篇》便多有发现,举其重要者,大略有以下数次:

1.敦煌汉简《苍颉篇》

斯坦因1907年于敦煌汉塞沿线所获。罗振玉、王国维通过沙畹转赠的照片作了研究,收入《流沙坠简》并由王国维辑入《重辑苍颉篇》,共5枚,一枚完整,其余皆残,存字44个。简文为:



罗、王不愧是学林巨擘,他们在书缺有间的情况下认定这些佚文是已亡《苍颉篇》中的字句,真是目光如炬,识断超绝。罗振玉随即作了考证:


右古字书全简一,断简三,存字四十有一,第二简第一字仅辨偏旁,其完全可识者,计得四十字,再三审谛,知是《苍颉篇》。……国朝任、孙诸家,采揖古籍所引《苍颉篇》,所得皆单字,罕有成文句者,此虽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属,恨任、孙诸家不得见也。11


其喜悦、自信之情,溢于楮墨之间。王国维更不无自豪地说:“昔人于此书,唯知'幼子承诏’、'考妣延年’二句,今兹所得,乃五倍于古人矣。”12

王国维还在一枚随意涂鸦的习字简上发现了“苍颉作”三字,便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苍颉篇》的首句,全句应作“苍颉作书”,语出《世本》和《吕氏春秋·审分览》13,这些推断都被后来所发现的新材料所证实。

另外,斯坦因所获敦煌汉文简牍中尚有2000多片削衣杮片,其上残存文字大多也与《苍颉篇》有关。这批资料迟至2007年才得以整理出版,而且还有120多个编号被遗漏未收,详参《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一书并拙作《新见英藏斯坦因所获汉文简牍未刊部分》14。这些残片,犹如吉光片羽,极具文献价值。例如:



將這3枚杮片排比綴合之後,就是:赏勦向尚,冯亦肩背,係孙葆俗,貇鬵吉忌,瘛癃□□。

这些内容与阜阳简的部分内容重合,阜阳简的相关简文是:


□□□俗,貇鬵吉忌,瘛(癃)痈痤,疢痛遫欬,毒……。(阜《苍》C007)

□纣迷惑,宗幽不识;冣(最)谷肆宜,益就获得;赏剿向尚,(阜《苍》C009)


将以上两组简文经过缀合,可以得到更多的文句:


□纣迷惑,宗幽不识;最谷肆宜,益就获得;赏剿向尚,冯亦肩背;係孙葆俗,貇鬵吉忌;瘛癃痈痤,疢痛遫欬;毒……


又如:

例2:顼祝融柖榣奋光颐(英藏:1827)



将此三枚杮片缀合之后就是:颛顼祝融,柖榣奋光;頤豫录灰,……。北大简中正好有“颛顼”之一章题,可见这几句就是“颛顼章”的一部分,非常宝贵。

2.居延汉简《苍颉篇》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居延汉简,其中有10余枚《苍颉篇》残简,大多残泐严重,文句所剩无多,主要是《苍颉篇》首章中的内容。将这些断简残编加以排比缀合,可以复原出《苍颉篇》首章中的几句,即:


    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苟务成史,……


    这是继敦煌汉简之后,《苍颉篇》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尤其更具非凡意义的是,竟然在一枚三棱觚上基本完整地抄写着《苍颉篇》第五章的内容:


根据已公布的北大汉简《苍颉篇》,其中B面的“□□□类”当为“胡无噍类”,“但致贡诺”应为“百越贡织”16

3.居延新简《苍颉篇》

1972-1974年间,甘肃省博物馆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破城子(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发掘中,获得相当数量的汉简,其中就有《苍颉篇》残简10余枚,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基本完整的《苍颉篇》首章内容:


   简1: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              置;苟务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尤别异(E.P.T50:1A

        初虽劳苦,卒必有意(熹);悫愿忠信,微密言;言赏赏                 (E.P.T50:1B


当时受材料的限制,另有几枚木简被学者视为《苍颉篇》疑似简,现在可以肯定就是《苍颉篇》中的文句,只是章序还无法确定:



4.玉门花海汉简《苍颉篇》

1977年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燧出土的汉简中也有《苍颉篇》残简3支,内容为《苍颉篇》的首章,兹不赘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木简上的文字,书写非常稚拙,字形似篆非篆,结构松散,笔画软弱,很明显是初学者所为。但是根据这些文字的形体构造来看,它所使用的范本,极有可能是早期的“小篆本”或“秦隶本”,绝不是“汉隶本”,这在《苍颉篇》版本研究方面意义重大。

5.阜阳汉简《苍颉篇》

1977年发现于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尽管这批竹简发现时残损严重,但是经过整理,还是保存下来了541字,是《苍颉篇》亡佚之后的一次重大发现。通过阜阳简的C001和C002,学者调整了上文所引《苍颉篇》第五章的释文顺序,基本上恢复了第五章的全部内容。通过阜阳简,就可以将前此发现的一些残简编联缀合,使个别释文得到校正,也使一些疑似简文得以确认,试举数例:



敦煌简1836中的字,应以阜阳简的黶字为是。阜阳简C033与C034之间的缺文,正好保存在敦煌简中,通过联缀,应该是:



敦煌汉简2098中的“灾殃”二字,应属误释,因为原简实在黯淡磨灭,难以辨识。阜阳汉简中的字,应为疵字,两简上的文字校正缀合之后,应为:



两处简文相互校正之后,应为:



阜阳汉简的整理者认为阜阳汉简《苍颉篇》是未经汉初闾里书师改编的秦本,这个说法被其后诸多研究《苍颉篇》的学者所接受。但是根据我们对文本的分析和近年来新出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阜阳汉简《苍颉篇》仍是汉初改编之后的版本。

6.水泉子汉简《苍颉篇》

2008年出土于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这批《苍颉篇》残简共有135枚,但大多残损不全,约存近960多字,是继阜阳汉简之后《苍颉篇》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与传世所载及各地所出《苍颉篇》相比,水泉子《苍颉篇》的最大特点是七言成句,当是汉代学人改编的另一版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版本和学术史价值。

水泉子汉简《苍颉篇》


这个七言本《苍颉篇》,是在原有四字句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增加的三字与前四字在文义上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或引而申之,或总而括之,或辩而明之,等等。现举数例以见之:



简1“苍颉作书”之后所加的“智不愿”三字,似是有所否定;简3“谨慎敬戒”之后的“身即完”三字,是引而申之,“苟务成史”之后有“临大官”,亦类同;“计会辩治”与“推耐前”,“超等轶群”与“白黑分”,都是辩而明之;“初虽劳苦”之后的“后必字”,则是总而括之。将以上七简联缀起来,则是一段朗朗上口的劝勉之文:


(苍颉作)书智不愿,以教后嗣世□□;幼子承诏唯毋□,谨慎敬戒身即完;勉力讽诵槫出官,昼夜勿置功□□;苟务成史临大官,计会辩治推耐前;超等轶群白黑分,初虽劳苦后必安;卒必有(熹)□□□,……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七言本所据以改编的四言本仍是原有字序,而且发现了数枚简末标有“百五字”的木简,“百五字”即是该章之字数,衡之以七言,则每章仍为15句,与《汉志》所载的“断六十字为一章”的闾里书师本是相合的。

这批木简对于校证和编联已有《苍颉篇》文句,也有独到的价值。试举一例:

两处简文中的疆字均写作彊,讹写。冲写作衝,术写作術,都是正体。将这5条简文加以联缀,再去掉水泉子七言本的后三字,则还原成的四字句是:


□邑里,县鄙封疆;径路冲术,街巷垣蘠(墙);开闭门闾,阙廷庙郎;


还有更重要的发现:

例6:事君微密塞天生然儇(水泉子汉简)

根据水泉子《苍颉篇》七言成句的特点,其句读应为:□事君,微密瘱塞天生然,儇侫……。如上文所述,居延新简中保存有基本完整的《苍颉篇》首章内容,但最后数字由于残泐难辨,释作:“悫愿忠信微密倓言言赏赏”,“倓言”不能押韵,“言赏赏”更是不辞。现在通过水泉子残简,最后的几句就可以校订为:“悫愿忠信,微密瘱塞;儇侫□□。”这是自罗、王等人研究《苍颉篇》以来,学者们苦苦追寻而不得的《苍颉篇》首章的最后几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样,汉代改编本《苍颉篇》首章15句就可以基本复原出来了:


   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苟务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尤别异;初虽劳苦,卒必有憙;悫愿忠信,微密瘱塞;儇侫□□。


全章押之部韵,文意相属,琅琅上口。

7.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

2009年入藏,现存86枚竹简,约1300多字。整理者朱凤瀚先生说:


是迄今所见存字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的西汉《苍颉篇》传本,而且较多地保留着秦本原貌。该书仍保存有少数完整或较完整的章,所显示的分章方法、章题写法、各章字数及内部编排方式,大大扩展了对这部失传已久古书的认识。17


北大简《苍颉篇》目前仅公布了以下几条简文:



这批竹简以非常规整的汉隶书写,字形方匾,笔势内敛,笔迹清晰可辨,对于校正编联已有《苍颉篇》残简,文献价值自不待言。仅以目前所公布的以上诸简为例,就可略窥其价值之一斑。阜阳简中有如下几条简文:



在北大简发表之前是无法联缀在一起的,现在以北大简上引第8条为纽带,就可以联缀成文了,而且校正了个别释文,即:

(鹖鸨牝)牡,雄雌俱鸣,届宠跃急,迈征(C006)+ 觉惊,偻(缭)(C048),颇科树茎,稷(?)姪娣(C030)

这是某一章的开首几句,此章的章题就是“鹖鸨”。又:



将以上三简与上引北大简第7条相缀联,则可以复原出以下四字句:


云雨霣零,雾露雪霜,朔时日月,星晨纪纲,冬寒夏暑,玄气阴阳,□□□□,□轸亢,弘兢翦眉,霸暨傅庚,华峦岑崩,阮嵬阤坑,阿尉馺18


这又几乎是“云雨”这一章的全文了。

从现已公布的资料来看,北大简《苍颉篇》在分章上与前此所见各本有所不同,最突出的是北大简有单列的“汉兼”一章:


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胡无噍类,菹醢离异;戎翟给賨(2469),百越贡织;饬端修法,变大制裁;男女蕃殖,六畜逐字(2396);颤()觭赢,骫奊左右;(傲)悍骄裾(倨),诛罚赀耐;丹胜误乱(2148)


正好15句60字,是完整的一章,而且有章题“汉兼”。但是“汉兼天下”数句,也见于居延汉简、阜阳汉简和水泉子汉简,这几句并不是某一章的开首,而是位于章句的中段。且看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虽未见章题,但是有章序,“汉兼天下”并以下七句是第五章的后半章。阜阳汉简《苍颉篇》中也有以上内容,联缀之后应该是: 

    


其中C002与C003之间缺文较多,且“□兼天下”首字残缺,有学者以为可能是“秦兼天下”,从而推断阜阳汉简《苍颉篇》是秦本,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比较北大简的“汉兼”一章与居延简的第五章以及阜阳简的相同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北大简“汉兼”一章的文意是相对比较联贯而独立的,而居延简和阜阳简在“逋逃隐匿,往来□□”之后,接续“汉兼天下,海内并厕”,显得很突兀,文意不相属,不符合一般的行文规则。再从文章的立意属辞来说,“汉兼天下,海内并厕”更适合作为起首,以起到统摄全章的作用。

很显然,居延简和阜阳简的《苍颉篇》,正是《汉志》所说的闾里书师合并本,“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因为只考虑了以60字为界来划分章数,所以不再思量文意的关联,十五句一章,硬性断开,取消了秦本原有的章题,打乱了章序。秦本每章的字数目前还无法考知,但是肯定不止60字,这是完全可以定论的。五十五章本没有章题,只以章序来标示,居延简《苍颉篇》第五章就是最好的例证。水泉子《苍颉篇》虽是改编后的七言本,但是句序也是保留了五十五章本的顺序,其中也有“汉兼天下”的相关内容:



很显然,它的底本就是汉初闾里书师所改编过的五十五章本。

就已有材料和目前的认识来说,北大本的时代无疑更早,更加接近秦本或者就是秦本,而其他各本的时代要相对较晚,特加是水泉子本,它在原有四言的基础上扩编为七言,恐怕要迟至改编后的五十五章本非常流行之后了。


四、结 语


大致从秦统一六国算起,李斯等人草创《苍颉篇》,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秦二世而亡,秦本即《秦三苍》并未得到广泛流行,影响最大的是汉本即《汉三苍》,它是在秦本的基础上不断改编扩充而形成的,最后达到123章7380字,而且还随之产生了部头更大的《训诂》和《解诂》等注释本,意在臻于至善,不期半道而亡。西汉以后,《苍颉篇》即已式微,至魏晋而降,则鲜有传诵者,自唐以来,则湮没不闻,归于消亡了。

从王国维《重辑苍颉篇》开始,我们对于《苍颉篇》的每一次新认识,基本上都缘于地下材料的新发现,“二重证据法”得到了充分运用,也在不断推动研究的深入。王氏当年从敦煌汉简中考知《苍颉篇》佚文40余字,便有登山观海之叹,“今兹所得,乃五倍于古人矣”,百年之后,今天的我们,所能得而考校者,又何啻百倍于古人!从已发现的简牍遗文来看,不仅有片言只语的断简残章,也不乏文意相属的完整之章,既有汉人通行的版本,也发现了秦人诵读的版本,真是我辈大快朵颐之事!至于西汉中期以后扬雄、班固、贾魴等人的补编本、扩充本,则都无一见,则正应验了我们以上对《苍颉篇》亡佚之因的分析。

当然,新材料的出现,既助于解决固有问题,也随之滋生了许多新的课题。百年来出土《苍颉篇》残简的研究,应该说才刚刚起步。

 

注释:

①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25页。张存良:《水泉子汉简七言本〈苍颉篇〉蠡测》,《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第69页,中华书局20101月。

②《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月,第194页。

③关于《滂熹篇》的章数和字数,颜师古在注《汉书·艺文志》时于班固“续十三章”下注引三国人韦昭之说:“作十三章,后人不别,疑在《仓颉》下篇三十四章中。”此所谓《仓颉》下篇,即指《滂熹篇》。以此知《滂熹篇》有34章,其中包含了班固续《训纂篇》的13章,张怀瓘《书断》的说法或即来源于此。

④王国维:《苍颉篇叙录》,见氏著《重辑苍颉篇》,《王国维遗书》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⑤孙星衍《仓颉篇辑本序》,孙星衍辑《仓颉篇》三卷,清光绪十六年江苏书局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第243册)。

⑥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35页。

⑦王国维《苍颉篇叙录》,见氏著《重辑苍颉篇》,《王国维遗书》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⑧传世《急就篇》有多个版本,章数、字数均不相牟。皇象本31章,章63字,共1953字,其中重复之字335个。颜师古注本32章,章63字,共2016字。宋太宗御书本34章,前32章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共2144字。比皇象本多出的3191字,是东汉人所加。

⑨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急就篇》,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月,第1217页。

⑩简1至简4初见于《流沙坠简》卷一(第一至第四简),中华书局1993年版,图版在第13页,释文在第75页;简5初见于《流沙坠简》卷二(第十九简),图版在第25页,无释文,释文见王国维《重辑苍颉篇》卷上,《王国维遗书》第七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括弧中为《敦煌汉简》一书中的编号。

11《流沙坠简·考释·小学术数方技书考释》,《流沙坠简》,第76-78页,中华书局19939月。罗氏此处所说“存字四十一”云云,不含简5“苍颉作”3字,此简为王国维所认定。又简2第一字,罗氏只识出“走”旁,故云“仅辨偏旁”。

12王国维《苍颉篇残简跋》,《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6月,第258页。王氏认为《颜氏家训》所引四句乃《训纂》诸篇中文句,非《苍颉篇》本文,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3王国维《重辑苍颉篇》卷上,《王国维遗书》第七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按,“苍颉作书”见《世本·作篇》,原作“沮诵苍颉作书”,参《世本八种》诸家辑本,中华书局,20088月。《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篇》:“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鮌(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忧(扰),因者平。”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十七,学林出版社19844月,第1051页。

14汪涛、胡平生、吴芳思主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月。张存良:《新见英藏斯坦因所获汉文简牍未刊部分》,《文物》2015年,待刊。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乙编图版柒,中华书局19817月版。

1617朱凤瀚:《北大汉简〈苍颉篇〉概述》,《文物》2011年第6期。

18上引北大简第7条由两枚竹简组成,其中2154简有缺文,所以“玄气阴阳”和“弘兢翦眉”之间文意不相属,阜阳简的“□轸亢”之前也至少缺一句。



作者简介:

张存良(1969-  ),西华师范大学写本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主要成员。 

 

本文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