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菥蓂,西藏民间用于治疗痛风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菥蓂,西藏民间用于治疗痛风

菥蓂(Thlaspi arvense)来自于十字花科菥蓂属,从他的科,十字花科,猜到应该是个可以吃的植物。十字花科是我们的蔬菜大科,我们平时吃的白菜萝卜等都是十字花科的。

菥蓂还有败酱草,臭虫草等暗示了他好像不那么好吃的名字。十字花科植物多含芥子苷,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被食用而产生的化学武器。但却被人们作为调料。

在版纳当志愿者的时候,那边烧烤的调料之一就是芥末,蘸的多了点,又是第一次吃,立刻就被呛出眼泪。当时感觉巨难受,当地人说吃多了会上瘾,会喜欢那种痛感。

突然想到了辣椒,辣椒产生辣椒素也是为了避免被昆虫食用。却被人们发现成为调料,栽培课老师让同学从家里带特有植物回学校种。有同学带了香菜,感觉这人好逗,但我也不怎么正经,我带了辣椒。

贵州的辣椒被做成各种各样,辣椒面,糊辣椒,辣椒油。或许是对家乡的偏爱,总觉得那里的辣椒面香而不辣,很好吃。感叹没能像老干妈一样普及。

然后我们来了解菥蓂吧,菥蓂的种子油供制肥皂,也作润滑油,还可食用;全草、嫩苗和种子均入药,全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种子利肝明目;嫩苗和中益气、利肝明目;嫩苗用水炸后,浸去酸辣味,加油盐调食。

【资源志】全草(苏败酱):甘,平。和中益气,利气,消肿,清热解毒,利肝明目。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水肿,肝炎,肺痈,关节痛,痈肿疖毒。种子:辛,凉。清热解毒,明目,利尿。用于目赤红肿,风湿关节痛,脘腹痛。

菥蓂种子和全草含黑芥子甙,黑芥子甙经酶作用可产生芥子油,具有杀菌和减肥的作用。水煎服能益气明目和治疗肾炎、腰痛等。在陇南地区,群众叫它苦盖菜,是当地普遍食用的山野菜。

菥蓂分布在全国大部省区,在甘南生长在海拔1800-2000米的阴湿山区的小麦、黑麦田和山坡地上,耐寒、耐湿。

春季地温5℃时种子发芽,地温8-10℃时生长迅速,开花后陆续结子,种子边熟边落地,当年或来年早春又发新株。

每次看到一棵大树的幼苗长在草坪中的时候,就会想,他长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位置,有没有机会长成大树呢?机会是渺茫的,这时候草本植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但对于菥蓂这样的草本而言,即使在某一阶段被割了。他的总状花序下面的花已经很快结果,逐渐成熟,变成种子,洒落地上,等待第二次生命。若有幸多活些日子,便继续开花,继续结果,无限花序,不停地开花结果。

为了生存,较别的有限花序的植物而言,这类无限花序的植物便显得有些贪婪。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传递后代的任务,但只要有阳光雨露,还是会继续想着传递后代。

大概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等你上学,我就可以放心了。等你工作,我就可以放心了。等你结婚,我就可以放心了。等你孩子长大,我就可以放心了。舍得为之投入,也不问为什么。

菥蓂的幼嫩茎叶含钙、维生素B1、B2等。种子含脂肪油34%,蛋白质20%,卵磷脂1.6%,挥发油0.83%,蔗糖1.8%。

菥蓂作菜可采集开花前的新鲜茎叶,洗净后用细盐淹制成绿色的鲜咸菜,吃起来微苦、清香可口。

另外,也可作贮存的黄淹菜,把茎叶采集洗净后,切成2一3厘米的小段。晾干但还有一部分水时,加细盐揉搓,使盐与菜拌均匀后装入缸内或坛内。

密封后贮存在通风房间内或埋入地下,经过一年后变黄食用。若贮存3-10年后则颜色呈鲜黄色。食用时如果加入一些醋或植物油,吃起来风味更好。经常吃能解毒利水、防治疾病,是许多人喜食的野生名菜。

菥蓂算是比较多见的植物,关于他的研究有很多方向,其中包括抑郁症方面。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增加,情感冲击加大,造成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

临床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西药,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结果显示,菥蓂子提取物对小鼠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菥蓂子提取物能拮抗利血平引发的体温下降和眼睑下垂,增强5-羟基色氨酸诱导的小鼠甩头,而不能抑制高剂量阿朴吗啡引起的体温下降,并且对育亨宾的毒性没有增强作用。

表明菥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递质系统关系不大,而5-羟基色氨酸递质系统为其主要作用靶点。

不过菥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症研究只是在动物阶段,许多植物的研究都还在初步阶段。然后,关于菥蓂子,在痛风方面也有研究。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所致的一组疾病,高尿酸血症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

菥蓂在西藏民间常用来治疗痛风,效果甚好。菥蓂全草含有黑芥子苷、芥子酶、吲哚类、挥发油和黄酮类等成分。文献报道,黑芥子苷能促进尿酸排泄,有效治疗痛风。

黑芥子苷是一种硫苷,它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乙醇或含水醇,在常温、干燥条件下相对稳定。

但在湿热条件下,易发生有酶(芥子酶)降解与无酶降解,其降解速率与温度和体系含水量有关,温度越高,含水量越高,降解越快。

含有苷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天然药物细胞内一般同时含有能分解苷类成分的酶,如黄芩苷、龙胆苦苷等。

由于温湿度对黑芥子苷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实验采用了鼓风加热的方式迅速杀酶。结果表明,藏药菥蓂治疗痛风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黑芥子苷无明显作用关系。

上面提到了之前学过的一个知识点,杀酶保苷。中药炮制中燀苦杏仁,也是为了杀死她里面的酶,避免苦杏仁苷被分解,时间久了有效成分减少。

杀了黑芥子苷酶,保证里里面含有大部分黑芥子苷。不过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献最后告诉我,菥蓂治疗痛风与黑芥子苷没有明显关系。

探明植物药作用理论好难,但这句,西藏民间常用来治疗痛风,效果甚好。却很吸引我,希望能够知道更多这种效果甚好的方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收集归纳普及。

另一方面,也希望中草药神秘的面纱可以在科技的发展中越来越清晰明了。

菥蓂的介绍就到这里啦,最简单的,做菜。有些许依据的,西藏民间用来治疗痛风,但更具体的资料没能找到。遥远一些的,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的,对抑郁症可能会有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野生名菜菥蓂 甘肃省礼县科协 何凯                                                                

(2)菥蓂子抗抑郁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刘高阳 四川大学

(3)藏药菥蓂中黑芥子苷对黄嘌呤致小鼠高尿酸作用的研究柯秀梅,杨荣平,王云红,刘楠,周文杰,张小梅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 611137;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药资源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