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4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4-22
伤寒兼证 -大青龙汤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方证。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见于第38条和第39条。

   第38条,
   《伤寒论》“三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
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厥逆” - 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中的厥逆作为一个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

“筋惕肉瞤”- 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瞤的本来的意思是眼睑跳动,《说文解字》,“瞤,目动也。”在这里筋惕肉瞤,这个瞤字引申为全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

“此为逆也”- 逆者,错也,误也。你看这一条中有两个逆字,前面那个厥逆的逆是指的手脚发凉,后面这个此为逆也,这个逆字是错的意思,误的意思。

   第39条,
   《伤寒论》“三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就是这两条的开头,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太阳中风应当是脉浮缓嘛,它却是脉浮紧;
39条“伤寒、脉浮缓”,伤寒应当是脉浮紧的,它却是脉浮缓。

   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这历来是伤寒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明代的方有执,他根据《伤
寒例》中孙思邈所说的话,提出了一个观点,《伤寒例》说过这样的话,“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孙思邈对于这一段话,又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到了方有执,则说,风则伤卫,是桂枝汤证,寒则伤营,是麻黄汤证,风寒同伤营卫是大青龙汤证。
   也就是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是后世医家把
这个话说的都习惯了,成了顺口溜了。
   意思是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同气相求,风邪容易伤卫阳。
寒为阴邪,营卫阴气,同气相求,寒邪容易伤营阴。如果既有风伤卫的表现,又有寒伤营的表现,这就是风寒同伤营卫,这就是大青龙汤的适应征。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38、39条,的开头的那段话,
38条:太阳中风是风伤卫,脉浮紧是寒伤营,
39条:伤寒是寒伤营,脉浮缓是风伤卫,似乎是天衣无缝,恰如其分。
   而且方有执打乱了伤寒论原书太阳病篇,上中下三篇的原文的次
序,他把所有的风伤卫和桂枝汤,桂枝汤的加减方,以及桂枝汤加减有关的这些方证叫做太阳上篇。
​   把和麻黄汤、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和伤寒有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中篇。
​   把和大青龙相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下篇。所以方有执不仅把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种学术观点,明确的提出来,而且按照这种观点重新整理,划分太阳病三篇的原文。
   这就使在伤寒学术史上,有名的三纲鼎立学说,方有执倡导于前,喻嘉言附和于后,然后有一大群的学者,跟着支持这个学派。

   我们今天来看,这种说法,和临床实际是不是符合。我们在讲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营呢?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阿,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风邪也不是单纯伤卫,也伤营。
   对于太阳伤寒来说,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它怎么能
不伤卫阳呢?寒为阴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外闭卫阳导致了无汗、发热,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使得气血涩滞,经脉拘挛,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所以寒邪既伤卫阳,也伤营阴。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太提倡,风伤卫,寒伤营这个学说了。

   我们怎么解释第38、39条呢?怎么解释“伤寒脉浮缓”,“中
风脉浮紧”? 
   我们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38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个中风就看成是伤寒的互词,我们也不能说,张仲景写错了或者是别人抄错了,它就是这个样子,你就不要纠缠它是中风是伤寒了,你就把这里的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词就可以了。互词,中风就是伤寒,伤寒就是中风,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作是伤寒就行了。

   重点!是要看它的症状表现,
“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以它就是伤寒。
   下面一个最关键的症状,
“不汗出,而烦躁”- 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这个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
   所以不汗出而烦躁的这个“而”就是表因果的,和麻黄汤适应证
的那个无汗而喘的“而”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不汗出才导致了阳气内郁,阳郁的结果,郁而化热,郁热扰心,才出现了烦躁,所以大青龙汤适应证最主要的特点是,不汗出而烦躁。

   这个热在什么地方?
   如果热在胃的话会出现口渴,现在他没提口渴的事情,热不在胃;如果热在肺的话,它会出现喘,现在没有出现咳喘,所以热不在肺。
   应当说这个热弥散在体内,还没有固定到一个脏器,如果说影响到脏器的话,主要是郁热扰心,所以这个热是弥散在体内的,正象一个房间,把门窗紧闭,房间又有许多人甚至还开着暖气,温度会逐渐逐渐升高,你说这个热在什么地方,整个房间都是热点,这个时候怎么降温呢?开窗通风,所以无汗而烦躁,阳气郁在体内而化热,热气弥散周身,外面汗孔关着,所以治疗这种热只能是发汗,用大青龙汤来治疗。

   《伤寒论》原文“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
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
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它的麻黄
用了6两,是麻黄汤中麻黄剂量的一倍,因为这个证候,寒邪闭郁比较严重,不重用麻黄就不足以开表发汗,所以要重用麻黄。
   可是在里已经有了里热,所以要加石膏,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汉代的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现在的15.625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阿。
   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照当时的权的系列,它应当是重12斤,我们今天拿来一称,除以12等于250克,所以汉代的一斤就是250克,汉代的斤和两之间的进位是16进制,16两等于一斤,所以它的一两等于现代的15.625克,我们为了换算方便,就是汉代的一两约15克。
   对于大青龙汤来说,它的治疗量是几次的治疗量呢?我们看服法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它是三次的治疗量,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后面的药就不再吃了,这样的话,

麻黄用了六两,一次量是多少? 30克,麻黄的一次量是30克。
桂枝它用了二两,                 一次量是10克。
甘草二两,                     一次量是10克。
杏仁40枚,我上午说了,10枚杏仁大约是4克,
              4乘4是16克,除以3 ,一次量约5克。
生姜三两,                     一次量是15克。
大枣10枚,这是三次的量,             一次量3枚。
石膏如鸡子大,                  一次量10克左右。

   今天的杂交的鸡的鸡蛋很大,有的大的鸡蛋有40克左右,汉代没
有杂交鸡,鸡蛋都是小小的笨鸡蛋,在台湾叫土鸡,大陆叫笨鸡,这个笨鸡蛋很小,一个也就是20克左右,所以这里用的石膏的两并不大。那么大一块石膏也就30-40克吧,分三次来吃,那一次就是10克左右,所以石膏的量不多。麻黄的两远远大于石膏的量。      
    所以它是以寒邪闭郁肌表为主的,寒大于热,加一点石膏来清里热。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是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这是它的特点。治疗不汗出而烦躁。

   我们看大青龙汤后面的这段话,“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取微似汗” - 即使这样大剂量的麻黄也还是要求,“取微似汗”所以取微似汗是发汗的一个基本要求。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 如果出的汗太多的话,用温分来扑在身上止汗。

“温粉” - 温粉是什么东西?首先我们来谈粉是什么东西。

   西汉刘熙有一本书叫《释名》他怎么解释这个粉子呢,“粉,分也,研米使之分散也”,这个粉字本身就是米字多了一个分字,就是把米研散了,分开了,使它分散了,这就叫做粉,这就是粉字的本义。
   到了明朝的梅膺祚著了一个《字汇》他说,“粉,米细末”但是
我研究《伤寒论》的文字的时候,我从来不引晋朝以后的字书,你不能研究《伤寒论》汉代的一个著作,引后人的字书、工具书,那是不行的,你不能说《伤寒论》里的字怎么讲,我去查新华字典,那绝对是不准确的。

   你看我过去引过《说文解字》那是东汉许慎的,我引过《方言》
它是西汉杨雄的,我这里引《释名》是西汉刘熙的,都是引汉代及以前的字书,来解释张仲景的东西,不能引后世的。
   所以,明代的梅膺祚的《字汇》虽然解释的很好“粉,米细末”但是我不以它为依据,而是以西汉刘熙的《释名》为依据,所以这个粉字最初就是米细末。

   我们在看看《说文解字》怎么说的,《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
,他说“粉,所以傅面者也。”我们感到莫名其妙,这里的傅和敷是一个意思,就是外敷的敷,这个粉用来敷面,往脸上抹,很容易我们读完这句话会这么理解。
   清代的段玉裁有一段注,古敷面亦用米粉,这就清楚了用的是米
粉,古代没有化妆品为了漂亮拿米面往脸上抹,我们看完许慎的这段话很容易这么理解。接着段玉裁引了小徐就是宋朝初年的徐铉校《说文》徐锴作传中的徐锴,叫小徐,段玉裁引的是小徐的话,说古敷面,用米粉,这是小徐的话,段玉裁接着说了,“许说云面者”,许慎所说的面“凡外曰面”,这我们就明白了,许慎所说的面,不是指的敷脸,这个面是指的体表,就是说古代有这样的习惯,出汗太多,用米粉,抹在体表起爽身止汗的作用。
   《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华佗传”就有这样的话,“体有
不适”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起作一禽之戏”华佗不是倡导“五禽戏”吗,身体不舒服,起来先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心情非常轻松的非常愉快的就出了汗,“因以着粉”然后在他的身上抹一点米面,起爽身止汗的作用,所以这个粉没有别的,就是米粉,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叫温粉呢?就是炒热的米粉,你想,这是个寒邪闭表,阳
郁化热的证候,用了辛温发汗药以后出了大量的汗,你这个时候怕出汗太多,古代又没有输液的技术,出汗太多或伤阳、或耗液、或亡阴失水阿,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得止汗阿,所以古人就想到了用炒热的米粉,敷在体表把汗孔一堵,起到爽身止汗的作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凉米粉?本来是寒邪闭表,刚出了一身热汗,冰凉的米粉一抹,就把那余寒又给闭住了,所以他用炒热的米粉,想的非常周到。

“一服汗者,停后服”- 只要吃了一次药出了汗了,后面一定不要再吃!!!

“若复服, 汗多亡阳” - 如果要是在吃的话,出汗太多就会伤阳。《伤寒论》中的许多亡字的意思就是伤,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中医基础中学的“亡阳”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伤寒论》中的亡,就是失的意思,亡羊补牢就是把羊给丢了,这个亡阳,阳气的阳,就是阳气的丢失,阳气点损失。

“遂虚” - 阳气损伤以后,阳气不足,正气虚。

“恶风” - 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的表现。

“烦躁不得眠” - 不是热扰心神所造成的,而是真阳虚衰,弱阳与阴寒勉强相争,争而不胜的一种表现,严格的说这个“烦躁”,是指的肢体躁动不宁。
   这种躁动不宁是由于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因为人体的阳气虚了
之后,阴寒自然就盛,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它战胜不了阴寒邪气,争而不胜时,人体就会出现躁动不宁。
   象我们见到那个休克前期的躁动,我们在座的在临床上干了好多
年,休克前期血压下降,你看人那种躁动不安;象肝昏迷早期的那种躁动;象肺心病昏迷的躁动;象糖尿病酮中毒昏迷前期的那种躁动,那都属于阴盛则躁的范畴,甚至发展到撮空理线,寻衣摸床,你问他在找什么?他不自知,他不能回答你的问话。
   大青龙汤的本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因烦而躁,因为他心烦
才肢体躁动,他知道。而这种情况是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人体出现的这种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躁动,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心烦,就是一种躁动。
   所以后人说“阴盛则躁,阳盛则烦”这里的阴和阳都是指的邪气。阳盛,阳热盛就烦,大青龙汤证就是这样,阳热内盛,郁热扰心,因烦而躁。阴盛则躁,是阳气衰亡了,阴寒邪气盛了,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时候,出现这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
   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必须鉴别清楚,大青龙汤这条就在提示我们
鉴别。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在临床上使
用的时候,一定要得汗后止后服,如果说出了一次汗,发现烧退了一点,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发热,又出现了烦躁,即使这样你也不要再用,如果再用就会有不良的后果,不良后果是什么,下次课再讲。
===========================================
上课

   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一张发汗力最强的方子,一旦吃了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复也不要再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就跟我说:你是讲《伤寒
论》的,在讲《伤寒论》中的过程中遇到大青龙汤证的时候,你一定要提醒大家,只要出了一次汗了,就不要再给他用大青龙汤。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南方行医,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发烧、身
痛、胸闷、烦躁请他去看病,他觉得这是个典型的大青龙汤适应证,就开了一付大青龙汤,而且特别告诉他吃完了出了汗之后,就不要再吃了。这是上午看的病,
   下午,因为那个时候,个体行医总是要出诊的嘛,出诊回来后,他路过他那个亲戚家门口,看到那个亲戚坐着藤椅在自己的房子外面坐着,乘凉,他问:你怎么样啊,烧退了没有?
对方回答:吃了你的药真好,出了一身大汗,现在胸也不怎么闷了,心也不那么烦了,好象也不怎么发烧了,你放心吧。
他说:那你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
对方说:“我已经把药渣滓到了。这是下午的事情。
   到了半夜的时候,这个医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敲醒了,开门一看,是那个病人的妻子。
那个病人的妻子非常惊慌,说:你快去看看吧。
问:怎么回事啊?
说:他到了晚上又有点发烧,有点心烦,特别可惜把那个药倒掉了,然后他就非得要我拿着这个药方子到镇上去抓药,我到那个药店去抓药,那个药店的人说,你瞧,这不是上午王先生的方子吗,你上午已经抓了药了吗,王先生只说一付(没有他的签字,那个药店的人很负责任,没有医生的签字,就不能再给她抓药,要是现在你要抓一百付,他们都给你抓)。后来她没有办法,又托一个亲戚走后门,到另一个药店抓了一付药回去了,回去煮上药就吃,吃完了没想到大汗淋漓不止,说到现在手脚也凉了,眼睛也不睁了,话也不能说了,您快去看看吧。
   我们这位年轻的大夫,心里知道大事不好,那个时候是大概30年
代,输液的技术传入中国没有多久,他自己还不会,他的一个朋友是学西医的会输液,他赶快把那个朋友半夜又叫起来,两个人一块带着输液瓶子,到这个病人家里,到那一看,脉也摸不到,然后就输液,血管也全瘪了,亡阴脱水了啊,血压下降啊,液体就没有扎进去,他们两个也不会静脉血管切开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静脉血管切开这个技术,这个病人就这样死掉了。
   我们这个老前辈,就以这个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是大青龙汤证,吃了一次药,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要再用大青龙汤!!。

   有一年夏天,北京太热了,我就到外地一个非常凉快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我们北京今年夏天都说是桑拿天的时候,我就在外地那个地方,那里晚上还要盖被子,非常凉快,那个地方在建桥,修桥就要挖一个桥基坑,这个坑挖的很深,没有想到一下雨,桥基坑里灌满了水,它那个工地管理不严,这时暑假小学生放假,有好多孩子就在工地上玩,下了雨了路特别滑,一个小孩一下就滑到坑里了,就给淹着了,所以那个修桥的工人,纷纷地潜水捞这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人多次潜水,他潜水技术好,最终把这个孩子的尸体给捞上来了。
   没有想到这个工人到了这天的夜里,就寒战、上牙咬下牙,全身颤慄,几个工人摁都摁不住,振的那个床都颤,是他们跟我说的,随后就发烧、烦躁,赶快送到县医院,送到县医院的时候他已经把胸都挠破了,烦躁到这个地步,到县医院以后,县医院又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已经是后半夜的事情了,怎么来这么一个病人呢,这些年轻的工人都没有更多的文化,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害怕的感觉,说白天的时候淹死一个小弟弟,这恐怕是小弟弟嫌路上寂寞,一定要拉这个大哥哥走,就给医生这么说。这些医生也弄得很紧张,怎么这么烦躁,就给他输液,一输上液他就拔掉,喊叫,就这么一个状况。
   我正好就住在医院旁边的招待所里,那个医院的院长和我很熟,
已经是凌晨三点了,他把我给叫起来了,说你是北京来的大夫,你经的多见得广,你看看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发烧40度左右,脉搏非常快,你摸脉他身上还在哆嗦,他们又给我复述了白天的情况。
   我心里觉得这(可能)是个大叶性肺炎的早期,这是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身上一点汗都没有,高热,胸闷,烦躁,“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那是我用麻黄最多的一次,30克,好不容易逮住这么一个症状,我为什么不怕他出汗太多啊,他在医院里头,可以输液啊,你怕什么,我也不要准备炒热的米粉,我说你们现在准备输液啊。
   我就给他弄这个方子,麻黄30克,桂枝10克,其他药都是一般的量, 石膏用了20克,很快熬好了药,熬了20分钟把,熬好了就给他喝了,我就在旁边看着他喝药,喝完药就拿热水来喝,因为那个药很苦嘛,就喝了热水,这个热水喝了大半杯,脑袋就开始冒汗,随后大汗淋漓,所以你看大青龙汤方后,他说没有说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不要盖被子,汗就出来了。所以经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就是鼓槌打下去就有声,覆杯而愈,杯子还没有扣下,汗就出来了,就不烦了,就能够躺在那了。我给西医大夫说,赶快输液,马上就扎上输液了,这就安静下来了,接着输液,用抗菌素,这个肺炎本来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肯定会有肺实变的体征,就这样及时的治疗,截断了病程,这个人就住了五、六天院就出院了,最后什么也没有诊断,如果要不及时治疗的话,发展就肯定是大叶性肺炎,就是这样截断了病程,我们今天真正遇到这种证候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大青龙汤来治疗,并不是那么特别令人害怕的。

   我们现在接着看,38条的后半条,我们刚才讲的是38条的前半条
,讲了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后半条:“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
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微” - 微我们已经提到了,微者,薄也。因为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搏动的幅度很弱,幅度很小,所以摸起来,这个脉非常薄,就是我上次课提到的,轻轻摸,摸不到,稍稍用力一按,就把血管摁瘪了,它没有力量搏动,你还是摸不着,所以摸这个微脉的时候,在浮和沉之间仔细琢磨,能够微微的摸到一点搏动。

   记得有一次,我在东直门医院急诊室,一个病人血压偏低,就有
一种休克的倾向,所以我就让实习的同学,随时观察他的脉搏,我们有一个同学,不知道出去干什么去了,回来匆匆忙忙的一摸,没有摸到,往下一按,还是没有,他就大喊,老师! 没脉了!然后那个家属就蹭一下就站起来了,我也一下就站起来了,因为没有脉,就是没有血压了嘛,我到跟前一摸,还是有,我说,你在仔细摸,所以我就体会这个微脉,轻轻的一摸,摸不到,就容易着急,一着急,往下一摁还是摸不到,对于年轻学生,对于急躁的大夫来说,会说这没有脉了,会喊出这样的话来。微脉就是这样来摸,在浮和沉之间,仔细去琢磨它,用劲多了,把血管摁住了,他也摸不到,用力轻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个脉搏没有那么大的搏动力量,还是摸不到,这是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古人说,“微者,薄也。” 脉即微且弱,是真阳虚衰。

“汗出” - 是阳不摄阴,阳气不能摄阴。

“恶风” - 怕冷,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这样一组证候,为什么还要和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相区
别),它们的差别,那不是有天壤之别吗,怎么会误用大青龙汤呢?
   问题是,肾阳虚衰的证候,阴寒必然内盛,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
,争而不胜的时候,会有躁烦,这叫阳虚有躁烦,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人,很容易和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相混淆。
   我们上次课说过,真阳虚衰,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
时候,会有肢体躁动不宁,它不是因为心烦才躁动的,而是肌体的一种,阳气和阴寒争而不胜的这种病理反应。
   这种躁动,和阳盛的那种烦躁,在临床表面现象上相类似,所以
在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条文里头,它要和阳虚的躁动不宁的证候相鉴别。这两个证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都一个是有烦躁,一个有躁动。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如果一个肾阳虚衰的躁动不宁的证候,误用了大青龙汤,那你想想是什么结果,就会出汗太多,伤阳耗液,阴阳两伤,肌肉失温失养,出现了四肢厥逆,肌肉跳动,四肢厥逆是真阳进一步虚衰造成的,肌肉跳动是肌肉失去了阴液的濡润,失去了阳气的温养所造成的。

“此为逆也” - 这就是非常错误的治疗。
   这就是第38条所要讲的内容。 

   对于第39条来说,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浮” - 是邪在表,“脉缓”主湿邪,这个脉缓是中风那个缓呢,还是湿盛的那个缓呢?要从后面的症状来看。

“身不疼 ,但重” - 是湿邪的一种表现,因此这是湿郁肌表。

“乍有轻时” - 为什么身重偶尔有轻的时候呢,这是湿邪欲向里的一种倾向,湿欲向里,湿入里体表没有湿了,这个身重可以减轻,但是湿邪没有持续入里,仍然在肌表,这是一个湿郁肌表的证候。

   湿郁肌表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发汗为什么要用大青龙汤,那一定是湿郁肌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有烦躁,不过这个条文里面,没有把烦躁点出来,但是他说了什么呢?

“无少阴证者” - 让你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要与少阴病相鉴别,我们刚才说了少阴病有躁烦,少阴真阳虚衰,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可以有躁烦,少阴病有躁烦,现在这里讲的有湿郁肌表,要和它鉴别的话,言外之意,它的适应证应当是有不汗出而烦躁,这个不汗出是湿郁肌表造成的,这个烦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造成的。

   所以我们伤寒界的前辈经常说,读《伤寒论》的时候,要于无字
句处读之,这里面并没有说躁烦,但是它提出了与少阴病相鉴别,那就提示主症一定有烦躁,而且是不汗出而烦躁,只不过这个不汗出,是湿郁肌表所造成的。
   用大青龙汤发之。
   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当然对于第39条的解释,各个注家的认识也不一样,我的这个解释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