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38条诸家解说(附:大青龙汤)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方才咱们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怎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是个合方。你们看大青龙汤,它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

那么这个(麻黄汤、越婢汤)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开头是“太阳中风”)?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的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条文)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是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但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这段条文)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条文之首)所以搁个“太阳中风”的“中风”这两个字啊。

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又)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而是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主要区别主要就是一个汗出、一个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必疼痛。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学思:这是插话)

要是(单纯的)一个麻黄汤证,只是无汗,他不烦躁。那么,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这一段有别于麻黄汤证,你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还是无汗啊,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但用麻黄汤就错了(学思:如果用麻黄汤,这个病能见轻,不会好)。所以在“无汗”与“不汗出”,这里头他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他也不写伤寒(怕你用麻黄汤),真正不是伤寒,所以他搁个太阳中风,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要分析方剂,这个方剂(大青龙汤)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而)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大青龙汤)不是真正中风病(也不是伤寒),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此证是)中风啊,“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还有)汗出。(假若是)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大青龙汤)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前面这个(所讲的中风证的禁忌)补充一下。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则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则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大青龙汤主之”,这应该(顺序放在)在前面。

那么这个方剂(大青龙汤),头前我们已经讲了,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的(表现)呢,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的。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你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我们现在用六钱,麻黄(量)够重的了。同时麻黄配合桂枝,我们方才讲了,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石膏阻碍麻黄发汗,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量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麻黄不能轻量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

这个(大青龙汤)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就用大青龙汤。但是这个方子(大青龙汤)呢,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麻黄)。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事,我也是听人讲的,我也没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大青龙汤)出汗出得厉害。

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那么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上,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凶,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病情反复)。我吃了药,烧退了,(但)第二天还有(发烧),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打怵吃这个大青龙汤。大青龙汤这个方,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的病),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

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

这在临床上有个案例,有一个小儿得了肺炎的,(病情很重)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推出来了嘛,这个病是(北京中医学院)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刘景源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这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荣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

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风有阴阳,太阳中风汗出脉缓者,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矣。风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阴阳俱紧之脉有别也。发热恶寒,与桂枝症同。身疼痛不汗出,与麻黄症同。惟烦躁是本症所独,故制此方以治风热相搏耳。热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淫末疾,故手足躁乱。此即如狂之状也。风盛于表,非发汗不解。阳郁于内,非大寒不除。此本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凡云太阳,便具恶寒头痛。若见重者,条中必更提之。凡称中风,则必恶风。桂枝症复提恶风者,见恶寒不甚。此恶寒甚,故不见其更恶风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了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以及大青龙汤的禁忌证与误服后的变逆。

中风是伤寒的互辞,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而言。从其所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证候看,也可确定这是属于伤寒表实无疑,应当用麻黄汤治疗。不汗出既是一个证候,也可以看作是治疗不当,或因循失汗(如未就诊,或虽就诊而医者未用汗法),或虽用汗法,但病重而药轻,没有达到发汗的目的。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不汗出是造成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因此说不汗出而烦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的患者。

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俗话所说的让汗憋得烦躁不宁,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本证只是不汗出而致烦躁,并不见口渴引饮等阳明里证,故属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病证,用麻黄汤虽然有散寒开闭之力,但是不能清里解热,非本证所宜,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可解而烦躁得去。

如果脉不浮紧而见微弱之象,又有汗出恶风等证,说明是荣卫俱虚或卫强荣弱,而不是荣卫皆实。如果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则可因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出现四肢厥逆;过汗脱液,阴液不能营养筋肉,出现筋惕肉瞤。因治疗错误而导致病情变坏,所以说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辛寒,既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学思:把大青龙汤分解成几个方剂的合方可能是不对的,刘师这个看法是对的)

方后注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句,说明本方发汗力很强,不易控制。当汗出太多时,防治之法就是以温粉扑于身上。温粉即炒米粉。用炒米粉扑身是汉时流行的一种止汗方法。尽管如此,仍会因汗出多而伤阳气,造成阳虚恶风,或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等多种变逆的发生。因此,如果使用大青龙汤,要特别注意在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

我院某进修生曾治过一个壮年社员。该社员在夏季出了一身大汗后,下井里边工作,井底下阴寒如冰,全身大汗顿消,随之就出现全身疼痛、恶寒、发热、无汗、烦躁之证,服别的药都没有效。这个医生一看,病人面赤气粗,脉浮紧而数,系大青龙汤证无疑。但是,当时是盛夏,他不敢贸然进药,就跟其他医生商量。其他医生都说可以用,如果汗出虚脱可用西药急救。因此,他就开了大青龙汤的原方,仅服一煎就汗出热退,诸证霍然而愈。

《金匮要略》将大青龙汤用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溢饮,主要取其发汗以解水毒之功,治疗水邪在末梢、皮下。我治过一个病人,这个人两手酸沉肿胀,身体肥胖,服黄芪、防己等益气利水药和注射维生素B1、B12等药都没效。我先后用了大青龙汤、越婢汤,药后汗出而病愈。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阳中风”?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中风”,不是辨太阳中风证,而是辨表里兼证。㈡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二是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②怎样理解“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答:㈠辨识“脉浮紧”的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经脉被风寒所拘急。㈡辨识“发热,恶寒”的病变证机是营卫受邪而抗邪。㈢辨识“身疼痛”的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经气脉络郁遏不通。㈣辨识“不汗出而烦躁”的病变证机是风寒郁遏营卫,里热内盛而不得外越。

③怎样理解“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答:㈠张仲景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的目的是突出在表是太阳中风证,在里是热证。㈡辨识“不可服之”而强调运用大青龙汤只能针对在表是太阳伤寒证,而不治疗在表是太阳中风证。

④怎样理解“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答:㈠张仲景论“服之则厥逆”的目的是强调运用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里热证相兼,必定会损伤阳气,导致阳虚不能温煦则演变为厥逆。㈡张仲景论“筋惕肉瞤”的目的是强调误用大青龙汤而损伤阳气阴津,导致筋脉既不得阳气温煦,又不得阴津滋养。㈢张仲景论“此为逆也”重点突出辨治疾病证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因治而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⑤怎样理解服用大青龙汤前后之“烦躁”?

答:运用大青龙汤主治里热证以“烦躁”为主,病变证机是郁热内扰心神,治当清泻里热;而误用大青龙汤出现烦躁,病变证机是阳气受损,不能守护心神。辨治烦躁,若病变证机是内热肆虐,则舌红苔黄;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固,则舌淡苔薄白。

⑥怎样补救服用大青龙汤出现“烦躁”?

答:辨治误用大青龙汤引起的阳虚烦躁证,若病证比较轻者,可用干姜附子汤;若病证比较重者,可用茯苓四逆汤、或用吴茱萸汤。

王付运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

【方药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表实无汗里烦躁,解表清热用此方。

  【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18g) 桂枝去皮,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枚 石膏碎,如鸡子大(48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临证答疑】

1、怎样理解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用量?

答: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3:8。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服用大青龙汤有何注意事项?


答:运用大青龙汤主治表里兼证,在表不是太阳伤寒证而是太阳中风证,则不能用大青龙汤;在里是郁热夹气虚,或为阳虚证,不能选用大青龙汤,若逆而用之,则会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3、怎样补救服用大青龙汤大汗出?

答:运用大青龙汤,既有主治证,又有禁忌证。根据病证表现不能用大青龙汤,一定不能用;若逆而用之,则会导致大汗出而损伤阳气。

辨治阳虚大汗出,常用补救方法有二:①选用桂枝加黄芪汤内服,以益气固表止汗;②选用黄芪牡蛎粉(即黄芪、牡蛎各等分,研为细粉)外用,以益气敛阴固表。也可选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

4、怎样理解大青龙汤主治“脉浮缓”?

答:理解大青龙汤主治“脉浮缓”的辨证重点有二:①大青龙汤主治因人不同而有“脉浮紧”与“脉浮缓”;②辨“脉浮缓”是论大青龙汤又能主治太阳营卫湿郁证。因湿浸太阳,郁滞营卫,太阳之气奋起抗邪则脉浮;湿邪壅滞经气则脉缓。

理解与运用大青龙汤既是主治表寒里热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太阳营卫湿郁证的重要基础方,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

5、怎样理解大青龙汤主治太阳营卫寒湿证?

答:张仲景设大青龙汤方药组成,解表散寒药以麻黄等为主,清泻里热药以石膏为主,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清泻里热,主治表寒里热证。而大青龙汤为何能主治太阳营卫湿郁证?因太阳营卫寒湿证,非用发汗药则不能治疗寒湿,用发汗药量小又不能达到发散寒湿的目的,而用量大又有发汗太过而损伤阴津,所以大青龙汤重用麻黄为18g,大发其汗以除湿散寒,又重用石膏为48g,制约麻黄大发汗而不致大出汗,且达到微微汗出以除湿散寒。

6、怎样理解大青龙汤主治与“无少阴证”?

答:理解大青龙汤主治与“无少阴证”的辨证重点有二:①辨太阳营卫寒湿证之身重与少阴阳虚寒湿证相类似,应与少阴阳虚寒湿证相鉴别,即辨少阴阳虚寒湿证,身虽重但以疼痛为主;而大青龙汤证身虽痛但以重为主;②运用大青龙汤,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以此学用才能更好地辨治病证。

7、怎样理解服用大青龙汤前后之“烦躁”?

答:运用大青龙汤主治里热以“烦躁”为主,其病变证机是郁热内扰心神,治当清泻里热;而误用大青龙汤而出现烦躁,其病变证机是阳气受损而不能守护心神。

辨治烦躁,若病变证机是内热肆虐,则舌红苔黄;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固,则舌淡苔薄白。

8、怎样补救服用大青龙汤出现“烦躁”?

答:辨治误用大青龙汤而引起的阳虚烦躁证,若病证表现比较轻者,可用干姜附子汤;若病证表现比较重者,可用茯苓四逆汤、或用吴茱萸汤。

9、怎样运用大青龙汤?

答:运用大青龙汤主要有三:①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相当于受凉感冒而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②太阳营卫寒湿证,相当于肌肉风湿,或关节风湿;③溢饮热证,相当于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肾病等所引起水肿。

10、怎样理解大青龙汤主治与“筋惕肉瞤”?

答:运用大青龙汤,必须辨清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若误用大青龙汤而损伤阳气阴津,导致筋脉既不得阳气温煦,又不得阴津滋养,则可演变为“筋惕肉瞤”,对此补救可选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益阴助阳。

11、怎样合方应用大青龙汤?

答:运用大青龙汤,若以胃热为主,可与白虎汤合方应用;若以肺热为主,可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合方应用;若是肌肉风湿,可与白虎加桂枝合方应用等。

李翰卿

大青龙汤方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插图],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