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介绍——印证北京历史的克盉

 泊木沐 2018-04-22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中,有两件1986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造型特别的青铜器,克盉(hé),克罍(léi)。

盉作为一种调酒器皿,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大约六七千年前就有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盉。盉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克盉下有三足,上有盖,直颈,前有长流,后边是兽首鋬。盖缘和颈饰鸟纹,以雷纹为地。通高26.8厘米,口径14厘米。克盉、克罍跟北京最早的城池有什么关系呢?三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周初期,周王室分封诸侯国,北京地区是燕国与蓟国的封地。在克盉和克罍的内壁,铸刻着相同的43字铭文,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讲:“周王在分封仪式上,首先褒奖了太保召公的功德,并且将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国作侯,但是实际就封的是‘克’,同时还赐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国来管辖。”

周王所称赞的太保和燕地君侯克,是什么人呢?太保是周朝的官职,也是辅弼周王的重臣。克盉、克罍所讲的太保姓姬名奭,因为最初的封地在“召”,即现在的陕西岐山,因此又被称为召公奭(shi)。召公与太师周公共同辅佐成王,治理国家,地位非常高。那么,铭文中所册封的燕侯-克,又是谁呢?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的,可太保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宗周,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为此专家认为,铭文中这里名叫“克”的人应该就是召公的长子。周王命他代替父亲召公,成为第一代燕侯。召公的儿子“克”非常荣耀,将这件事记述在青铜器的铭文中,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也就是说,太保及召公奭的儿子“克”,就是最早建立北京城池的人。

周武王灭商后,在北方地区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国—封召公于燕;一封黄帝之后(一说为帝尧之后)于蓟(今广安门一带)。燕国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是: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究竟是何人?

古今学者们对召公姬奭是否去燕就封,多有疑惑。主要原因是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述,周公虽被封于鲁,但因为需留佐武王,故由其长子伯禽到鲁国就封。而当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与周公地位相当的召公,应该也是难以离开宗周而远赴封地的。近代学者多认为,召公和周公一样“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召公”。

不过,这仅仅是推论,毕竟《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更无其它旁证。关于燕国的历史,文献上只有只言片语。假使召公真的未就封,那么代封之元子又是谁?

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现了第1193号大墓。此墓不仅是琉璃河遗址发现的最大的墓葬,而且有四条墓道。商周时期贵族的墓葬才设墓道,身份越高贵则墓道越多。考古人员判断此墓应是“地位显赫的一代燕侯之墓”。尽管曾被盗掘,但1193号大墓仍出土了各类随葬品200多件,包括礼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漆器、货贝、装饰品等,可见最初这座墓葬中的随葬品相当丰富。众多随葬品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它们俩—克盉与克罍。

1193号大墓中出土的克盉,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处置一半环钮,上有环链与鋬相连。侈口、方唇、直颈,前有管状流,后有兽首鋬,鼓腹、分裆,下接四圆柱足。盖钮两端各有一对凸目和角组成的兽面,盖沿及颈部均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四组长尾凤鸟纹,腹部光素。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罍,一般深腹圆鼓,平底圆足,流行于商至西周。我们之前讲过的海外拍卖得以回归的皿方罍为这一相对少见的器形进行了知识普及。克罍,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圆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颈、圆肩,肩部两侧置半环状兽首耳,衔环。鼓腹下收,圈足微外撇,底内凹,下腹部一侧有兽首形鼻钮。盖与器肩部分别均饰有涡纹,颈部饰有两圈突弦纹,腹部涡纹下则有一周凹弦纹。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克盉、克罍的铭文字数相同,内容也相同,仅个别字的写法和行款字数有别,是目前琉璃河墓葬出土文物中最长的。铭文大意是说,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做此祭祖彝器。

多数学者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史籍记载研究认为,两件铜器铭文中的“克”字,应指人名,即召公奭的元子,亦是这两件青铜礼器的作器者和拥有者,因此这两件青铜器便以他的名字冠名,分别称克盉与克罍(也可合称“克”器,不用客气)。两件“克”器的发现殊为重要,如果学者们对铭文的释读无误,那么它解决了两个重大历史问题:一是受王命实际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确实不是召公奭本人,这印证了史界所疑召公“亦以元子就封”的观点是正确的;二是召公奭的长子名“克”,他便是代召公奭到燕国实际就封的初代燕侯,这填补了文献对西周燕国历史记载的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