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欣 |《社会学刊》发刊词:追求社会真知,崇尚学术创新

 愚然楼 2018-04-22

    《社会学刊》翘首企盼扎根本土经验、具有全球比较视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发刊词


    时隔90年,命运多舛的《社会学刊》,以辑刊的形式再次与读者见面了。


    1928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本文,与吴泽霖、吴景超等一起,创办《社会学刊》(季刊)作为东南社会学会会刊,并任主编。1929年出版了第1卷,到抗战爆发中断,出版至第5卷第3期。1948年复刊后出版了合刊第6卷,之后停刊。2015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建系90周年之际,筹划《社会学刊》复刊,几经努力,深知获刊号任重道远,遂决定暂以辑刊形式复出半年刊,待获得一定声誉后,再扩展为季刊或双月刊。


    《社会学刊》的旨趣在于,追求社会真知,崇尚学术创新;注重本土经验,具有全球视野。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致力于为海内外不同志趣的社会学者,提供一个探索社会真知的展示平台。但凡逻辑缜密、据实而论的社会学成果,无问宏观或微观议题,无问理论或经验研究,也无问质性或量化方法,概以广纳百家的境界相待。《社会学刊》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论辩以近真知,切磋以明学理,是为探究之目的。


    《社会学刊》注重刊发有学理创新、方法适当的研究成果。学术长河川流不息,在于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又不断被超越。学理创新是灵魂,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果机制,虽非理解社会现象关系的全部学理,但是,“找到一个原因,胜过当上波斯人的国王”。严密的逻辑、适当的方法、可靠的资料是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支柱,使之得以不断积累并自我修正,使真知不再诉诸神灵启示或强权的裁决,因而,也成为学者独立、理性、自由思考的坚强后盾。 


    《社会学刊》鼓励把本土经验转变为普遍性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社会学者,都有自己的特色议题,宛如“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方向”。基于本土经验为世界学术共同体贡献思想、理论和知识,是社会学者的使命——无疑也是中国社会学者的使命。当代中国的社会学者,处身独特的大转型时代,可谓生逢其时。这个时代,激发着社会学者的理论创新灵感,予以仰取俯拾皆有议题和素材的幸运。《社会学刊》翘首企盼着社会学者基于中国经验的新思想、新观点。


    《社会学刊》倡导有全球视野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人类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探究,社会学不但关注共同性及其形成机制,同样关注异质性及其形成机制。而这样的探究是通过比较进行的——无论跨社会跨文化的比较,还是同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同一现象不同情境下的比较。比较,而有解释,而知中国是否独特,而知可否洋为中用、中为西用。比较,而得以走出白马非马的怪圈,而得以站在世界文明的层次来理论化本土经验,而得以在世界学术共同体中享有关于本土社会和其他社会的话语权。


     《社会学刊》致力于跻身引领性的社会学学术期刊,为推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为世界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学刊》是中文期刊,却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学者的期刊。它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相信,曾经命运多舛的《社会学刊》,将以顽强的生命力日益茁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