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红山pk 2018-04-22

  前 言 .............................................................................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缩略语 ............................................................................. 2

  4 总则 ............................................................................... 3

  4.1 目的与任务 ................................................................. 3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3

  4.3 比例尺 ..................................................................... 3

  4.4 数学基础 ................................................................... 3

  4.5 基本调查单位 ............................................................... 4

  4.6 步骤....................................................................... 4

  4.7 计量单位 ................................................................... 4

  4.8 补充规定 ................................................................... 4

  5 控制面积确定 ....................................................................... 5

  5.1 界线来源 ................................................................... 5

  5.2 控制面积 ................................................................... 5

  6 准备工作 ........................................................................... 5

  6.1 制定方案 ................................................................... 5

  6.2 人员培训 ................................................................... 5

  6.3 开展试点 ................................................................... 6

  6.4 资料准备 ................................................................... 6

  6.5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 6

  7 调查底图制作 ....................................................................... 6

  7.1 DOM精度指标 ................................................................ 7

  7.2 遥感资料选择 ............................................................... 8

  7.3 DOM制作 .................................................................... 8

  7.4 DOM分幅与整饰 .............................................................. 9

  8 农村土地调查 ....................................................................... 9

  8.1 调查内容 ................................................................... 9

  8.2 基本要求 .................................................................. 10

  8.3 土地权属调查 .............................................................. 10

  8.4 地类调查 .................................................................. 11

  8.5 调查底图标绘及手簿填写 .................................................... 12

  8.6 田坎系数测算 .............................................................. 12

  8.7 海岛调查 .................................................................. 12

  8.8 面积计算 .................................................................. 13

  9 基本农田调查 ...................................................................... 13

  9.1 资料处理 .................................................................. 13

  9.2 入库...................................................................... 13

  9.3 面积计算 .................................................................. 14

  10 城镇土地调查 ...................................................................... 14

  10.1 调查单元 ................................................................ 14

  10.2 调查内容 ................................................................ 14

  10.3 地籍编号 ................................................................ 14

  10.4 权属调查 ................................................................ 15

  10.5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 15

  10.6 地籍测量 ................................................................ 15

  1

  TD/T 1014—2007

  11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 16

  11.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 16

  11.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 17

  12 统计汇总 .......................................................................... 18

  12.1 面积统计 ................................................................ 18

  12.2 数据汇总 ................................................................ 19

  13 统一时点变更 ...................................................................... 19

  13.1 统一时点 ................................................................ 19

  13.2 主要任务 ................................................................ 19

  13.3 变更方法及要求 .......................................................... 20

  14 主要成果 .......................................................................... 20

  14.1 县级调查成果 ............................................................ 20

  14.2 汇总成果 ................................................................ 20

  15 检查验收 .......................................................................... 21

  15.1 调查成果检查验收 ........................................................ 21

  15.2 汇总成果检查验收 ........................................................ 2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 2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与已有土地分类对应转换关系 ............ 2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 34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图幅理论面积 .................................................... 36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典型线状地物宽度量测边界示意图 .................................. 51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 53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田坎系数测算表 .................................................. 55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 ............................................ 57

  附录I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及有关资料统计表 ...................... 58

  附录J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式 .......................................... 69

  2

  前 言

  本规程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附录 J 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TD/T 1014—2007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高延利、朱留华、温明炬、谢俊奇、孙毅、沙志刚、何平、张炳智、

  刘顺喜、杨冀红、戴建旺、周连芳、梁耘、曾巍、高莉、扈传荣。

  本规程参加编制人员:马克伟、向洪宜、韩永顺、张明达、陈金、曾珏、尤淑撑、杨祝

  晖、李琪、史良树、李金鹿、黄炎、林文育、王玉川、张正福、

  胡小华、程鹏飞、邱志诚、李洪兴。

  1

  1 范围

  TD/T 1014—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指标、流程、方法及要求等。本规

  程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

  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 000、1:50 000 数字高程模型

  GB/T 13989-1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TD 1001-93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CJJ 73-199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 8-1999 城市测量规范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程。

  DOM 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图)

  2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4 总则

  4.1 目的与任务

  4.1.1 目的

  TD/T 1014—2007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

  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4.1.2 任务

  4.1.2.1 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

  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4.1.2.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

  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4.1.2.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

  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1.2.4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

  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 12 个,二级类 57 个。具体分类的编码、名称及含义见附

  录 A。本次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已有土地分类对应关系见附录 B。

  4.3 比例尺

  4.3.1 农村土地调查以 1:10 000 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 1:50 000

  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 1:2 000 或 1:5 000 比例尺。

  4.3.2 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 1:500 比例尺。

  4.4 数学基础

  3

  4.4.1 平面坐标系统

  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980 西安坐标系”。城镇土地调查自行确定。

  4.4.2 高程系统

  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4.4.3 投影方式

  标准分幅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TD/T 1014—2007

  1:500、1:2 000 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 1.5°\u20998X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

  1:5 000、1:10 000 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 3°\u20998X带。

  1:50 000 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 6°\u20998X带。

  4.5 基本调查单位

  完整县级行政辖区。

  4.6 步骤

  4.6.1 准备工作:包括方案制定、人员培训、资料收集、仪器设备准备,以及调查底图制

  作等。

  4.6.2 外业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城镇地籍测量等。

  4.6.3 基本农田上图。

  4.6.4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

  统建设。

  4.6.5 统计汇总。

  4.6.6 成果整理:包括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等。

  4.6.7 检查验收:包括自检、预检和验收、核查确认等。

  4.7 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2)

  和亩。

  4.8 补充规定

  4

  TD/T 1014—2007

  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本规程作补充规定,并

  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5 控制面积确定

  5.1 界线来源

  5.1.1 国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5.1.2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界、台湾省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5.1.3 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5.1.4 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乡镇级

  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行政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汇总,与之

  不相符的权属界线予以保留。

  5.2 控制面积

  依据行政界线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见附录 C)。行政区域控制面

  积为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整幅和破幅图幅面积之和。

  整幅图幅理论面积可按附录 D 的 D.1 计算,也可从附录 D 的表 D2—D4 中查取。破

  幅面积是以图幅理论面积为控制计算的图幅内本方椭球面面积。

  6 准备工作

  6.1 制定方案

  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资料情

  况、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及主要成

  果等。

  6.2 人员培训

  在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应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调查程序,统一调

  查方法和要求等。

  5

  6.3 开展试点

  各地应先开展调查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开展调查工作。

  6.4 资料准备

  6.4.1 基础地理资料

  近期地形图、DEM,以及各等级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6.4.2 遥感资料

  近期航空、航天遥感资料。

  6.4.3 界线资料

  TD/T 1014—2007

  包括国界线、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行政区域界线等资料。

  6.4.4 土地权属资料

  包括《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以及宗地权属来源和土地

  登记等资料。

  6.4.5 已有土地调查资料

  包括已有的土地调查图件、表格、文本和数据库等。

  6.4.6 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

  包括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地块划定和调整的图件、表格、文件、说明等资料。

  6.4.7 土地管理有关资料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转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资料。

  6.4.8 各种表格

  有关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各种表格。

  6.5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包括全站仪、GPS 接收机、钢尺、计算机、外设和软件系统,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

  7 调查底图制作

  6

  7.1 DOM精度指标

  7.1.1 平面位置精度

  TD/T 1014—2007

  DOM 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表 1 之规定。特殊地区可放宽

  0.5 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

  表 1 DOM 平面位置精度

  单位:m

  DOM 比例尺

  1:500

  1:1 000

  1:2 000

  1:5 000

  1:10 000

  1:50 000

  7.1.2 镶嵌限差

  平地、丘陵地

  0.30

  0.60

  1.20

  2.50

  5.00

  25.00

  山地、高山地

  0.40

  0.80

  1.60

  3.75

  7.50

  37.50

  7.1.2.1 利用航空影像制作 DOM 时, 像片或影像之间镶嵌限差见表 2。

  表 2 像片或影像镶嵌限差

  单位:m

  DOM 比例尺

  1:500

  1:1 000

  1:2 000

  1:5 000

  1:10 000

  1:50 000

  平地、丘陵地

  0.1

  0.2

  0.4

  1.0

  2.0

  10.0

  山地、高山地

  0.15

  0.3

  0.6

  1.5

  3.0

  15.0

  7.1.2.2 利用卫星影像制作 DOM 时, 景与景之间的镶嵌限差见表 3。

  表 3 景与景镶嵌限差

  单位:m

  DOM 比例尺

  1:2 000

  1:5 000

  1:10 000

  1:50 000

  平地、丘陵地

  1.0

  2.5

  5.0

  25.0

  7

  山地、高山地

  1.6

  4.0

  8.0

  40.0

  TD/T 1014—2007

  7.1.2.3 利用不同分辨率影像(包括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制作 DOM 时,二者之间的镶嵌限

  差见表 3。

  7.2 遥感资料选择

  7.2.1 航空遥感资料选择

  7.2.1.1 基于胶片相机航空摄影时, DOM 比例尺与摄影比例尺的对应关系见表 4。

  表 4 不同比例尺 DOM 与摄影比例尺对应关系

  DOM 比例尺

  1:500

  1:1 000

  1:2 000

  1:5 000

  1:10 000

  摄影比例尺

  1:2 000~1:3 000

  1:4 000~1:6 000

  1:8 000~1:12 000

  1:10 000~1:20 000

  1:20 000~1:50 000

  7.2.1.2 基于数码相机航空摄影时, DOM 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对应关系见表

  5。

  表 5 不同比例尺 DOM 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对应关系

  单位: m

  DOM 比例尺

  1:500

  1:1 000

  1:2 000

  1:5 000

  1:10 000

  7.2.2 航天遥感数据选择

  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

  优于 0.04

  优于 0.08

  优于 0.16

  优于 0.4

  优于 0.8

  7.2.2.1 根据 DOM 比例尺选择相应空间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对应关系见表 6。

  表 6 不同比例尺 DOM 与航天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对应关系

  DOM 比例尺

  图像空间分辨率

  1:5 000

  不低于 1m

  1:10 000

  不低于 2.5m

  1:50 000

  不低于 10.0m

  7.2.2.2 航天遥感影像应层次丰富、纹理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云量覆盖应小于 10%,

  且不能覆盖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侧视角一般小于 15°\u65292X最大不能超过 25°\u12290X

  7.3 DOM制作

  7.3.1 航空DOM制作

  依据国家航空摄影测量及正射影像图制作相关标准,制作航空 DOM。有条件时制作相

  8

  应比例尺的 DEM。

  7.3.2 航天DOM制作

  7.3.2.1 平面控制

  TD/T 1014—2007

  控制点采用 GPS 等仪器实测,或从大于 DOM 比例尺的现有 DOM、地形图上采集。

  7.3.2.2 高程控制

  采用近期相应比例尺 DEM 为高程控制。DEM 应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 000、

  1:50 000 数字高程模型》中有关规定。不同比例尺 DOM 与 DEM 比例尺对应关系见表 7。

  表 7 不同比例尺 DOM 与 DEM 比例尺对应关系

  DOM 比例尺

  1:5 000

  1:10 000

  1:50 000

  7.3.2.3 图像处理

  DEM 比例尺

  1:10 000

  1:10 000 或 1: 50 000

  1:50 000

  以景为单元,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进行几何纠正。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

  或三次卷积,重采样像元大小同原始遥感影像。

  融合影像要求纹理清晰、光谱信息畸变小,无重影、模糊等现象。

  重叠区的影像纹理应一致。当影像时相相同或相近时,色彩应趋于一致。

  7.4 DOM分幅与整饰

  DOM 按标准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分幅与编号执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

  号》。叠加界线、注记等有关信息,并参照《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进行图廓整饰,整

  理形成调查底图。

  8 农村土地调查

  8.1 调查内容

  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覆盖完整调查单位,其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按单一地类图斑调查。

  权属调查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

  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

  地类调查是对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等分布和利用状况的调查。

  9

  8.2 基本要求

  8.2.1 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

  8.2.2 外业调查时应实地逐图斑调查。

  8.2.3 权属界线应认定合法、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8.2.4 图、数、实地三者应一致。

  8.3 土地权属调查

  TD/T 1014—2007

  8.3.1 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土地为一宗地。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

  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以及国有河流、沟渠等线状

  地物分割时,应分别划分宗地。有争议土地,且一时难以调处解决的,可将争议土地单独划

  “宗”,待争议调处后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划宗。

  8.3.2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采用乡(镇)、行政村、宗地三级编号,宗地号按从左到右、

  自上而下,由“1”开始顺序编号。

  8.3.3 以宗地为单位,界址点按顺时针方向由“1”开始顺序编号,界址点坐标可用图解或

  实测坐标。

  8.3.4 已确权登记的,经复核存在错误或界线调整的,有关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应共同指界,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资料手续不完善的,应补办手续。经复核

  无误的,不再重新调查、指界和签字。

  8.3.5 未确权登记的,有关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应共同指界。集体土地与没有明

  确使用者的国有土地权属界线,由集体土地指界人指界、签字,根据有关法规和实地调查结

  果予以确认。

  8.3.6 有争议的界线,应依法予以调处,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难以调处的,划定

  工作界线,签订《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8.3.7 违约缺席指界的,如一方违约缺席,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如双方违约缺席,根

  据权源材料和实际使用状况确定界线;指界人认定界址后不签字的,按违约处理。调查结果

  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方。违约方在 15 日内未提出异议或未提出重新指界的,按调查结果认

  定权属界线。

  10

  TD/T 1014—2007

  8.3.8 已征收但未明确土地使用者的,按征收界线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界。

  8.4 地类调查

  利用 DOM 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按现状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地类调查至《土

  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

  8.4.1 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8.4.1.1 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 2mm 的,按图斑调查。

  8.4.1.2 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 2mm 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线状地物

  (以下未作特殊说明的线状地物指单线线状地物),并按附录 E 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

  宽度,精确至 0.1m;当宽度变化大于 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

  8.4.1.3 在以系数扣除田坎的地区,田坎不调绘。但作为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的田坎应调绘

  其准确位置,不参与面积计算。

  8.4.2 图斑调查

  8.4.2.1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

  图斑。

  8.4.2.2 明显界线与 DOM 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0.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

  1.0mm。

  8.4.2.3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 4.0mm2,耕地、园地为 6.0mm2,林

  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 15.0mm2。

  8.4.3 零星地物调查

  零星地物是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

  积的耕地。零星地物可不调查。对零星地物较多地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具体

  调查方法,开展调查。

  8.4.4 地物补测

  8.4.4.1 补测实地相对 DOM 发生变化的部分。

  8.4.4.2 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限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 0.5mm,

  山地不得大于图上 1.0mm。

  11

  8.5 调查底图标绘及手簿填写

  TD/T 1014—2007

  8.5.1 外业调查完成后,调查底图应完整标绘全部调查信息,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

  地类及其界线、线状地物及宽度、补测地物,以及编号和注记等。

  编号统一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分别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1”

  顺序编号。补测地物的编号在顺序号前加“B”。

  8.5.2 《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见附录F)应记载图斑地类、权属,以及有关线状地物

  权属、宽度等信息。地物补测应绘制草图,并在备注栏予以说明。

  8.6 田坎系数测算

  8.6.1 耕地坡度分级

  8.6.1.1 耕地分 5 个坡度级(上含下不含)。坡度≤2°\u30340X视为平地,其他分为梯田和坡地

  两类。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见表 8。

  表 8 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

  坡度分级

  坡度级代码

  ≤2°

  Ⅰ

  2°\u65374X6°

  Ⅱ

  6°\u65374X15°

  Ⅲ

  15°\u65374X25°

  Ⅳ

  >25°

  Ⅴ

  8.6.1.2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成后,应用 DEM 生成坡度图,计算不同坡度级的耕地面积。

  8.6.2 耕地田坎系数测算

  8.6.2.1 坡度大于 2°\u26102X,测算耕地田坎系数。

  8.6.2.2 田坎系数由省(区、市)统一组织测算,测算方案及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8.6.2.3 按耕地分布、地形地貌相似性等特征,对完整省(区、市)辖区分区。区内按不同

  坡度级和坡地、梯田类型分组,选择样方、测算系数。样方应均匀分布,每组数量不少于

  30 个,单个样方不小于 0.4 hm2。

  8.6.2.4 实测样方中的田坎面积,计算样方田坎系数,即田坎面积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样

  方面积的比例(%)(见附录 G)。

  当同组样方田坎系数相对集中、最大值不超过最小值的 30%时,取其算术平均数,作为

  该组田坎系数。

  8.6.2.5 原有的田坎系数,经核实符合要求,可继续使用。

  8.7 海岛调查

  12

  TD/T 1014—2007

  8.7.1 对大潮平均高潮线以上面积大于等于 500m²\u12289X不与大陆相连的海岛进行调查与统计。

  海岛范围调查至零米等深线。

  8.7.2 有常住居民的海岛,应实地调查。

  8.7.3 其他海岛,调查底图覆盖到的,调绘至底图上。调查底图覆盖不到的,依据相关资

  料确定其位置(经纬度),仅对海岛的名称(无名称的可编号)、地类和面积等进行统计。

  8.8 面积计算

  8.8.1 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

  8.8.1.1 用图斑拐点坐标按附录 H 公式计算图斑面积。

  8.8.1.2 用图斑面积减去实测线状地物、按系数扣除的田坎和其它应扣除的面积计算图斑

  地类面积。

  8.8.2 线状地物面积

  采用图上计算的长度和外业测量的宽度计算线状地物面积。

  8.8.3 田坎面积

  实测的田坎面积计算方法同线状地物。

  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等于耕地图斑面积和图斑内实测的线状地物面积之差与田坎系

  数的乘积。

  9 基本农田调查

  调查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地类、位置、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9.1 资料处理

  9.1.1 扫描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图件。

  9.1.2 以农村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对扫描图件进行纠正。

  9.1.3 逐个基本农田地块矢量化,并以行政村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J1”开

  始顺序编号,并按规定的数据结构进行属性编辑。

  9.2 入库

  13

  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层。

  9.3 面积计算

  TD/T 1014—2007

  将基本农田数据层与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层叠加,计算基本农田地块中各地类的面积。

  10 城镇土地调查

  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

  查确定的城镇范围相互衔接。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内部的土地调查参照本

  规程。

  本规程未规定的可参照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0.1 调查单元

  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称为宗地。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

  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称为一宗地。大型单位用地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

  经济核算单位用地,或被道路、围墙等明显线状地物分割成单一地类的地块应独立分宗。难

  以调处的争议土地,以及河流和其他未确定使用权的土地,应按用地范围单独划“宗”,不

  调查使用权人,仅调查地类。

  10.2 调查内容

  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和地类等的调查。

  地籍测量是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其他地籍要素、位置、形状等,计算

  面积,以及编制地籍图和宗地图。

  10.3 地籍编号

  10.3.1 地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按街道、街坊、宗三级编号。从左到右、自上而下,

  由“1”开始顺序编号。

  10.3.2 同一街道、街坊、宗地被两幅以上基本地籍图分割时,应注记同一地籍号。

  10.3.3 在已开展或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区,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不再使用。分割

  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的支号顺序编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小号加支号

  14

  表示。

  10.4 权属调查

  10.4.1 调查底图

  TD/T 1014—2007

  包括已有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复制图或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等。无调查底图的地区,

  应按街坊或小区现场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重漏。

  10.4.2 界址调查

  10.4.2.1 已完成指界或土地登记,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可不重新指界。

  10.4.2.2 界址发生变化的或未开展权属调查的地区,界址应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时,应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到现场共同指界。单位使用的土地,应

  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个人使用的土地,应由户主

  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

  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委托书。

  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应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所有界址点要按规定设置界标。

  ——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时,要查清各自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的界线。

  ——违约缺席指界的,参照 8.3.7 中的规定。

  ——指界人在认定界址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参照违约缺席指界的规定处

  理。

  10.4.3 记载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包括土地使用者、宗地四至、地类等,应在现场记录于地籍调查表上,并绘

  制宗地草图。

  10.5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利用已有的等级控制网加密建立。地籍平面控制网测量应遵照《全

  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城市测量规范》。

  10.6 地籍测量

  10.6.1 界址点测量

  15

  一般采用解析法,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见表 9。

  TD/T 1014—2007

  对分割的宗地,分割点在原界址线上时,可分别测量申请者埋设的界标距两界址点距离

  后,计算分割点坐标;或按分段长度,展绘分割点于图上。

  分割点在宗地内部时,依申请者埋设的分割界桩测量分割点的坐标,或根据与相关地物

  的关系距离确定分割点位。

  表9 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

  界址点间距允许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

  类别 位误差(cm) 适用范围

  误差(cm) 距离允许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

  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

  一

  二

  ±5

  ±7.5

  ±10

  ±15

  ±10

  ±15

  ±10

  ±15

  明显的界址点

  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

  村庄内部界址点

  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

  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10.6.2 地籍图、宗地图

  地籍图内容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编号、界址点及界址线、街道名

  称、门牌号、在宗地内能注记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以及必要的建构筑物和

  地类号等。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内容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

  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宗地图比例

  尺可适当调整。

  10.6.3 面积计算

  以宗地为单位,利用界址点坐标计算面积。共用宗内,各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的,

  先划分各自使用界线,并计算其面积,剩余部分按建筑面积分摊。

  一宗地分割成数宗地,其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应与原宗地面积相符。如存在不符值时,

  其误差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

  11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1.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6

  11.1.1 基本内容

  TD/T 1014—2007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本农田、基础地理、影像、DEM

  等信息。

  11.1.2 总体要求

  11.1.2.1 以完整县级辖区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11.1.2.2 系统以 GIS 平台为基础,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

  11.1.2.3 系统应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

  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更新等功能。

  11.1.3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11.1.3.1 图形数据采集

  参照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矢量化调查底图上的权属界线、地类图斑界线和线状地物

  等。明显界线与 DOM 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0.2mm。

  11.1.3.2 拓扑关系构建

  检查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扑处理,建立拓扑结构。

  11.1.3.3 属性数据采集

  按规定的数据结构输入属性数据,并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

  11.1.3.4 分幅数据接边

  分幅采集的矢量数据,图廓线两侧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 0.6mm、不明显地物接边

  误差小于图上 2.0mm 时,可直接按照影像接边;否则应实地核实后接边。接边后图廓线两侧

  相同要素的图形、属性数据应保持一致。

  11.1.3.5 数据检核与入库

  检查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逻辑一致性,以及数据分层和文件命名的规范性等,满足要

  求的导入数据库。

  11.1.4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上级对下级上报的数据库进行检查、接边、组织和整合后导入本级数据库。

  11.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1.2.1 基本内容

  17

  TD/T 1014—2007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

  11.2.2 总体要求

  11.2.2.1 系统以 GIS 平台为基础,满足土地登记需要。

  11.2.2.2 系统应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

  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更新等功能。

  11.2.3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11.2.3.1 图形数据采集

  检查已有的电子数据,包括野外采集的数据和已建数据库,导入数据库;对纸质地籍图,

  通过矢量化采集数据。

  11.2.3.2 图形数据编辑处理

  包括图形编辑、坐标系变换、图幅接边及拓扑关系建立等。

  11.2.3.3 属性数据采集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录入属性信息,与图形数据挂接。

  扫描纸质申请书、调查表、审批表、土地证,以及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等资料,并与属性

  信息挂接。审批表等电子文件可直接挂接。

  11.2.3.4 数据检核与入库

  检查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逻辑一致性,以及数据分层和文件命名的规范性等,满足要

  求的转入数据库。

  12 统计汇总

  12.1 面积统计

  12.1.1 统计内容

  12.1.1.1 农村土地统计

  包括通过农村土地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权属性质、耕地坡度分级和基本农田

  等统计,见附录 I 的 I.2、I.3。

  12.1.1.2 城镇土地统计

  包括通过城镇土地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权属性质等统计,见附录 I 的 I.1。

  18

  12.1.1.3 专项统计

  TD/T 1014—2007

  包括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以及房地产用地等的统计。

  12.1.2 基本要求

  12.1.2.1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统计行政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含飞入地)。

  12.1.2.2 农村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之和(不含海岛)等于辖区控制面积。海岛面积单独统

  计。

  12.1.2.3 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调查全部完成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权属性质等按附

  录 I 的 I.1 统计。

  12.1.2.4 因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应强制调平。

  12.2 数据汇总

  12.2.1 接边

  12.2.1.1 当行政界线两侧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 0.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

  上 2.0mm 时,双方各改一半接边;否则双方应实地核实接边。

  12.2.1.2 地类等属性不一致时,应根据 DOM 及外业调查结果接边;无法接边的,应实地核

  实接边。

  12.2.1.3 不同比例尺的接边,依大比例尺调查结果接边。

  12.2.2 汇总

  12.2.2.1 在县级土地统计基础上,逐级开展市(地)级、省级和全国汇总。

  12.2.2.2 无县级归属的海岛参与省级汇总。

  13 统一时点变更

  13.1 统一时点

  统一时点为 2009 年 10 月 31 日。

  13.2 主要任务

  统一时点前已完成调查的县级单位,开展统一时点变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和

  土地权属变化情况的调查,以及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变更。

  19

  13.3 变更方法及要求

  13.3.1 一般地区采用实地补测的方法。方法与地物补测相同。

  TD/T 1014—2007

  13.3.2 有条件的地区,制作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采用内业提取变化、实地调查的方法。

  13.3.3 城镇内部采用解析法。

  13.3.4 行政界线未发生变化时,土地调查控制面积不得改动。

  14 主要成果

  14.1 县级调查成果

  14.1.1 调查底图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14.1.2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原始记录。

  14.1.3 土地权属有关成果。

  14.1.4 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14.1.5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14.1.6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4.1.7 统计汇总表。

  14.1.8 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宗地图。

  14.1.9 基本农田、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14.1.10 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分析报告及有关专题报告等。

  14.2 汇总成果

  14.2.1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4.2.2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汇总数据。

  14.2.3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14.2.4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基本农田等专题图。

  14.2.5 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分析报告及有关专题报告等。

  20

  15 检查验收

  15.1 调查成果检查验收

  15.1.1 程序

  TD/T 1014—2007

  分自检、预检、验收和核查确认等步骤,分别由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

  责。县级负责自检,省级负责预检和验收,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核查确

  认。

  15.1.2 检查

  调查成果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调查底图制作方法、纹理特征、光谱特征和精度等;

  ——权源材料、手续、界址点位置、界线走向、权属界线协议书,以及调查表等;

  ——地类划分、图斑界线、线状地物及其宽度、田坎系数,以及外业调查记录手簿等;

  ——地籍测量控制网、权属界址点,以及其他地籍要素精度等;

  ——基本农田地块的位置及范围等;

  ——土地调查数据库结构、内容、精度、逻辑关系、功能及运行情况等;

  ——统计汇总数据、各种图件及文字报告等。

  15.1.3 基本要求

  15.1.3.1 自检。内外业全面检查。

  15.1.3.2 预检与验收。

  内业全面检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图斑、线状地物与 DOM 的一致性。外业抽查不少

  于 20%的不一致图斑和线状地物、全部补测地物,以及不少于 5 个行政村的权属界线。

  内业抽检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 30~50%,外业抽查比例视内业抽检情况确定,一般为

  3~5%。

  15.1.3.3 核查确认。

  内业全面检查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图斑、线状地物与 DOM 的一致性。外业抽查不少

  于 5%的不一致图斑、线状地物和补测地物。

  权属界线准确无误,外业抽查正确率达到 95%以上的视为合格成果。

  15.2 汇总成果检查验收

  21

  市(地)级、省级汇总成果实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TD/T 1014—2007

  汇总成果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接边、数据汇总,以及数据库结构、内容、功能和运行情

  况等。

  检查验收合格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统计汇总、文字报告等成果,分别提交省级

  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