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份,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说是内在动机。 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指导、兴趣、习惯 21世纪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猛的时代,现代数学将以技术化的方式更迅速地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数学学习的必要还在于知识和方法掌握并不是它的全部内容,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的再发现,需要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对数学领悟靠思维来体现。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许多同学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有的负担很重不得要领;有的陷入题海,茫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掌握数学知识? 为此,我对本校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目的内容 1、 数学老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情况。 2、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的调查。 3、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习惯的调查。 二、 调查方式 1、 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学生发放问卷1080份,收回有效问卷998份。 2、 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个案访问的形式。 三、 调查情况分析 1、 数学老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情况。 只有36%的学生认为数学老师不仅教给他们数学知识,而且教给他们有效的数学学 习方法。68%的学生认为数学老师经常给予了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21%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11%的学生认为老师几乎没有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况 57%的学生选择了对数学感兴趣,29%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也不讨厌。有14%的学生选择讨厌数学。 3、 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的调查 只有38%的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到满意。47%的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到不满意。2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4、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与经常采用的方法进行调查(如下表)
四、 针对调查情况的建议 1、教师应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第一是要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 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第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 程。 其次是要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 睛地点拔学习方法。 再次是要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 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注意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 训练中掌握学法。 第三是要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2、 大面积转变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大面积转变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特别是差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兴趣对人的认识和学习活动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心理学研究作了很好的解释。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知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知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它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好恶态度。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份,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是内在动机。 笔者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 语言引趣 数学教师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初一年级学生刚学到“方程”这个新的内容时,感到抽象难学。为了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在方程的教学中,先列举一个引题“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引题别致风趣,学生顿时兴趣勃发,急切地表露出对答案的渴求。又如在讲四种命题的关系时,例举原命题“牛有两只角”(真),逆命题“有两只角的动物是牛”(假)。从这个生动有趣的逆命题中,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原命题和逆命题不是等价关系。优美的语言、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 2) 以图引趣 有特色的图形能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维活动,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教师做出直线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用三四分钟时间,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小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图画教师,怎能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后,平时厌学的几个学生对本章内容也发生了兴趣,还动手做起了放缩尺。 3) 设问引趣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兴趣。例如“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困难的,顺题深入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顺次连结梯形各边中点 矩形各边中点 菱形各边中点 正方形各边中点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 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阔,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刚到中学的新生最初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动脑细考,即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读完某一节后,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以精代多的过程。例如,讲“正、负数”一节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负数的概念,以及有理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负数产生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教学时,应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本节内容(自学),教师结合本节的知识点,设计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后进行回答,(1)零上5℃可记作+5℃,那么零下5℃怎样记数呢?(2)任意说出三个负数。(3)什么叫有理数等从而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便于区别实际中出现的具体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进了负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认真地复读几遍书,就会逐渐形成习惯,由量变到质变,可谓终生受益。 其次教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严格的常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大都以模仿为主,进入初中后,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认真的,具有严格合理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入学伊始,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从作业中看出解题的思路,看出解题的理论根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严格训练,再配合定期的作业展评活动,可逐步教会学生良好地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能力。 第三是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 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过程,寻求预防及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取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有理数计算中,学生总是出现:(-5)的平方等于-25,2的3次方等于6等常见的错误,把与之产生负迁移的题目配套且加以对比,查找错误的原因,并动手练习,增强学生运算的准确性,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适应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达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方法论稿 编著 张奠宙 过伯祥 2、 中学数学方法论 主编 刘兆明 3、 初等数学手册 编著[苏]M.R..威京茨基 翻译 祖立成 徐明远 4、 数学方法论入门 郑毓信 浙江教育出版社 5、 数学方法论教程 徐利治 朱梧霞 郑毓信编著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6、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唐红波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
|
来自: 百眼通 > 《01总论-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