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41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4-23
伤寒兼证的第三个方证是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适应证的原文,见于第40和41条。

   看原文第40条,
   《伤寒论》“四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  臣(林)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 这是这一条病机所在。

“伤寒表不解”- 是指的有寒邪闭表。

“心下有水气”- 是指的心下胃脘平素就有水饮邪气内留,这两句话,就是它的病机所在,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底下有三个主症,干呕、发热而咳,最后或喘。

“干呕” - 是里有水,水邪犯胃,胃气上逆所造成的,这是它的第一个主症。

“发热” - 是外有表邪所造成的,这是第二个主证。

“咳或喘” - 是小青龙汤适应证中的最最主要的主症。
   其病机是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内外合邪这句话是注家经常说的话,就是内里的邪气和外来的邪气相合,内里是水邪,外来的是寒邪,合起来就是水寒。
   水寒射肺,这都是用的传统的注家的语言,水寒射肺结果就导致肺失宣降,而出现了咳喘。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咳喘的病人,你怎么判断是水寒射肺,那个咳喘是痰热阻肺,这个咳喘是邪热壅肺,那个咳喘是风寒闭肺,你怎么去判断呢? 

   一、常常以观察痰来判断
   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常常是咳、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痰吐到痰盂里以后全都化成了水,落盂成水,痰吐出来是沫,落到痰盂里几乎全是水。
   所以你不论是在病房,还是在家里也罢,医生都要观察病人的分泌物,看他的痰,是黄痰还是白痰,如果你看到的是半痰桶水样物,上面有泡沫,问病人,痰盂里原来有水吗?他说,原来就是一点点水,又问,这个痰是什么时候开始吐的呢? 就是一早晨。看到这样的痰,就可以判断是寒饮射肺,痰饮射肺。这是我们从观察痰来说,符合这样特征的是寒饮射肺。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大量的白色泡沫痰呢?
​   秋燥的咳嗽,有时候也吐白色泡沫痰,但是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特别少,甚至有的时候就是嘴里有点白色泡沫,它吐不出来,即使能够吐出来的话,落地就蒸发,吐到痰盂里,如果痰盂里没有放水,吐了痰一看没了,挥发的很快,那是燥痰,那就是清燥救肺汤证。
   而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的,落到痰盂里成了大量的水的,这是水寒射肺,痰饮犯肺的一种表现。

   二、从望诊的角度来说
   这种病人,常常可以见到面部庞肿,特别是眼睑浮肿,脸上虚庞,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水气。老年人咳嗽喘,一遇寒冷就发作,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一进屋坐下,眼睛肿得就剩下一条缝了,脸上也是一种庞肿的状态,这是水气的一种表现。

   有的病人,面色黧黑,就是黑黄黑黄的一种颜色,这属于水色,在五行中,颜色是分属于五行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当我们见到面部很黑的这种颜色的时候,提示了这个人体内水邪盛,水气盛。

   有的人可以看到面部色素增多,脸上一块一块的都是色素,或者叫做色素沉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水斑。

   在望诊上,见到上述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是水饮内盛的望诊依据之一,而这种病遇到寒冷,遇到感冒就发作,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这是寒饮射肺的病变。
   以上是它的三个主症。

   由于水饮邪气是变动不居的,水是流动的,所以体内有水邪,它就常常随着人体的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小青龙汤的适应证里,除了干呕,发热而咳喘,这三个主症之外,常常因为水邪所到的地方,而出现许多或见症,或见症就是有的人可能见到这个症状,有的人可能见到那个症状。

“或渴”- 这是因为水饮内停,津液不化,不能够把水液正常的代谢为津液,所以就有津液不足,就有口渴。

“或利”- 这是水寒邪气浸渍肠道,就会出现下利。

“或噎”- 这是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噎是病人一个自觉症状,他感到胸部滞涩不利的一种表现,这是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所致。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这是水邪下流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出现了少腹满。

   这样的一个证候,归纳它的病机就是开头那两句话,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治疗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

   小青龙汤这张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特别注意,有三个药的联合应用,这三个药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
   这三个药联合应用,细辛是散的,五味子是收的,干姜是温化胸中寒饮的,对于肺家有寒饮的咳喘,仲景经常用到它,我们要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药的联合应用。

   肺本来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宣发是一种散的运动,肃降是一种收和降的运动,肃就是收,和宣是相对应的,在用药上,用散的细辛,用收的五味子,是为了调整肺的功能,再加上用干姜,温化太阴的寒饮,来治本,所以仲景凡是肺家寒饮的这种咳喘都特别注意用这三个药,这是我们在学习经方的时候应当注意的。

   小青龙汤这张方子,麻黄、细辛、干姜、桂枝、半夏同用,应当说辛温燥烈有余,虽然它用了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护营,但是这个方子,不能够常吃。
   为什么?
​   常吃就容易伤阴,容易动血,所以只有在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才用上2付、3付或者5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再用了,但是他体内的寒饮之邪,不可能就是你用了3、4付药以后就好了、就没了,咳喘的急性发作缓解了,这种体内的寒饮,应当继续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应当继续用,苓桂剂来善后,苓桂剂就是以茯苓和桂枝为主要药物的一类方剂。象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这类的方剂。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小青龙汤不要用的太多,你不能一开就给病人开14付,我们临床就有的人,不太注意这个问题,结果病人吃了,咳喘是好多了,结果鼻子出现了鼻衄,这个鼻衄就不是衄解的问题, 而是辛温燥烈的药物用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伤阴动血的问题,这是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小青龙汤方后也有根据或见症的不同进行了加减,这些加减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详细的讲了,因为作为一个本科生来说,应当有一定自学能力,大家要把小青龙汤方后,根据或见症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加减的这一小段话,仔细看看,进一步来了解和熟悉张仲景怎样灵活加减,使用小青龙汤的技巧。

   以上我们在太阴病篇,一共讲了几个发汗的方子, 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讲了5个发汗的方子,这五个发汗的方子,它们都有发汗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治法,同中有异。

比如, 麻黄汤在发表之中,    兼有宣肺平喘的功效。
​      桂枝汤在发汗解表之中, 兼有养阴敛营的作用。
      葛根汤在发表之中,    兼有升津舒经的功效。
      大青龙汤在发表之中,  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
      小青龙汤在发表之中,  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

   这是这5个解表发汗方的不同的地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另外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这两个方子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都以青龙来命名。
*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就是外有寒,里有火。
* 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就是外有寒,里有水。

   水与火是相对的,所以大小青龙都以青龙来命名。

   但是用大青龙汤,这个病人必须有寒邪闭表,或者湿邪郁表,必须有表闭,用大青龙汤主要目的是发汗,没有表闭就不能用大青龙汤。
   可是小青龙汤就不同了,它主要作用是化饮,没有表证也可以用。

   我们学完这一段,即应当注意5个发汗方之间的同中有异,也要注意大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和病机之间的同中有异。

   小青龙汤适应证还有一条
   第41条,
   《伤寒论》“四一、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之 - 这句话应当接在“发热不渴”的后面,这就是我们几次遇到的特殊的现象,张仲景总是把方子放在条文的后面,这是为了便于接下去写方药的组成。因此要把喝了药以后的情况或者病机的补充说明,就放在另外句子的中间,这种情况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 伤寒是外有表寒。心下有水气是内有水饮。一开头也点明了外有表寒内有水饮的,这种基本病机。

“咳而微喘”- 是寒饮射肺,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造成的,这个我们在第40条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发热”- 是外有表邪,表邪不解的表现。

“不渴” - 前面第40条是说或渴,这一条说是不渴。
   这个不渴的病机是什么?
​   这是寒饮内盛,阳气不运,不能够消水,寒气也盛,阳气也不能够运化,不能够消水,人体不能够消水的话,口不渴,口淡不渴。实际人口渴也罢,饥饿也罢,是都是在人体缺少津液的时候,缺食的时候一种本能的反应,当机体,不能够运化水的时候,就没有口渴的这种欲望,这个口渴是这么一个意思。

“服汤已,渴者”- 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吃了小青龙汤以后,这个口渴是怎么回事呢?寒饮得以温化,津液一时不足,因为用了阳热药了,阳热药本身就有伤津耗液的副作用,津液一时不足,所以有口渴的感觉,但是见到这种情况,这就提示了寒饮去,邪气将要解的一种情况。

   所以渴、不渴和服汤已渴,我们是动态的观察,而不是固定的教条的,来讨论一个症状的病机。

“此寒去欲解也”- 前面有口渴,那是津液不化,脏腑失润的表现,吃了小青龙汤以后,水饮能够化了,津液能够输布了,口渴就会缓解。
   对于原来口淡不渴的,这是阳气不能温运,寒饮内盛,不能消水的一种表现,吃了小青龙汤以后,寒饮化了,阳气得以通达,能够温运了,加上一时用上辛温的药,津液有点不足,所以有口渴,这倒是病情好转的一种表现,所以说“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适应证这两条我们都谈完了。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第40条的或渴,第41条的不渴和服汤已渴,这三个症状病机之间的区别,因为我们考试的题库里就有这一道题。

   小青龙汤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用的温化寒饮的方剂,对于老年性慢性气管炎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里热不是很明显,而是纯寒饮射肺的时候,用之有很好的疗效,还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急性期发作的时候,用上3付、5付,咳喘急性发作平息了,就不要持续用,这是我们说的一个临床应用。

   另外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小青龙汤里有细辛,细辛用了三两,一两是15克,三两是45克,这是几次治疗量?
​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这是三次治疗量,因此细辛的一次治疗量就是15克,可是我们今天的药房,有一个陈旧的观点,说细辛不过钱,你开细辛要是超过3克,他们就非得重新让你签字不可,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怎么认识?
   应当说,细辛不过钱最早的时候,是说,细辛作为散剂吃不可以过钱,这个话出自于南宋的陈承的《本草别说》但是这本书已经丢失了,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证类本草》它引《别说》的话,说:“《别说》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他还不是说不可过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纲目》引用了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你看《本草纲目》就给他改了,不知道《本草纲目》看的是哪个本子,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所以细辛不过钱,大概就出自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细辛不过钱之说,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我们汤剂,要是说小青龙汤证,用上3克的细辛,没有效,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上3克的细辛也是没有效的,用量太少了,特别是作为汤剂,用量太少了,小青龙汤适应证就用10克,用15克(的医生)有的是,北京阜外医院,是个心脏病的专科医院,有些冠心病的病人,窦房结功能低下,出现了心动过缓,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心动过缓了,西医大夫就要给病人配心脏起搏器了,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是,有的人他不适合装起搏器,比方说病人有严重的糖尿病,容易并发感染,只要有一个创口,就不容易愈合,因为严重的糖尿病的病人的血液循环很差,创口很不容易愈合,给这种病人做手术,装起搏器,医生就很胆怯,不能做,不能做,我们阜外医院的中医科,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类的助阳的、温阳的、散寒的这些药物来治疗病窦综合征,他们用细辛用到多少呢?作汤剂细辛应当在10克以上、30克以下,这要看具体的体质了,你如果用的没有把握的话,可以从小量开始。

   关于太阳病篇,我们讲了桂枝汤的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和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伤寒部分我们讲了麻黄汤的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和伤寒兼证的治疗。
   应当说太阳表证,这部分我们就基本上谈完了。

   在临床上,我们以前讲的这些内容,中风有汗禁用麻黄汤,这是可想而知的,典型的单纯的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这是张仲景特别提出来“常需识此,勿令误也”。这是非常严格的,似乎中风和伤寒之间,有汗和无汗之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遇到另外一种中间的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重不重呢?寒邪不重,病程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用桂枝汤吧,在表有寒邪闭郁,没有汗,你说这么办?用桂枝汤不合适。你说用麻黄汤吧?可是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你还敢用麻黄汤纯辛温去发汗吗?又不敢。所以这对医生来说是进退两难。这就是一种难治的病。
   但是张仲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两个方子合起来,只不过减少它的剂量,就可以解决这种疑难。他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