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诗词创作体会 刘健邦 金融作协 诗词,很多人爱读爱背诵,但不多人爱去创作。对于诗词格律、平水韵、词林正韵、律诗中的对仗运用等,都是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能够真正体现诗词艺术特色的,还需要靠诗词理论指导创作。我在大学时,已经开始自学诗词的入门知识,在校期间写下的一些诗词,充其量是一些成行而不成诗的文字罢了。后来,我加入了东莞中华诗词学会,认识了林杰会长,我就跟他学习系统的诗词理论。在他的指导和引领下,我逐步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近几年来,我坚持不懈地学习诗词理论和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在林杰会长的悉心教导下,我对诗词创作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我这种认识尚是浅显,但是我亦能勉强地总结以下几点创作体会: 一、不言情,情在其中 只有用情最深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别人的共鸣,值得后人传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理。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诗:通过描写他在夜晚看到栏前的月光,禁不住抬头望天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自己的家乡。通读全篇,诗中何处谈及到一个“愁”字,恰恰这种乡愁都能被每一个读者读出来的。 我的母亲是位憨厚老实的农民,为供养我兄妹读书,每年入冬要骑着三轮车把家中种植的甘蔗,穿街走巷叫卖,年复一年。在我三十虚岁时,女儿上幼儿园近有一年,我每天早晚骑着摩托车接送女儿,风雨不改,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养儿育女的不易。父母的爱是无私奉献的,于是我在母亲节当天,为感谢母亲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我便写下了一首诗作: 母亲节致母 十年叫卖为供学,而立之年未报恩。 养子方知慈母累,三春寸草古人言。 2016年1月24日,东莞迎来了124年来第一场雪,我跟女儿在楼前赏雪时,她拍着手掌,高兴地说:“明天、后天、天天都下雪。”当时,她那种乐、那种童真,让我至今难忘,我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亦用诗记之。 与女赏雪 纷纷飘絮白如纱,携女楼前赏雪花。 但愿天公常降雪,童言无忌乐无邪。 去年深秋,我跟随市楹联学会文友到汕尾陆丰采风,突遇寒流。那晚入住龙山某酒店,枕冷衾寒,深宵冻醒,凭栏望雨,不禁遥思妻女,一首《龙山雨夜》在我的挂念中吟成: 龙山雨夜 龙山秋夜雨潺潺,无奈孤衾不耐寒。 冻醒深宵难入睡,遥思妻女独凭栏。 在我们的创作中,无论是欢愉还是悲伤,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无论是福还是祸……人的七情六欲,贵在我们通过描写身边的景物、事物,自然流露我们心中的真情实感,切记“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做法。 二、温柔敦厚,委婉为上 《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正义》中提及:“诗依违讽谏,不指切诗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提出的“柔厚说”,实质是指: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在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由此可知,在诗词创作中,我们不能总是“画公仔画出肠”,要用含蓄的言语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他望月思念妻儿,而是描写妻子望月思念他。时隔千年,我们现在读起来,难道不让人读出诗人那种孤身在长安思念妻子儿女的思亲情怀吗?诗人这种含蓄创作技巧非常特别的,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含蓄的创作效果,而且能够准确地表达他思亲之情。 在我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含蓄的作品,如: 北江步月 漫步黄昏后,华灯入夜明。 云开星暗淡,流映月晶莹。 鹤渚银辉好,峡江秋水清。 馨风长作伴,芳岸赏蛩声。 这首诗是按 “黄昏—入夜—皓月当空” 的时间顺序去写的,主要通过描写我漫步在黄昏后的北江岸上,一边享受馨风,一边聆听蛩鸣,观赏北江月下的美景,来表达我当晚心中那份的闲情逸致,全篇诗作却无一“闲”字透露。 又如我的诗作: 癸巳除夕 卖懒歌谣窗外传,孩童一路曲声甜。 掀帘笑看长街上,喜见家家贴对联。 明天就是甲午年初一,我在家中忽然听见窗外的孩童唱起儿时“卖懒”这首儿歌,让人倍感亲切。于是,我掀开窗帘往楼外望,长街上家家户户正忙着贴春联。我通过描写这些景象,进一步反映出人们过年的风俗和迎接新年的喜庆。 又如我的诗作: 甲午元宵洪梅花灯节赏灯 不畏初春冷雨来,风寒一夜万枝梅。 千株火树人夸好,独在元宵灿漫开。 甲午元宵,突遇寒潮,在洪梅这个小城镇上,冷雨绵绵,想必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前来观赏花灯了。当晚,挂在洪梅广场上空成千上万的花灯,就像一朵朵绽放在雨中的红梅,红彤彤的,十分迷人,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来赏灯;在游览的途中,纷纷听到游人赞赏花灯漂亮;顿时间,整座城镇热闹非凡。这种景象,通过读取我的诗句,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虽说我的诗作无论在创作手法上还是语言凝练上,都不能与杜甫的作品媲美,但在创作上我已经做到委婉含蓄了。 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小雅·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理应是个与人探春的好季节,战士却要出征,无疑徒增别离时的伤感;雨雪霏霏,战士不畏归途险阻而返乡,无疑徒增团聚时的喜悦。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上片描写开在驿站断桥边寂寞无主的幽梅,任由黄昏的风雨吹打,写出了梅的苦境;下片写梅花的开放是无意跟百花争春斗艳,而是默默听任群芳妒忌,纵使她零落化成泥土,她的花香依旧永留世间,写出了梅的生死价值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格调极低的词作,但词人这种“以哀景写乐”、“以物喻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傲然不屈的高贵精神,尤其末句足见劲节。这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作品。 我曾经以陆游这种创作手法填过一首《卜算子》: 冬柳 楼外小桥边,叶尽枝枯瘦。怅对寒风独自愁,冷雨黄昏后。 忆昔别离时,碧玉柔条秀。待到楼头双燕归,翠绿妆如旧。 冬天柳树的垂枝是没有叶子的,十分枯瘦。黄昏绵绵不绝的冷雨,让人想起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词中“怅对寒风独自愁”的“愁”,是看柳的人在愁,还是柳树自己本身在愁?柳树的“愁”,也是看柳人的“愁”,这里需要读者想象。虽然我词中这种“愁”,不及李清照词中那种“愁”,但在冬天绵绵冷雨黄昏中的这种“愁”,难道不让人愁透吗?下片我就交代了为何“愁”。看柳人看到了冬柳,就想起与某某别离,那个时候柳树如碧玉那样秀丽。结句是看柳人的寄望:等到明年燕子飞回来的时候,你也应该回来吧,那时柳树妆容依旧翠绿。看柳人心中这种念想,对于一个久盼亲友归来人来说,是美好的,那种见面时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因此,这种创作手法可以使我的词作取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的创作中,也有“以乐景写哀”的作品: 虞美人 翻来旧照人年少。花样韶华好。当时何事惹心欢。春雨桃花一夜艳前山。 光阴易把容颜换。无奈腰横胖。凭栏遥想对秋空。诗思今宵渐起月明中。 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出我高中时的照片。那时,我正值花样韶华,芳华十六。相片中的我笑得特别灿烂,只因为我当时去游玩的地方,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前山的桃花也开得格外烂漫。岁月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是时光偷偷地把我那副帅气的芳容换走了,现在人发福了,真无奈自己的腰杆横向发胖了。那晚,我独自凭栏对着秋空追忆我美好的青春,在月下渐渐勾起了我词中的愁思。 四、言在物,意不在物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首《咏竹》,向林杰会长请教。 九天身向路迢迢,雪压风欺岂折腰? 心自清虚胸自阔,竹因节直傲青霄。 当时,林杰会长跟我说过一句话:“写竹,就是写你自己。”这句话,深深地影响我后来对咏物诗创作。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而今再运用林杰会长教的诗词理论,重新分析我那首《咏竹》,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整首诗,不要谈论“温柔敦厚”这种创作手法,除了诗题是《咏竹》和诗句符合绝句格律外,诗句文意不通、无一处是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言在物”是指通过文字紧扣“物”的主题, 围绕“物”的特性去描写;其次,“意不在物”是指通过描写“物”的特性,将作者的观点、情感、意识、寄托等融入诗句中,形成与“物”关联的意境,使之人格化、理想化。这就是林杰会长所说的“写竹,就是写你自己”的道理。 后来,我也写很多关于咏竹的作品,我选取一首与大家分享: 鹧鸪天·庭竹 碧玉数竿绿院亭,冬时苍翠夏时青。虚心长葆凌云志,昂首全凭气节生。 交梅友,挽松兄。能弯能直鄙虚名。邀朋煮茗浓阴下,好伴清闲赏鸟声。 词中的“碧玉、绿、苍翠、青、虚心、凌云、昂首、能弯能直”都是竹的特性,他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永葆他的凌云壮志;虽然他是空心,但是他身生硬节,节节向上,才能让他昂首人前;因为他身体柔韧,风吹来能弯,风过后能直,此乃大丈夫所为;他一生淡泊名利,喜欢与松、梅相交,才被世人称颂为岁寒三友。难道这些不是将“竹”的形象人格化了吗? 又如我的诗作: 梨花 玉魄含香带笑开,冰肌月照容光绝。 春枝弄影忽风高,一树琼花飞白雪。 我们见过梨花的都知道它如玉魄、冰肌、琼花、白雪,它的特点用一个字形容:洁白。在创作中,我为把梨花的这种洁白写得尽善尽美,我选取了“月光下的梨花,忽然被一阵春风吹拂,花瓣如雪花那样纷纷飘落”的片段,来描写梨花的美。她的这种美,是唯美的,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此时,我在这个美轮美奂的仙境中,遇到的不是一朵普通的花,而是花中仙子了。 又如我的诗作《咏豆腐二题》: 一 磨浆经滤煮,冷却变羊脂。 喜得青葱伴,飘香十里知。 二 身比羊脂滑,佳肴巧手烹。 葱花常佐伴,青白总分明。 第一首诗作中的第一、二句是写制作豆腐的工序,经过磨成豆浆、滤渣煮浆,冷却后才能形成像羊脂洁白的豆腐。在我们的生活中,豆腐是一种非常平凡的食物,当它成为菜肴,有了青葱佐伴,这道菜就能飘香十里,平凡中显得不平凡。 第二首诗写的是豆腐这道菜吃起来比羊脂嫩滑,它能够成为美味佳肴全凭厨师的一双巧手。青葱往往与它相伴,总是青白分明的,这是豆腐的本性。 虽然我写的这两首《咏豆腐》是直抒胸臆的诗作,语句平淡,但是这两首诗作却切切实实换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创作要求去写的。 五、为文造情,为情造景 前文曾谈及,创作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这里提出的“为文造情,为情造景”不是与其相矛盾吗?我不以为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诗经》里面收录的诗歌,是抒发感情而创作出来的;之后的辞赋家写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去造作感情。在前人的创作中,真的所有“为文造情”的作品都是矫揉做作的吗?曾经听林杰会长讲过:“范仲淹是没有去过洞庭湖的,他写的《岳阳楼记》中的湖光景色,让人叫绝,所抒发的情感与景物融合一体,成为千古名篇,这是‘为文造情’的典范。”又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当日杜甫真的有见过李白因醉酒在长安市上不上天子船,还自称是酒中仙吗? 在我的诗词作品中,是有“为文造情”的作品: 鹧鸪天·悼袁淦松诗长 相聚骚坛心共痴。一朝别去永分离。泉台可有陈蕃榻,但见今时失子期。 梦中见,说相知。莫忘春日赋新诗。风吹阵阵摧花雨,伴我寒宵唱悼词。 在现实生活中,我与厚街的袁诗长是不认识的。我从其他诗友口中知道他的人品很好,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可惜在我加入诗词学会几个月后,他去世了,一直无缘相见。当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犹如痛失一知己。在一个冷雨绵绵的春夜里,我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我对他哀悼之情。难道我这种“为文而造情”是假仁假义吗?熟悉我和袁诗长的诗友,读了我这首词,也会觉得我这首词填写得情真意切,不禁也伤感起来。 在我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为情造景”的作品: 念奴娇·又近中秋偶感 忽闻街上,有声声吵嚷,扰人清觉。醒后推窗窥下见,摊售花生菱角。叫卖声长,争秋日烈,路上人稀落。中秋将至,桂华应遍寥廓。莫道佳节欢愉,秋风吹得,情比秋云薄。本是秋前欣弄瓦,人父初为堪乐。远虑今谋,相求户籍,怎料愁东岳。几多无奈,叶沉秋水难托。 为了把中秋佳节的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我在词中造了“摊售花生菱角”的景象。试问今天,还有多少人在中秋前随街摆卖花生菱角的?回想儿时,这难得不是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景象吗?我这种“为情造景”,也是创作所需。 无论是“为文造情”,还是“为情造景”,我们主要选取了合适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并且要准确无误地把两者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人读起来感到情真意切,切合实际。 六、写诗要形象,才能展现眼前景 我无数次听过林杰会长谈及他年轻时,跟杨宝霖先生学诗时的一件事情——他向杨宝霖先生讨教,问杨生:“诗怎样写,才能写得形象?”杨生回答:“你写的那首《镇江金山寺》第一句‘金山矗立大江边’,就是形象写法。别人一读你这句诗,脑海中立即浮现金山高耸直立在大江的岸边,如同身临其境。” 有一次,林杰会长带我去拜访杨生。杨生也跟我谈起写诗一定要形象,他说:“诗句无论是写景句还是议论句,都要用形象的语言去写,例如杜牧《赤壁》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然后,他继续讲解:“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的话,恐怕曹操获胜了,在深春这个季节里把二乔俘获,关进铜雀台了。诗句中的‘东风、周郎、铜雀、春深、锁、二乔”都是形象的事物或行为。’” 为进一步说明抽象的这个问题,我也举一个东莞诗坛前辈举过的例子,如:宋代苏轼《题西林壁》,此诗主要是后两句诗富含哲理,让人传诵;如果我们拿他前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来,再去看我们东莞的黄旗山、广州的白云山、江西的井冈山、五岳……请问哪个山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这两句诗没有抓住庐山的特点去写,让人读后无法在脑海中想象“庐山”出来。 去年,东莞市文联向全市市民征取关于“东莞好”的联稿。初时,写下了一联: 笑吟莞水春光好; 爱赏旗峰景色新。 首先,联中“春光”与“景色”是合掌的;其次,“春光”与“景色”都是抽象的景物。于是,我将“春光好”改为“春潮旺”,将“景色”改为“秋色”。我修改之后,再读读这两处,难道不让人立即感到对联的景物形象了吗?如下: 笑吟莞水春潮旺; 爱赏旗峰秋色新。 又如,我在2016年东莞下雪当天,我写下那首《雪后旗峰》,初稿如下: 时遇寒流降雪花,旗峰冬日换婚纱。 途人相见纷纷告,雪映红灯艳似霞。 无疑诗中的“冬日”是比较抽象的。请问此处的“冬日”,是指冬天的哪一日?东莞的冬天一般不会下雪的,这个下雪的日子是比较特殊的。所以,我将“冬日”改为“今日”,更形象更准确说明了下雪的时间;诗中的“换”字虽不抽象,但不够生动,所以改为“着”字,这是诗词创作的另一种创作手法——“推敲”,亦称之为“练字”、“练句”或“练意”。如下: 时遇寒流降雪花,旗峰今日着婚纱。 途人相见纷纷告,雪映红灯艳似霞。 在《雪后旗峰》一诗中:“寒流、雪花、旗峰、今日、着、婚纱、途人、相见、告、雪映、红灯、艳、霞”都是形象的事物或行为。读者读完我这首诗,脑海中肯定浮现旗峰岭上白雪与顶上红灯相互映衬的那种红白分明的景象。 七、以景结情,荡开一笔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创作技巧,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向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词在创作上取得“此处无情胜有情”的效果,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且回味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诗人如果运用这种创作技巧,往往可以得佳句。如林杰会长的诗作: 春游惠州西湖(二) 古榕垂柳醉东风,笑语欢声绕树丛。 漫步苏堤凝望眼,百花争艳映波红。 这首诗的结句:“百花争艳映波红”,是以景结情的佳句,读起来耐人寻味。诗人漫步在春天苏堤上,凝望远处,看见百花吐艳,究竟是岸边的百花争艳使西湖的波水变红,还是水中的百花争艳使西湖的波水变红? 又如我的诗作: 访友 一路蛙鸣间鸟啼,乡村道上月光熙。 闲来访友农庄夜,一盏清茶一局棋。 我的诗作也是以景结情的。前两句写我在访友途中所见的景色,第三句转为写我到访友的地方,结句写我访友的目的。我在夜晚来到了友人的农庄,是我一边饮茶一边和朋友下棋,还是我一边饮茶一边看友人下棋,这需要我们想象。 荡开一笔,可以运用到诗词的句子之中,也可以运用在结句。在诗词创作中,我们不能将所有景物或者抒发情感及议论,都写进诗词的每一个句子当中,我们要适当借景抒情,抒情或议论过后要立即转回写景,这样才能使诗词作品在句中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但运用“荡开一笔”这种创作技巧,并不是让创作的人荡得无影无踪,偏离主题。林杰会长的《念奴娇》是“荡开一笔”的范例: 华山抒情 缆车飘荡,把书生送到,横空西岳。仰见华山高耸处,树翳风清云薄。步上天梯,直奔金锁,万壑岩如削。西峰佳处,堪惊鬼斧神凿。山色邀我留连,未到山巅,难遂当年诺。自信男儿生世上,展翅青霄为乐。脚踏南峰,手探北斗,力挽天河落。尘埃涤净,欢情回荡云廓。 词中“山色邀我留连,未到山巅,难遂当年诺。自信男儿生世上,展翅青霄为乐”,就是运用了“荡开一笔”的创作技巧。 在我的诗词中,也有“荡开一笔”的作品: 雪梅香·游阳江海陵岛 海陵岛,书生千里慕名来。爱银滩沙白,涛声阵阵如雷。潮上繁忙万船影,岛前静立两烽台。斜阳里、太傅碑前,独自徘徊。 心哀。忆畴昔、血战崖山,几许人回。沧海茫茫,浮尸十万成堆。幼主孤臣怎相救,残军屡败恨无才。休伤感、忠臣万古,功德崔嵬。 词的下片,我再没有写海陵岛的景色了,而是写崖山战役的情景:“忆畴昔、血战崖山,几许人回。沧海茫茫,浮尸十万成堆。幼主孤臣怎相救,残军屡败恨无才。”紧扣住我游览海陵岛为何“心哀”,去荡开一笔抒发我的情感。 八、活用譬喻,善于兴起 《十三经注疏》讲到:“依谓依附譬喻,若欲学诗,先依附广博譬喻;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这里提及的“广博”就是多读书,增长知识;“譬喻”就是说写诗要用“比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就是兴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通常在诗词创作中“比”和“兴”是连用的。如《诗经·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首句以雎鸠雌雄二鸟的啼叫声,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之后,作者又用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君子对淑女的相思和追求。孔子曾评价此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我的诗词中,也有运用“比兴”的作品: 如梦令·夏日听蝉 夏日群蝉鸣叫。添趣暑天歌调。究是为何欢?正问有谁能晓。知了。知了。稻熟荔红人笑。 我在词中首先将一群蝉的鸣叫声,比喻成增添暑天趣味的歌调;正因为有了这种歌调,才兴起人们对“稻熟荔红人笑” 那种丰收的欢愉。 闻秋蝉哀叹 秋风萧瑟瑟,树上有鸣蝉。 声声诉哀怨,凄凄魂魄惊。 禅城有幼女,岂料祸横生。 父母为糊口,谁可护伶仃。 无知街上玩,怎料丧魂灵。 无耻两阿哥,碾身车不停。 重伤卧街上,路人绕道行。 世风已日下,世道果无情。 金钱世界里,心底露狰狞。 道德今何在,无人助不平。 唯见拾荒者,援手救伤婴。 冷漠红尘里,好人未凋零。 可怜小娇女,伤重终不醒。 回天恨无力,一夕赴幽冥。 荧屏时报道,一看泪盈盈。 又来游网上,国人皆骂声。 骂者骂人时,语激盛气凌。 尚望君救死,一体善心成。 莫在危难际,统统做逃兵。 我在这首诗的开头就写“秋蝉”的哀叫,兴起我对“小悦悦”遇难而感到同情,对“小悦悦”父母为糊口无法照顾幼女而感到哀伤,对开车碾死“小悦悦”两个无耻之徒而感到憎恨,对“小悦悦”伸出援手的拾荒者而感到赞赏,对“小悦悦”遇难的评论者而感到厌倦。 九、寻找突破点,力求出新意 众所周知,诗兴盛于唐,词兴盛于宋。这一、二千年以来,我想诗词创作的题材大多数被古人写过了。当然,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古人无写过的题材,如麦当劳、电视机、汽车、飞机、互联网、手机等等。在我们的创作中,对于上述的题材,不是每一个诗人都有灵感去写的,我们选取的题材不是每一个都是新颖的。哪怎么办?正如林杰会长所说,如果我们写一件事物的时候,尽量去读取一百几十篇关于古人写这类题材的名篇,尽量避开古人的观点,寻找突破点;要么一篇不要读,跟住自己的情感去写。 在我的诗作中,也有一些自己观点的诗作,如: 重阳 秋宵与友庆重阳,把盏东篱对菊芳。 酒入愁肠生挂念,亲情随梦慰家乡。 大多数写“重阳”主题的诗作,要么写登高,要么写祭祖。我这首《重阳》写的是一个游子与友人饮酒庆祝重阳佳节;当他们饮醉后,乐极生悲,勾起了他们心中的思乡之情。 常青藤 耐得暑和寒,四时凝翠绿。 依墙向上攀,尽展柔枝玉。 现时,我看到写常青藤的诗作,多以讽刺为主,世人都看不惯他依附别人向上攀爬的性格,总会嗤之以鼻。兰花虽是君子,相比之下,常青藤更能刻苦,能够耐寒耐暑、四时凝翠,具备良好的心态。虽说他依墙向攀爬生长,但他只不过为了展现他如碧玉那样美好的一面给世人看,他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我们看他的角度不同而已。 扇 莫怕炎炎夏日长,轻轻一拨送清凉。 岭南天气时惊变,今日秋来箧未藏。 我们都知道,扇子在夏日无私为人们送来清凉,一到秋天,人们便要把它藏回盒子里面。在岭南的秋天里,会有出现“秋老虎”的气象,人们还是需要扇子来解热的。那么,扇子又何须要有那种“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心态呢。 上述题材,我相信被很多人写过,但是我看待事物的观点,或许有不多人与我相同。 诗无达诂,我本是一个初学诗词者,学识尚浅,如上述观点存在错谬,请各方诗家词长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