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不恋污泥也自香 ——高凤翰的《素袜凌波之图》

 澹水老逸 2018-04-23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素袜凌波之图》(见下图)为纸本墨笔,纵119厘米、横46.5厘米,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之手。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而不同,山东胶州人。55岁时,他右手因严重风湿而麻痹病废,不得已改用左手写字作画,遂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他天资聪颖,自幼便能诗画。其诗宗陆游;画先从其父,后受胶州当地名儒李世锡的指导,为其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他生性豪迈不羁,精艺术,工诗文,山水、花鸟画俱佳。他尤嗜砚,藏砚千方,皆自为铭词手镌之。雍正初,他以安徽歙县县丞试用开始其仕途之路,直至乾隆二年(1737)。其间,他频繁往来于扬州、泰州等艺人汇聚之地,创作了大量诗画,并以其收藏的百余方砚拓为图,辑《砚史》四册。后来,由于官场派系斗争,他受诬下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得昭雪,但他对仕途已失去了兴趣。去官为民后,他寓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靠扬州一帮投契的文人相资助,以卖画为生。

  高凤翰在《素袜凌波之图》中款署:“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结合画中题字可知,此作的成画过程历时数年,充满了戏剧性,可谓见证了高凤翰人生与艺术的转折。在“扬州八怪”中,最数高凤翰命途多舛。右手突然残疾对一个嗜画如命的艺术家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可高凤翰偏偏不听信命运的安排。他并未因此消遁,而是坚持以左手更为努力地书画甚至篆刻。这种百折不挠的刚毅精神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之门。早年高凤翰的山水画未脱传统正宗画格,以工细求真。经过艰苦的左手练习,其书、画渐染徐渭、朱耷之风格,愈加妙趣古拙、老辣自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也达到了其艺术高峰,为时人所称颂。而《素袜凌波之图》实为壬子(1732)高凤翰50岁时右手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携去。五年后,他重见此画时右手已病废,心中不由感慨万千,遂以左手将此事经过写于画面留白处,并题写七言诗一首:“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书法生拗苍劲、气势不凡。这幅右手作画、左手题诗的作品,展现出的虽是一个自然之景,却表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奈。画中以泼墨大写意手法绘制的风中荷叶线条流畅、墨色淋漓。浓墨勾勒的叶脉在渐次渲染的叶片上带出了生机与动感。淡墨简笔勾画的荷花与草叶掩映其间,摇曳生姿、生动劲逸。画家借诗画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苦痛和不甘,淋漓的墨色如同在讲述他对艰难生命的叩问以及心底的哀苦。长款书法的加入使全作更像一种书画艺术的综合展示,超越了纯粹的画作,于法度之外求气韵,显得纵逸自由。这种不拘成法的组合成为高凤翰晚年画作的特色。

  高凤翰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曾写道:“右手之废,其苦尤不胜言。近试以左腕代之,殊大有味。其生拗涩拙,有万非右手所及。”他晚年作画笔致飞动有逸骨、氤氲流荡如墨戏,颇有徐渭之风范。其左手书法又古趣横生,拙意中带着倔强和不羁,笔意皆自性情中来。诗与画记录了他跌宕的境遇,也传递了一个追寻艺术之人的心气与感怀。高凤翰的人生遭遇加上他在书画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使其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标签。

  高凤翰久居扬州。彼时扬州经济的繁华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清初画坛因为有了高凤翰、金农、罗聘、郑燮等一批勇于打破传统、富有创造力、自由独特的画家,为唯以元人为宗的“四王”画法做了一种开拓和试探,自身大放异彩的同时也为彼时重临摹的沉闷画界打开了新局面。“扬州八怪”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种对传统的反思不断在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中复现,指引着中国画向深处、远处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