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1)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1)

|黄饮冰(旧文新发)

无疑问的是,西方学者在自己起源问题上是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圣经》做起的。依据神话、传说推定历史,也无可厚非,因为神话也是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真实生活,只是被神化了,神话中也一定承载着远古的历史信息,是可以转变成信史的。中国的《史记》,就是从神话开始写起。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不是伪造的,是有根据的,一是阿拉伯人的转述,二是考古证据。西方人得到阿拉伯人的转述信息后,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成就无限地夸大了,这倒是事实,但古希腊和古罗马作为城邦是存在的,但小小的城邦不可能有那么浩瀚的精神和物质的创造。古罗马在汉史上是有记载的,可以与西方的古罗马相照应。

欧洲人错在把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历史当成了自己的历史,把与自己不相干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当做了自己的祖先,无视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人和文明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的事实。西方人不知道吗?是知道的,但西方人的远古史是一片空白,他们不造假、不冒认祖先,怎么办?欧洲人的错是历史的故意。

西方陈述的历史也不一定全部是伪史。但历史不是欧洲人自己的历史,而是西亚人的历史。欧洲人自己的历史,被遗忘于末次冰川期内的北欧和西欧了。

西方人在人类的起源的研究上是下了大工夫的,目的就是要维护西方在文明上的优越感,优越感背后是话语权,西方军事强势背后伴随的是文明强势。所以维护西方中心位置,是其一切人类学理论的根本点。欧洲中心论破产,华夏文明西来说,人类起源于非洲说,并用基因学说来维护非洲起源说,都是为着维护西方中心论而来的。

问题是,他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自信的吗?我的回答是:西方并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造出印欧语和印欧人的概念。二是对欧洲本土原居民尼安德特人的态度。三是把不相干的古希腊列入自己的历史。

西方的人种之祖,最早也只能追索到雅利安,再追下去,就追到中国了。西方的文明之祖——最早也只能追到古希腊,再追同样要追到中国。尽管西方人不愿意,但没有避免的办法,根本性的原因是:人类之人种和文明均源自中华。西方的研究,只会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这个结论。

我们对西方耿耿于怀,就是西方本身就是在依据神话来推定历史,却不放过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以神话来推定历史的工作,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由一个叫司马迁的大历史学家完成了。西方现在来怀疑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怪西方人也不应该,因为呼应西方人的中国人不少,远有顾颉刚,今有易中天。

我乐见于西方学者不断推出其研究结果,因为无论怎样,根据他们的成果,可以把西方文明和人种的起源地引导到中国来,对于没有经费去考证的我来讲,是一件幸事。

在此感谢西方学者们!

第一部分:用西方理论推导出的结论——西人之祖华夏来!

一、西方人类起源理论

西方理论界研究的结果,优越的文明在中华一定是最后的结论。他们的研究,也都止步于此。尽管痛苦和惶恐,但就是不愿意说出中华是人类人种和文明的起源中心的结论。

1、尼安德特人

在欧洲发现的早期智人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在现代欧洲人的眼里,是病态的和低能的代名词。西方人一开始就从内心不愿意认尼安德特人为祖,只认为尼安德特人与欧洲人的祖先是平行系。所以在早期西方人的理论中,尼安德特人是全部灭绝的。老理论认为:从12万年前开始,尼安德特人统治了整个欧洲、亚洲西部及非洲北部。他们的困境是自距今70000年以前开始的,在距今2.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文明消失了。

现在西方人开始对尼安德特人有新的认识。西方新的观点认为:早期智人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西班牙、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地;一类是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于黎巴嫩、以色列(西亚)等地。进步的尼安德特人比典型的尼安德特人脑量略小,但体型更接近晚期智人,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发展成了晚期智人。对典型的尼安德特人,西方有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旁支,灭绝了;也有人认为未灭绝,而是欧洲人的祖先。

西方新理论中,进步的尼安德特人是西亚人,而不是欧洲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哪里来?当然是华夏来,这是由西亚的干旱沙漠气候决定的,原始人不可能在西亚产生。

西方推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之概念,目的在于“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发展成了晚期智人”,用进步的尼安德特人来抢占晚期智人的地位,目的还是在争起源的祖族地位。

对于尼安德特人的态度,反应出西方学界内心深处的东西——考古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丑陋的、病态的、低能的,高傲的西方人当然不会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欧洲人的祖先。但欧洲找不到比尼安德特人更早的原始智人的化石,欧洲中心论就是不成立的,这对西方的打击太大。面对北非、西亚、华夏的早期古文明,欧洲文明之优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西方学界一直是沮丧的,一个又一个理论的推出,正是西方学界在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问题上的惶恐的表现。

在我看来,西方人本身就是病态的。白人的脸庞很窄,没有多少肉,很瘦削,而东亚人脸宽肉多。瘦削的脸部表明白人在进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足,由于营养不足,白人的智力发育相对于东亚人来讲是迟缓的,在当今的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在外貌和思想行为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足以证明西方人在进化上的落后。我坚信尼安德特人是欧洲人的祖先。尼安德特人不是由海德堡人演化而来,而是由中国西部迁徙而去。

根据我的《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从本源上讲,尼安德特人也是华人的一支,是华人在寒冷的高维度区长期适应食物缺乏、营养不足、穴居而较少见光的环境下产生的变种。

欧洲的最后一个冰期大约在距今1万年——7万年之间,发现最多的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骼遗骸就是这个时期。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20万年—15万年前,在末次冰川期前的间暖期内,离开中国深入到欧洲北部和西部,在欧洲末次冰川期到来时没有及时南撤而被阻隔在欧洲西部,并一直坚持到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后期。尼安德特人部分灭绝了是可能的,完全灭绝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的基本结论。

2、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根植于西方人灵魂深处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支持下,西方人自觉不自觉地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非欧的其他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导航台。

欧洲中心论是欧洲各国凭借其经济的、政治的优势向全球扩张的产物,是西方为自己主宰世界、制造历史合法性的造说。它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在十九世纪得以发展,并且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在人文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偏见。

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是催生欧洲中心论的温床。工业革命揭开了欧洲资本化道路的序幕。随着西欧各国的崛起,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依次展开。到十九世纪时,欧洲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奠定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对各殖民地的资源掠夺演变成了全面性的占领。

将世界置于胯下的欧洲,认为自己扩张的成功来自自己文明的优越,造成这种优劣差异的基础在于人种的不同。基于这种民族优越感,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逐渐成形。

从当时一直到现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化差异是造成欧洲与非欧地区发展(进化)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文化差异来自于人种的差异,所以非欧地区的落后是命定的,是不可逆的,因为人种的优劣是无法改变的。

欧洲中心论被证明是破产的。

3、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存在于西方的传说中。

希特勒利用雅利安人的传说创造了优等民族理论——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

在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纳粹故意歪曲了“雅利安”原来的定义,用“雅利安”指“高尚的纯种”,宣扬北欧五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的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型代表。以此理论进行残酷的诛杀犹太人运动。

希特勒把北欧五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的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划为雅利安人,是毫无科学依据的。“金发碧眼”是只能在北欧五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和俄罗斯北部等靠近北极圈的地区经过长期的进化筛选和色素减少才能形成的外貌,与古代雅利安人没有联系。

古代雅利安是黑头人,属华夏人种。我称雅利安为华尼-安。华尼安人生活于中国的西部,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离开中国进入欧洲,发展成为欧洲历史上的雅利安人。

4、中华文明西来说

西来说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在此之前彩陶出现于中亚,分布很广。当时西方学界盛行文化传播论,仰韶彩陶属彩陶文化的晚期,而安特生后来在甘肃一带发现了比仰韶原始、又比中亚进步的彩陶,于是为仰韶彩陶文化西来说提供了证据。此后,在农业、畜牧、铸铜的考古上都有类似的论调,导致中国文化西来说成为流行的见解。

195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西安半坡村的彩陶文化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00年前,比起安特生所估计的公元前2000年早多了。又发现中原仰韶文化迭压在甘肃仰韶文化之下,彩陶西来说就此被推翻。

后来丰硕的考古资料,如农业、畜牧和青铜文化的发现,此说明显经不起考验。

中华文明西来说也是破产的。但是这个咸饭一直有人在接力地炒。

5、非洲起源学说

   在考古化石和基因学说的支持下产生的新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现在人类在15万年前从非洲扩散到全世界。

我反复在说,人类起源于中国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也一再呼吁非洲起源说是虚伪的,并提出了《人类起源于中国说》。

非洲起源说还在顽固地坚持。这个学说的主要优势就是基因研究的支持。

6、印欧语与印欧人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差异很大,说明白人并不是一元。白种人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两类。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日耳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人)、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雅利安人(伊朗人)。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4个语系。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伊朗)、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

印欧语是个生造的概念。印欧语是根据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伊朗)、安纳托利亚、巴斯克语言的共性推导出来的。

印欧语有存在的合理性,印欧语是由华尼语演化而来。

共同的人类语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发源于中国大西南的华尼语,是华尼人的语言。

二、从传说和历史中的信息判断——西人之祖确有其来源

1、希腊神话中的“盗火”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

西方盗火的传说哪里来?肯定有其产生的基础。

有人去盗火就一定是自己不会取火,而且有人会取火。这个会取火的人,是中国的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国华尼人北方支系,末次冰川时期生活于广袤的北方,中心区域在渭水上游、中国西部的大地湾一带。

如果西方人的祖先是华人的一支的话,他们就会被传授人工取火技术,而不会费心思去盗火。盗火只能说明西方人的祖先的确是不同于会人工取火技术的华尼人,而的确是另一拨人。这一拨人,应该很早就和生活于中国的华尼人分离了。      

2、中华文明本身的特性,注定了华尼人进入欧洲后,不会见死不救

欧洲人的祖先如果在末次冰川期前就进入到了欧洲,并成功地进入到了末次冰川期内,欧洲人的祖先就不会全部在寒冷和饥饿中灭亡,因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的华尼人会进入欧洲,进入欧洲的华尼人会带来人工取火技术解救他们,帮助他们渡过末次冰期。

中华文明,从她姗姗迈步开始,就是和善的。

3、尽管欧洲在末次冰川期内环境恶劣,但还是有原始人居住,说明欧洲人在欧洲是可以找到祖先的

末次冰期生活于欧洲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是现成的例子。只是低能一些、病态一些,丑陋一些,与现在的欧洲人不相适应。但是现代的欧洲人是尼安德特人的进化版也未可知。

另外,从考古看,现代智人在欧洲生活的历史相当古老,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3000年~4000年的历史。在法国还发现了距今40000年前的克隆马努人头骨。克隆马努人已经具备现代欧洲人的特征了。克隆马努人的存在,不能满足欧洲人的理论需要,因为历史太短。而且也可能克隆马努人是由尼安德特人进化而来,不符合西方认识的惯性。

但是这些材料,都承载着同一个信息——欧洲人的祖先可能就在欧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在末次冰期生活于欧洲的智人或现代人从哪里来。很明显,尼安德特人也好,克隆马努人也好,他们都是突然出现在欧洲的。

三、给西方指明认祖方向——西方之祖从华夏来!

从西方理论推导出的最终结果——西方之祖从华夏来!

1、尼安德特人源自中华

西方人是迷信基因的。根据西方的基因学研究结果,对现在的中东人和欧洲人而言,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根据西方考古学公布的意向研究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系列与现代人类的DNA系列非常相似。

一个远古的族群能留下1﹪——4﹪的DNA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就说明西方人的远祖源头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西方人的元祖是不能否认的。

尼安德特人身高1.5——1.6,颅骨容量1200-1750cm立方。额头平扁,下颌角圆滑,下巴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耐寒体格,具体表现为肱骨与尺桡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些是典型的适应寒冷的解剖学特征。由于尼安德特人生活于欧洲,肤色是浅色。尼安德特人是东方古人的体型,所以说尼安德特人来自中国是合理的推理。

中国最早的猿人——250万年前的巫山人,身高1.61.7,长方形眼眶,下颌圆整、鼻骨窄而高,对工具的制作就地取材、通过砸或砍的方式制作。尼安德特人相比于巫山人,身高更矮了,这与营养不良有关。

尼安德特人是死是活,是那一部分死那一部分活,全在于西方学界的理论创造的需要。我自始至终认为,因为有了强大的中华文明的存在,尼安德特人部分灭绝了是可能的,完全灭绝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欧洲人的元祖。

只是在进入欧洲后和华尼人迁入欧洲前,尼安德特人停止了进化,例如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的工具几万年都没有进化,只会利用自然火,不会人工取火,都是停止进化的证据。

欧洲有一个土著,叫凯尔特人,具有金发碧眼的特征。是西欧土著。公元前2000年时期,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这个凯尔特人的来历不明,很可能就是尼安德特人在西欧的进化版。

在古典作家的笔下,凯尔特人往往被描述为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俨然一副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体貌特征与同属南欧地中海类型,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大部分希腊罗马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引起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惊讶和关注是很自然的。

土著欧洲人,因为生活于北欧和西欧寒冷的环境,相对封闭,可能形成独特的金发碧眼特征,这可以从凯尔特人身上得到证实。

这也证明了本土的欧洲人是有其独立的起源史的。这些土著,只能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2、雅利安人是华夏人种

雅利安人的确是欧洲人的另一个血缘源头。 作为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在距今6000年前的时候进入过北部欧洲,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时候南下。在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占据南亚次大陆。雅利安人在欧洲占据一定的染色体和留有后代是有可能的。但雅利安人不是金发碧眼,而是黑发褐眼,黄种人的体征,这是西方一直要试图改变的历史事实。在我的体系中,雅利安人来自中国西部的华尼安人。

3、根据虚拟的印欧语理论可以推导出印欧语的起源地在中国西部

查印欧语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虚拟出古印欧语词汇的动植物,都是温带类型,如桦树、水獭、猞猁、熊、马等。古印欧语词汇中没有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动植物,如柏树、橄榄、月桂等。也没有赤道地区的动植物,如古印欧语词汇中没有猴、象、棕榈、纸草等。说明所谓的印欧语的基本词汇,产生于温带生活区,不产生于地中海生活区及西亚,也不产生于赤道附近,如非洲。

蜜蜂和蜜、马是虚构印欧语的最可信的重建词。如蜂蜜的一个衍生词*medhu-,也可以用来指代一种酒精饮料mead(蜂蜜酒),很可能在印欧人的宗教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虚构者认为:蜜蜂不产于乌拉尔山以东,即西北利亚,因为硬木树种(尤其是酸橙树和橡树)作为蜜蜂喜欢营巢的树种,在乌拉尔山以东很少见,甚至完全没有。如果西伯利亚没有蜜蜂和蜂蜜,古印欧语的故乡也不可能是那里。这样就排除了西北利亚及东北亚的其他地区,包括哈萨克中亚草原。

“马”的词根,*ek*wo-,也被很可信地构拟了出来,同样被认为是有神奇的说服力的证明。古印欧语虚构者认为:虽然在公元前4500年(距今6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间,马生存在遍布史前欧洲、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的许多个孤立的地区,但它们在中东,伊朗和南亚次大陆极其稀见,它们只在欧亚草原上数量众多并有重要价值。马的词根可以在激烈的争论中排除中东、伊朗、南亚次大陆,并将他们的目光锁定在欧亚草原上。于是只剩下了温带欧洲,包括乌拉尔山以西的草原,以及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山区的温带部分。

从印欧语的虚构理论来看,他们所有的努力均不能排除中国的漠南大草原和西北西南地区。

先看马。基本常识是:马的祖先——始祖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进化到中新世时出现草原古马,转为草原生活,从此马便开始以干草为食,生活于草原之上。马从美洲进入白令海峡向西走,中国的漠南草原和中原地区——西北草原——西南草原地带,是其最佳的扩展地带,在自然状态下,马越过白令海峡后,会绕过寒冷的西北利亚向南走,进入漠南大草原。马先在中国适温区内扩散,是理所当然的。马到相对寒冷的欧洲草原,只能是后来的事情。

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Equus samenensis)以及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Equusprzewalskii),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马在距今6000年以前,在中国是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价值。马是在距今6000年以前被驯化成家畜的。中国文字“驯化”的“驯”,是由“马”+“川”组成。

在考古中,山东、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以及中原和西北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有马的存在。我国的本土马——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体型小,善走山路。这种马自古以来就生活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国的西南马,是一种很古老的马。所以欧亚大陆上的马的起源地,在中国。

再看蜜蜂。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都对蜜蜂不利。从温度的角度看,在冰川期内,欧洲是不可能有蜜蜂分布的。中国的南方特别是大西南,是冰川期内蜜蜂最好的生活地。所以,欧洲的蜜蜂,应该是末次冰川结束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迁徙到欧洲的,欧洲的蜜蜂是中华蜜蜂的变种,或者说,中国是蜜蜂的故乡。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以西方蜜蜂为主的原因。西方蜜蜂占我国蜜蜂的2/3。所谓的西方蜜蜂,实际应该叫做中华蜜蜂。

中华蜜蜂集中分布区在中国的西南部、长江以南省区,以浙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占1/3。说明蜜蜂的原生活地在中国的西南及江南。

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原因就在于中国蜜蜂是原种。

美洲的蜜蜂是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去的,所以美洲不是蜜蜂的故乡。

古汉语中“蜜”字构拟的发音是mjit,现代汉语的“蜜”的发音是mi,都与原始印欧语的*medhu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源关系。

因为蜂蜜的故乡在中国,马的第一迁徙地是中华,所以印欧语如果存在,起源地也应该在中华。印欧人如果存在的话,其家乡应在中国大西南。

西方所谓的印欧语,是印欧地区的共同母语。这个共同的母语,起源地在中国的大西南——滇黔地区,滇黔就是伊甸园。这个语言,是华尼语。

第二部分:西方两大族群——泛日耳曼人和印欧人的来源

|黄饮冰(旧文新发。本文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

西方族群实际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处于西欧、北欧的蛮人。一部分是处于南欧到中亚、西亚的文明人。蛮族的主体是泛日耳曼人,文明人可以借用西方的印欧人统称之。

泛日耳曼人和印欧人,都与西方历史上的雅利安人有族源关系。而西方历史上的雅利安人源自中国西部的华尼安人,华尼安人又源自中国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

一、雅利安人西进入北欧、西欧与欧洲土著尼安德特人的后裔融合形成欧洲北部的泛日耳曼人

(一)华尼人的概念——华尼人种即最早的华夏人种

华尼,古音ha-ni,是自古以来就生活于中国大西南滇黔高原上的远古族群。华尼人是中华古猿在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完成了全部的连续进化后产生的原始华夏智人的直系后裔。在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在利用有利的气温条件向外扩散。但在末次冰川到来以前,他们的扩散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也不会种植。在历史上的每次冰川期再次到来时,从滇黔迁出的华尼人被冻死和饿死了。未被冻死和饿死的,退回了中国的南方。这种古人类出滇黔和回滇黔的情形,在远古华人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只是被泯灭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对于远古人类,我是以崇拜来定名称的。崇拜华和尼的人,就是华尼人。华尼人既会保存火种,也会人工取火,他们最基本的崇拜是华崇拜和尼崇拜。(对于崇拜,我这里是简略介绍,具体见《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崇拜与图腾》)。

1、华崇拜

小篆华:由”+“组成。意为一棵枝桠上冒着火花的树。

 最原始的来源,是因为遭电打雷击后,一些死亡干枯的树木被点燃,首先是树枝上冒着火苗,然后火越烧越旺导致整个树木燃烧,形成燃烧森林的大火。所以是由树木和火苗组成,但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树”,而是,因为木的燃烧就是,所以本意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中,称火为“莫都”,意思就是“雷击引起的大火”。“莫都”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不是原始的彝族语言,但记录了火的原始意义。

 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棵正在等待点燃而燃烧的枯树,没有叶子。所以,的本源并不是。哪些认为甲骨文中的一颗挂满花的树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甲骨文中有这样的挂满花树的象形出现,树的枝头上挂满也不是,而是冒出的火苗

甲骨文”——人为树立的枯树,等待被雷电点燃获得

 在人类认识到对于人类自身的生活的重要性之后,人们就要想办法获得。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远古人认识到森林大火是由于雷电击中枯树引起的,为了得到,远古人故意在高山或高地上树立干枯的大树,等待雷电击中树木让树木燃烧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中的字,是一棵干枯的大树的原因。

在最原始的最远古的华语中,火的称谓,有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中国远古华人,起源自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并在滇黔高原上发展壮大成原始华人群。华人的形成,与火的认识相关。

在远古华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的能力后,首先认识的是“火”。远古华人称,亦即火树。华的原始发音,可能是ha,后来演变成了hua,再后来就演变成了huo

Ha是原始华人对于火的自然反应。被火烁伤,原始华人的反应是a,为了驱赶火,原始华人集聚在一起,发出了haha的声音。这些原始的面对火发出的声音,就演变成了原始华人对火的称谓。由ha的原声,演化成了以a为中心的sahayaganada等原始音节。这些音节,可能原始意义都与华有关。
   华表不是华的起源。在人们知道了人工取火后,人们不再需要特意树立干枯的大树来等待雷电的到来,所以这种在野外树立树木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在主要场地树立华表的习俗,华表实际也是树木,树立华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场面的宏大和威严!

从有“华”的称谓开始,才有华人和华族。

华是华夏远古人的第一个自称,华的原始音是ha

尼安德特人与华夏人种分离的时间点,在距今20万年前。

2、原始的尼崇拜——“x”标志

野合图,存于四川博物馆

尼是生命之源的文字符号。经历了由生殖崇拜到先祖崇拜的发展过程。尼的最后定义,是祭祀活动中代替先祖接受祭祀的尸。

在原始符号中,对“x”符号我的解释是“一男一女在野地上交合”的形态。

我认为,“x”可能就是尼的原始形态。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距今9000年前的中国洞庭湖平原上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X”“ #”“∞””“等字符,其中“X”字符是在女巫佩带的石牌饰物上发现的。西方发现“X”这一符号是在距今70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女神像肩头时,当时西方声称发现了世界第一字

所以“x”标志的原生地在中华。

我认为,“x”是原始文字。“x”后来演变成了符号“卍”和文字“尼”,含义表达的是生命源于泥。指代性交的“交”字,也源于“x”。

由此看来,最早的尼就是“x”。表现的是生殖崇拜。实际就是最原始状态的对男女交合图的文字化表现。男女交合图,如汉代的伏羲女娲交合图,简化就是“x”形。

原始的尼崇拜起源的时代很早,要早到姓族社会以前,那时人类实行的是自由状态下的乱婚。

原始的尼崇拜后来演变成了尼崇拜——祖先崇拜。见本人之《皇皇者华.华夏文明起源史谈.第二部.崇拜和图腾.第五章.尼崇拜和尼到夷的演变》一文。

在尼崇拜产生后,华人自称“华尼”。

“卍”是远古中国西部华尼安人的标志。“卍”标志随着华尼安人迁徙的脚步传遍欧洲、西亚、美洲、非洲。

x”是中国西南华尼人的标志。以后的尼夏人和尼尸(夷)人都继承了“x”标志。

3、华尼人存在的证据——哈尼族

哈尼即华尼。哈尼是古音,华尼是今音。哈尼族到现在还处于原生态,是华尼人的活化石。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译称都源自ha-ni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十月年,即新年(哈尼语“扎勒特”)和五月节(“矻扎扎”)。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

由于人类的记忆整体不超过距今6000年,所以,哈尼人在遥远年代的北迁记忆被历史磨灭了,他们只记得自己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而忘记了自己是从云南迁徙到北方又从北方迁移回云南的。他们是重新游回了祖住地。

4、至少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华尼人已经形成

  华和尼的认识都很早,在智人的原始期就已经形成了华和尼的认识。在原始华尼语中,华音ha,尼音ni。从产生的时间看,华在前,尼在后。尼产生于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

类似如“x”的图案在欧洲出现最早是距今14000年,发现于一个山洞内,由此可以判断,这之前生活于欧洲的远古人,不是华尼人,而是原始华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尼安德特人就不是华尼人,而是在华崇拜形成后到尼崇拜形成前,就已经分离出去的族群。尼安德特人的种族属性是原始华人,也可能是原始胡人。但从胡人及其后裔尼夷人一直是向东迁徙的规律推测,到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应该是原始华人。

华尼人的形成历史是很久远的,可以远到华夏智人原始期,结合尼安德特人的历史,我推测华尼人在距今12万年后到6万年前形成。

(二)华尼(ha-ni)到华尼-安(ha-ni-an)(雅利安)的演变

华尼人在末次冰川期内(距今60000年前)北迁到渭水上游的大地湾,形成以大地湾为核心的华尼人北方支系——华尼安,即雅利安。华尼安的大首领是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所以中国传说中的燧人氏就是华尼安人。

1、雅利-安即华尼-安——是华尼人种-华尼安亚种

雅利即华尼(ha-ni)。安是这群人的自称,用汉字表达是“俺”,他们经常自称an(俺)。北方很多古老民族,都带有an这个后置音节。说明他们的起源是一样的。

雅利安,梵文 âryâ;英 Aryan,发音与华尼安是相近的——华尼安,古音ha-ni-an

An,其音的来源,可能与云贵的古称有关。

如云南古称滇(dian),贵州古称黔(qian)。这两个古称可能是来自一个更古老的地名——an,用汉语记载,我认为是“安”。这可能与华尼人多次北迁又多次南撤有关。

在每次冰川期再次到来前,他们撤回了云贵高原,就“安”了,所以华尼人把云贵高原特别是温暖的云南叫做“an”,是很自然的事情。“an”是安全地或安乐地的意思,也就是西方传说中的乐园——伊甸园。云南古称滇(dian)也可以解析成“伊甸”。

看金沙江的走向,金沙江应该是经云南流向中南半岛入南洋的,但是在地图上忽然折转向东。我的推测是,金沙江本来的流向是向南穿过云南和中南半岛入南洋的,因为史前某一时刻发生了大地震,金沙江改变了流向,折转向东而流。在三峡水道未形成前,四川盆地是冰湖或湖(沼泽),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四川的考古史不超过距今5000年,应该是不用怀疑的。

华尼人北方支系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已经会人工取火了,所以在末次冰川期来临后,他们不再南撤,在北方安家,“an”就逐渐演变成了人的自称——俺。所以雅利安是华尼安,也是华尼俺,音ha-ni-an

华尼安,原始意义就是从安地迁来的华尼人,经常自称an

华尼安是中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族群。

华尼安在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大地湾。从语音上看。大地湾的“湾”发音也转音自an。他们居住的房屋可能也叫“庵”(an)——俺住居的地方。

An音节对欧洲语言影响也深刻。乌克兰,英语Ukraine,乌克兰语:УКРАЇНА,与古华尼语的an音有转注关系。英格兰,England。爱尔兰,Ireland。其中的land是由华尼语an衍生出来的,表示土地的含义,与an的本意安全地或安乐地意思是相近的。

An在中国的语言中后来还转变成了man(蛮),如南蛮,是中原族群对中国南部族群的称谓。蛮族在西方语言中也是存在的,如希腊、罗马人称凯尔特人(西欧土著)、日耳曼人(北欧)为蛮,音节的起源还是在华尼语的an上。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演化中,an作为一个后缀音,在各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族称后都存在,如雅利安支系塞西安(中国古史中的塞种)。这些带an音节的族群,可以统称为an人。

2、甘肃.秦安.大地湾——华尼-安人的文化遗址

从大地湾遗址看,遗址从距今60000年开始到距今4800年终止,都有远古居民在此生活。从其遗址的文化分层看,距今60000年~20000年为第13期文化层,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距今20000年~13000年为第四期文化层,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距今13000年~7000年,为第五文化层,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距今7000年~5000年,主要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从大地湾遗址看,人类在此经历了原始的狩猎采集、发达的狩猎采集、大地湾原始农业、仰韶早晚期成熟农业等4个经济发展阶段。

距今60000年~13000年的文化遗存,是华尼安人的文化遗存。在距今20000年前后,华尼安人发生了一次技术革命——发明了细石器技术和制陶技术。

华尼安人在大地湾经历了原始的狩猎采集、发达的狩猎采集两个生活阶段。

3、华尼-安是尼安德特人心目中的“火神族”

冰川期的华尼安人是冰川之王,他们狩猎采集的范围不断向北扩大,足迹遍布北亚、西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概在距今24000年以前,一支华尼安人进入到西欧,与尼安德特人相遇,此时尼安德特人龟缩在寒冷的西欧洞穴里,濒临灭亡的境地。华尼安人传授给尼安德特人人工取火技术,解救尼安德特人于濒危灭亡之时。在此期间华尼安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有了基因交换,促进了剩下的少部分尼安德特人的进化,使尼安德特人避免了灭族的危险。

从西方盗火的传说看,在与进入欧洲的华尼安人有了基因交换后,尼安德特人保持了独立性,并没有被华尼安人融合掉,这批进入欧洲的华尼安人也许不适应西欧的寒冷气候,不可能在西欧长期滞留,最后与尼安德特人分离而回到中华。吸纳了华尼安人基因的尼安德特人,继续在西欧缓慢发展,由于获得了优良的华尼安人的基因,这部分尼安德特人成功越过了末次冰川期,避免了灭亡的命运,成为了西欧、北欧原始欧洲人的元祖。

尼安德特人一部是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冰川期——玉木冰期被阻隔于欧洲西部,发展成为适应寒冷气候的人种。我认为这些没有被冻死和饿死的尼安德特人,是欧洲人的直系祖先,他们融入了早期华尼安人的基因,由此也可以说,新的尼安德特人是经过华尼安人基因改造后的变种。

现在的欧洲也有把尼安德特人看做现代人的直系祖先的现象。不同的是,我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的直系祖先——元祖,而现在一些欧洲专家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祖先。

西方人自己的祖先都没搞明白,却总惦记为别的族群找祖先,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冰川期的欧洲,气候是极其恶劣的。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食物匮乏,加上气温低,尼安德特人龟缩在各个洞穴里,彼此隔绝,近亲繁殖,人口不振,挨饥受冻。一批一批的尼安德特人被饿死和冻死了。幸存的尼安德特人营养不良,进化不完全,成为了人类中的次品。尼安德特人的工具数万年没有改革,智力比现代人低,他们没有弓箭,有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使用火,也可能不会人工取火。相对于同期的族群来讲,尼安德特人是极端落后的。

在西欧缓慢进化的带有早期华尼安人基因的尼安德特人度过了末次冰川期,成为了西欧北欧的土著族群。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是带有早期华尼安人基因的尼安德特人的后裔,即华化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西方盗火的传说也可能是为了掩盖尼安德特人被华尼安人解救和与华尼安人有基因交换的事实——华化事实,这与西方人的一贯思维和行事风格是一致的——西方一直以海盗思维和强权对外。

(三)华尼安人(雅利安)在欧亚大草原上演变成了游牧族群

末次冰川期结束后(距今13000年),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已经适应于北方寒冷气候的华尼安人,大部分主动进行适应性迁徙,迁徙的方向大体是北进。少部分留守在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以守护先人的祭祀。

大概在距今13000年到12500年之间,华尼-安人在北部地区游猎和采集,最终进到高加索地区。这里的气温和冰川期的大地湾及中原一带的气温是相似的。

高加索地区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约44万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重重叠叠,绵延深长,在山与山之间有片片小湖,湖水碧绿恬静,瀑布星罗棋布。由于山脉的阻隔,高加索地区的气候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拦截,使两侧气候呈显著差异。高加索地区西部属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大陆性气候。这里温暖而湿润,动植物丰富,是一个有利于狩猎和采集的地方,是造物主为华尼安人准备的又一块乐土。

大约在距今8000年以前,华尼安人由高加索地区进入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大草原,由狩猎采集族群演变成了游牧族群。演变成游牧族群的华尼-安人游牧于乌克兰东部、俄罗斯南部大草原,其活动范围向东扩展到乌拉尔山脉以、西伯利亚、漠北和漠南大草原,成为欧亚大草原上的霸主。

在向游牧族群演化的过程中,从华尼安中演化出了众多的带有an后缀音的族群。这个时期的华尼-安人,实际可以统称为an人,用中国的文字表达,就是“安”;按照环地中海文明人的称呼,就是“蛮”。

华尼-安人一部可能还跨过白令海峡,进入到美洲,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

所谓的颜那亚文化(公元前3600年~2200年,yamanaya)就是华尼-安文化。此时华尼-安人驯服了马、制造了车轮、保持特有的墓葬方式。

(四)南亚次大陆上留存的对华尼安(雅利安)人的历史记忆

在我们研究雅利安(华尼安)的时候,不能不无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雅利安(华尼安)只存在于西方的记忆中。伊朗人有雅利安(华尼安)的记忆。北欧和西欧也有雅利安(华尼安)人的记忆。印度人也有雅利安人(华尼安)的记忆。但雅利安来自何方,谁是雅利安人(华尼安)的后裔,他们并不十分清楚。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在华尼安人进入青藏西外大陆时,那里并没有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地名,直到中国的唐朝时期,有个叫玄奘的和尚到西天取经时,那里也没有一个叫“印度”的实体存在,只有信奉佛教的100多个国家存在,这些地方的居民除了比华夏人皮肤黑一点、眼睛大一点意外,人种、语言和风俗到与华夏有些类似。与“印度”相近发音的地名,在华夏的西汉时期,有个叫张骞的人出使西域时听说过“身毒”,但身毒肯定还不是全印度。

所以我称印度次大陆或南亚次大陆为青藏西外大陆,这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同样的,蒙古是后来出现的,对于北部大草原,我称作漠北漠南大草原,这是尊重历史的需要。自远古以来就没有什么蒙古人种存在过,现在的蒙古人也是漠北漠南大草原上的诸多游牧族群最后一次融合而成的新族名,就是成吉思汗成名前也不知道自己是蒙古人。还是称华夏人种为好。可以用老子命名儿子,但怎能用儿子来命名老子呢?

现在研究华尼安,也就是雅利安,可以依靠的文献是《梨俱吠陀》。这部书很可能是华尼安人的历史记录,成书的最晚时间在公元前1000年。它的可靠性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要放在中国,早就被疑古派们否定了,但这部书在西方人面前,很古典,是宝典。从考古上,在青藏西外大陆上,发现不了华尼安人在现在的印度的遗迹,如同我们古书上记载了夏朝,考古上却看不到夏朝一样。总之,没有《梨俱吠陀》,你就看不到雅利安人的存在,但雅利安(华尼安)的确存在过。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华尼安人进入到现在的印度,印度广大地区,成为了华尼安人的领土。华尼安人是印度的上族,他们自称arya,实际就是ha-ni-an(华尼安)的转音。

《梨俱吠陀》上说,华尼安与被称作“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族群长期作战,结果是华尼安人获胜。

在后来的《梨俱吠陀》和《梵书》中,可以看到华尼安人主要向东方扩展领土,一直到达恒河流域,但关于与“达萨”(dasa)作战的记述很少,象蔑戾车尼沙德等其他名称,被用来称呼非雅利安人部落,而达萨则成为通用的奴隶一词。说明华尼安人已经征服了青藏西外大陆,把南次大陆上的原居民——“达萨”(dasa)人变成了自己的奴隶,成为了南次大陆上的新主人。

所以雅利安的含义也就演变成“高贵的”,正如“达萨”(dasa)演变成奴隶的含义一样。“达萨”(dasa)是什么呢?“达萨”(dasa)和“达休”(dasyu)是南次大陆上的原居民——尼夏人。

雅利安的含义也就演变成“高贵的”是在雅利安人成为了尼夏人的上族后形成的,并不是雅利安的原始含义。雅利安的原始来源就是华尼安。所谓尼夏人就是大夏人,他们来自中国西部,是中国古夏人的一支。

(五)泛日耳曼人的形成:泛日耳曼人是西进入北欧、西欧的雅利安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后裔融合形成的

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气温非常适宜,大大地促进了欧亚大草原上的华尼安人的发展,华尼安人具有了扩散的能力。

华尼-安人以欧亚大草原为基地,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四处扩张,形成了西方历史上的诸多族群。

四处扩展的华尼-安人,掌握了骑马术,使用带青铜尖头的工具和武器,勇敢、迅捷、凶猛而无敌手。西方历史上的两大族源,泛日耳曼人与印欧人,都与华尼安人有关。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少部分华尼安人向西进入到欧洲北部、西部。当时北欧、西欧已经有许多本土的狩猎采集族群生活。这些西欧北欧的本土族群,就是与早期华尼安人混血后的华化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些人有共同的语言,却没有紧密的联系。他们或许就是原始状态下的凯尔特人或日耳曼人。

这次进入欧洲北部西部的华尼安人人口很少但力量强大,他们没有离开北欧和西欧,而是定居下来。强势的华尼安人融合了部分土著,并占领了土著的家乡。相对于这些先前定居在欧洲的土著来说,华尼安人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尽管人数较少在传宗接代上却占据上风。华尼安男性霸占了欧洲土著人的女人,对欧洲土著进行了野蛮的基因改造。当然,欧洲土著的男性成员也就失去了传宗接代的权利,这可能是欧洲盛行同性恋的一个始因。

由于北欧和西欧相对偏僻,经历这一次基因大改造后,这一区域的欧洲人很少受到外来人种的冲击,最终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族群——松散型日耳曼人(Germanic)。未被改造的欧洲土著仍然以松散的凯尔特人而存在,只是被排挤到欧洲西部更偏远的地区和南部。

松散型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大约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自称是日耳曼尼(Germani),其名称演变自华尼安(ha-ni-an)。日耳曼人也没有族群认同感,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所以对于自己民族的起源是没有记忆的。

4世纪末,东方的匈奴人对日耳曼人领地进行了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罗马帝国境内涌去,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绵延二百余年,规模宏大,波及大半个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泛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书写了西欧历史的新篇章。

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使日耳曼人很突然、很意外地成为了欧洲的主人。

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许多这些新的民族都是日耳曼人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在日耳曼人变成欧洲主导民族之时,其民族的历史已经遗忘在遥远的北欧和西欧,仅剩零星的华尼安的模糊记忆。

他们只能向南欧和西亚追溯文明和祖先。

二、大量的雅利安人南下到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南次大陆上与原居民尼夏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西方所谓的印欧人

(一)尼夏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

1、尼夏人的标志——人面鱼纹图

半坡人面鱼纹图——夏图腾

人面鱼纹图与文字夏的演变图1

人面鱼纹图与文字夏的演变图2

夏图腾是祖先崇拜的图腾——“人面鱼纹图”就是夏图腾。对此我有专门的考证,见《皇皇者华.第二部.崇拜和图腾.夏图腾——半坡人面鱼纹图解析》一文。

距今6800年~6300年,夏人一支生活于半坡,把标志性的夏图腾画在了盆内壁——“人面鱼纹”。“夏”字是由“人面鱼纹图”象形而来。所以半坡文化是夏文化的典型文化,夏崇拜是仰韶文化居民的普遍崇拜。

加上以前存在的华崇拜和尼崇拜,尼夏人在形成之后就有三个显著的标志——华崇拜、尼崇拜和夏崇拜。

尼夏是华尼-夏的简称,也可简称为夏。

2、尼夏人是留守的华尼安人(燧人氏)和北迁的华尼人在渭水流域融合后形成的

中国大西南云贵地区的华尼人的一支在距今13000年前后,由大西南北进到渭水上游的大地湾。

此时处于渭水上游大地湾一带的是华尼安(燧人氏),华尼安是狩猎采集族群。在距今60000年以前,华尼安人在末次冰期的到来前,从西南沿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迁徙到渭水上游生活,创造了大地湾60000年~距今13000年的文化遗存。华尼安人中的燧人氏在加工细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燧石取火”技术,为华尼安人在渭水流渡过末次冰期提供了技术支持。

末次冰期在距今13000年前开始结束,气温回升。由于华尼安人长期生活于北方,适应了北方气候,对温度升高反倒不适应,也可能对温度逐渐升高导致的气候变化(如雨水增加,空气潮湿或水灾,火灾爆发几率增加)和人口繁殖能力增加导致人口增加,大部分华尼安人开始向北部地带的迁移,只留下少部分华尼安人留守以守护祖灵。

同样的原因,生活于泛长江上游地区的华尼人,迁徙到了大地湾地区,与少数华尼安人融合后,形成了新族群——尼夏族群,在距今13000年~7000年之间,创造出辉煌的大地湾文化。

在距今7800年以前,尼夏人种植黍和十字花科油菜,住在半地穴式的窝棚内,使用打制或略加磨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铲、砍砸器、刮削器,还有细石器。氏族成员使用陶器,其陶器的特色是叉纹绳钵的口沿磨光并绘有紫红色的宽带纹,是最早的彩陶。

3、仰韶文化是尼夏人创造的尼夏文化

仰韶文化是以大地湾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

大地湾文化从距今60000万年以前开始。在距今60000年到20000年之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这是燧人氏的文化遗迹。

距今20000年到13000年,细石文化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说明新的文化因素开始注入。这个新的文化因素,我认为是华尼人由南迁移而至带来的。如细石、陶器都是华尼人带来的。这是华尼安文化和华尼文化共融期,但华尼安为主体,华尼人为附属,因为细石和陶片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主流文化。

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说明华尼人已经成为了大地湾的主人,华尼安已经彻底融入了华尼人中,华尼人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

距今7000——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说明此时半坡文化成为了仰韶文化的主流文化,并回流到大地湾。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承袭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故半坡文化是典型的仰韶文化,半坡人也许是那个时代夏人的中心族群。

我认为,仰韶文化开始的年代,就是尼夏人已经形成的标志。在大地湾文化中,距今7800年到7300年,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和黍的种植,时间是距今7800年。我认为彩陶和黍的种植,是仰韶文化开启的标志,也就是尼夏文明的标志。所以,我断定尼夏文明和尼夏人形成的最晚时间是距今7800年前。

我的结论是:至少在距今7800年的前,华尼人和华尼安人就融合形成了尼夏人,尼夏人也是古夏人。

尽管夏图腾是夏人的标志,且夏图腾(人面鱼纹图)出现于半坡文化,是否以半坡作为夏人形成的标志呢?仔细想来是不能的,因为一个图腾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所以形成的时间是很长的,半坡出现的人面鱼纹图,已经是成熟的文化标志了。有这个标志时,他们就已经是尼夏人了。

尼夏的古音是ni-sa,即尼萨。

尼夏人有华崇拜,也有夏崇拜和尼崇拜,由于夏崇拜是他们的新标志,所以他们也直接自称“夏”(sa),也自称为“尼夏(ni-sa)”、“华夏(ha-sa)”或华尼-夏(huani-sa)。

站在人类分类学的角度讲,尼夏人是华尼人种夏人亚种,即华尼-夏。

尼夏人的语言特色,是以HNS为基准音衍生而来的语言。在华尼语的基础上,会增加SHNA等新组合。如shishasaina等新音节,如是、释、氏、杀、傻、煞、塞、娜、衲等。

中国大地上与他们同期共存的有长江流域的尼夷,尼夷也就是华尼-夷,简称尼夷或夷。还有沿海的日鸟崇拜的胡人(如河姆渡原居民、大汶口原居民)。还有燕山东北黄水流域的崇拜蛇和鸟、以黄为贵的黄人。

华的古音是ha,夏的古音是sa,尼的古音是ni。在尼夏人的进一步分化中,这几个音节及由这几个基本音节演化出来的新音节是找到尼夏的核心。

特别是华,在发音上与中原的华夏是不同的。西部的尼夏人因为没有与神农氏(尼夷北进支系)融合,所以华保持ha音,而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人,则把华发音为hua

一个地名在夏人的历史上被铭记深刻——妫水。妫水是夏人的发源地,这个地名随着夏人的迁徙被带到各地。也就是说,他们的新居地一定要有一条河,而且被命名为妫水。

原始的妫水,即夏人的发源地。这条河,我认为是渭水。从语音上看,妫(gui)转音成渭(wei),是很容易的事情。

4、尼夏文明圈

尼夏人是末次冰期后(距今13000年)在渭水上游的大地湾起源的,成熟于渭水中游的半坡。尼夏人形成后,渭水流域是其主要的立足地,以后扩展到中原、秦晋高原、西北以至于草原。伏羲-女娲是夏人的东进支系。

尼夏人的历史被忽视了。在中原文明崛起后,尼夏人伏羲支系与尼夷神农族群融合演变成了新的华夏(hua-xia),处于中原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大禹成为了尼夏人的重要支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后。匈奴是夏朝灭亡后移居草原后形成的新民族。

遗留西北故地的夏人,演化成戎夏和大夏。戎夏一直生活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演变成了西戎,其后裔是先羌族群,主要居渭水上游的西部地区。汉代时期处于阿富汗的大夏国是尼夏人建立的,宋时期的西夏王朝是尼夏人的后裔建立的。

引起尼夏人分化的原因是华夏大地上发生的第二次大洪水(海浸)。第二次大洪水(海浸)从距今7800年开始,距今6300年达到极盛,距今5600年后洪水和海浸开始消退。

经过分化组合后,尼夏人分成三大部:处于中原的是华夏(东夏),处于西部的是戎夏(西夏),处于西北的是尼夏(大夏)。

从距今7800年前后,尼夏人一直在向西迁移,成为继华尼安人之后,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又一批华夏人。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及古希腊、罗马文明是尼夏人创造的。尼夏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有深刻的影响,东方的尼夏人是古希腊人、罗马人心中的神族,希腊神话,是对东方华夏族的创建史的神化。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见于中国商代甲骨文的牧羊人(先羌),是中国西部戎夏人、遗留中国西北的尼夏人、还有生活于中国西北及漠南草原上的华尼安人的后裔的统称。先羌是生活于中国的半牧半耕的一个族群,先羌的历史晚于古夏人。说古夏人出自先羌的观点是错误的。

尼夏人经西域进入中亚、西亚、南次大陆和换地中海地区,把华尼夏(古夏人)文明传播到了泛西域地区。

所以我说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中国的中原文明,都是尼夏文明。

尼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国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的大地湾文化。

(二)尼夏人西迁

距今7800年前后,气温再次上升引起中国西部到东部的大洪水和东部海浸的大爆发,大洪水和大海浸的爆发引发中国族群的西迁运动,处于中国西北的尼夏人(大夏人)大批西迁。这个时候西部沙漠地带环境得到彻底恢复和改善,沙漠中一些河流形成了,草原也恢复了,还形成不少的沙漠沼泽。所以此次尼夏人沿着他们适宜的温度线选择直接西迁进入南次大陆、中亚、西亚和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沙漠文明。

(三)印欧人在泛西域地区和南次大陆形成

印欧人是华尼人种-华尼安亚种与华尼人种-华尼夏亚种形成的混合亚种,即华尼夏-华尼安混合种。由于华尼安和华尼夏是在不同的时间形成于中国西部,而且华尼安和华尼夏的源头都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族群华尼人,所以印欧人实际就是华夏人种在泛西域地区形成的新族群。但是印欧人形成的时间比中国的古夏人要晚,所以说中国的古夏人来自泛西域的观点是错误的。我所说的泛西域,包括有些人说的泛帕米尔地区。

1、华尼安人南下,导致泛西域、南次大陆及中原地区的尼夏文明的毁灭

在汉代,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我称为内西域。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我称之为外西域。

我所说的泛西域,包含以上两西域,但不包含南亚次大陆。

距今5600年到5300年,地球气温下降引起生活于欧亚大草原上的华尼安人南下,如同距今13000年地球气温上升导致华尼安人北迁欧亚大草原一样,都是华尼安人对温变的适应性反应。

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华尼安人在南下中形成三支,一支南下到南亚次大陆,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高原,一支进入小亚细亚和欧洲南部。

在华尼安人到达这些地方前,这些地方已经生活着来自中国西部的尼夏人(华尼夏人),尼夏人已经在泛西域地区和南次大陆建立了尼夏文明泛西域和南次大陆文明圈,尼夏人建立了东起中国西北到西域、西到南部欧洲,南到南次大陆的广大地区的文明圈,众多的尼夏人国家在这一区域分布。

华尼安人对尼夏人建立的尼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西域的尼夏文明被南下的华尼安人毁灭,尼夏人(大夏人)成为了华尼安人的奴隶。如《梨俱吠陀》上说,华尼安与被称作“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族群长期作战,结果是华尼安人获胜。“达萨”(dasa)或“达休”(dasyu),是大夏的转音。大夏即尼夏。

内西域也被华尼安人置于统治之下。

华尼安人一部经内西域进入漠南大草原,对华夏文明构成威胁。进入漠南大草原的华尼安人一部先挺进中国东北,然后由中国东北南下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加入凤鸟少昊氏族集团,演变成了玄鸟族群,玄鸟族群居商地,逐渐演变成了商族群,成为华夏族群的一员。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商族群打败了中原地区的夏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二个朝代——商朝。

作为华尼安人的一支——殷商,是没有文字的。殷商的文字,来源于他的前代—夏朝。甲骨文,是中原华夏人的文字。

那种认为商人是夷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商人对东部的夷人,是绝不手软的,看不出他们是同族。中原的华夏文明是尼夏文明的东支。

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和后起的恒河文明也毁于华尼安人。

总之尼夏文明毁于华尼安人。华尼安成为了泛西域地区、中原地区和南次大陆的新主人。华尼安人就是西方所说的雅利安人。

2、华尼安与统治下的华尼夏人融合,在泛西域和南次大陆形成了华尼安与华尼夏人混合的新族群——早期印欧人

华尼安人南下后,把生活与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和南次大陆上的华尼夏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下,成为华尼夏人眼中的上族——雅利安。但是华尼安人相对于生活于外西域和南次大陆上的华尼夏人来讲,人数上处于劣势,因为华尼安人本身人数较少,自己胜在使用青铜器和马拉战车上。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外西域和南次大陆上的华尼夏人先后推翻了华尼安人的统治,华尼安人融合入华尼夏人中消失于无形。经过这次世界性的复国运动后,生活于环地中海、中亚、西亚到南次大陆的人种,实际就是华尼安人和华尼夏人的融合种。这个融合种,就是西方杜撰出来的印欧人。早期的印欧人带有显著的华夏人种特征。现在的印欧人,是早期印欧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3、尼夏文明的复兴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华尼安人的扩张势头,随着华尼安人游牧民族种性的消失,逐渐消停。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华尼安人演变成了农耕民族,并与被征服的民族逐步同化,华尼安作为一个族群消失了。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遍布西亚、南欧的尼夏人,也开始了复国运动。

尼夏人复国运动,在华夏以武王克殷为标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从中国西部发兵,进攻商之朝歌。商纣王怀抱4000美玉自焚而亡。

中国的西部是尼夏人的原始居地。在周朝兴起于西部前,中国的西部族群又发生了变化,从尼夏人种分化出了戎狄。在商代,羌就已经生活在西部了,是商人经常讨伐的对象。

尼夏人复国运动,在外西域以古希腊城邦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希腊,是nisa,即尼萨。希腊人先居住于安息国的尼萨城,在公元前800年的时候西迁入南欧爱琴海。

苏美尔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而苏美尔文明的源头在华夏,所以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华夏。希腊神话的根在华夏。希腊为nisa,也是中国的尼夏。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对外西域和南次大陆尼夏人的复国成果,《史记》有详细的记载。尼夏人复国后,建立了遍布西域到南欧的众多尼夏人的国家,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看到的诸多国家,都是尼夏人重新建立的国家。

到唐朝时,玄奘西天取经,在西域和南次大陆亲眼所见110国和耳闻28国,合计138国,均为尼夏人建立的国家。

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印顺著述的《印度之佛教》记载:自葱岭东来,沿喜马拉雅山分布之居民,如西藏、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释族非雅利安系,其为黄种无疑也。毗舍离民族为离车子,摩竭陀与之通婚嫁。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这段话就是黄种尼夏人一直生活于西域和青藏西外大陆的证明——到近代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

(四)华尼安在基因中的存在与西方主要族群的基因来源

根据一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可以看出雅利安人的基因在欧洲的分布系列:

在现代德国人中的雅利安基因占19.5%。可以说明与德国起源相同的一些西欧、北欧民族,与雅利安有基因交换,但与雅利安人的基因交换只占19.5%,德国人的基因主要还是来自北欧西欧的土著,西欧北欧土著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德国人是泛日耳曼人的代表。所以从根本上说,泛日耳曼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从基因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在俄罗斯人中的雅利安人基因占47%。在波兰雅利安基因超过50%。俄罗斯和波兰属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现在所生活的东欧,也就是古代雅利安人西支萨尔马希安人所在的活动区域。萨尔马希安人本身与塞西安人邻居在东方。他们与东边的塞西安人(中国史载的塞种)不断交战,最后被塞西安人击败西迁。有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他们被塞西安人歼灭或消灭。现在看来,萨尔马希安是构成斯拉夫民族的主要血源之一,但斯拉夫民族对于雅利安人并没有认同感。因为斯拉夫人只继承了雅利安人的基因,却没有继承雅利安人的文化。斯拉夫人的文化来自古罗马。斯拉夫人还有几乎一半的基因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是来自生活于南欧的原居民——尼夏人。

伊朗人一直以雅利安人自居,但雅利安基因却只占到了18%,还不如中国的维吾尔族的21%。这说明伊朗人的基因主要来自别的祖族。但伊朗人受雅利安人文化的影响深刻,所以骨子里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伊朗人本是西亚人,其主要基因来自西亚的原居民——尼夏人。中国的维吾尔族的主要基因也来自西域和中亚的原居民——尼夏人。

在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之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印度人的其他基因也应该来自原居民——尼夏人。

在欧洲雅利安人基因比重自东而西衰减,自北而南衰减。在挪威人中占31%。在意大利却几乎没有。苏格兰人占7%。这与雅利安进入欧洲的路线是一致的。雅利安人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进入欧洲的。

根据以上的基因材料,可以说明:

1、雅利安人基因的存在证明了雅利安人是真实存在过的。我们并不能因为希特勒曾经利用过雅利安就否认雅利安的存在。雅利安就是华尼安,末次冰期内生活于中国西部,活动于广阔的北半球北方地区。末次冰期结束后为适应温变而北迁。

2、现在的西方包括中国的维吾尔都含有雅利安的基因,但另外的基因也应该有其他来源。这个来源,就是北欧西欧的尼安德特人的后裔、环地中海到西亚、中亚、南次大陆和中国西域的原居民——尼夏人。

3、在雅利安人西进和南下的时候,西欧和北欧生活的是欧洲土著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他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经过与西进的雅利安人融合后,形成了松散型的日耳曼人,即泛日耳曼人。从雅利安人基因在德国人只占少数来看,西进的雅利安人人数很少。

雅利安人南下到欧洲南部、西亚、中亚和南次大陆,与这里的原居民尼夏人融合,形成了雅利安-尼夏混合族群,因为混血的程度不同,雅利安-尼夏混合族群分化成了诸多族群。雅利安-尼夏混合族群就是西方所谓的印欧人。

雅利安基因在意大利人种几乎没有,说明意大利人没有与雅利安人融合。意大利人是古罗马人的后裔。所以古罗马是纯正的尼夏人。古罗马人与古希腊人关系密切,可以推知古希腊人同样是纯正的尼夏人。雅利安基因在苏格兰人种只占7%,说明苏格兰人保持了西欧北欧土著的本色。

雅利安人、尼夏人是一个统称,他们内部有诸多支系,由于时代久远,我不可能一一道来,只能以族群的总概念来谈。

华夏起源史独立研究者黄饮冰20157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原稿发于大同思想网,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本文发出后进行过一次修改。2017216日星期四重新编辑。

华夏起源史独立研究者黄饮冰20157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原稿发于大同思想网,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本文发出后进行过一次修改。2017216日星期四重新编辑列入《中国中心论》系列。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