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家国情怀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其中,并以忧深思远的形象和慷慨沉厚的气韵打动着历代读者。 家国情怀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从《诗经》的时代开始流淌,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长河中渐成湍流,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也滋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至今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作为辽宁师范大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之一,“传承经典·家国情怀”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正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种精神解读出来,传诵下去,使之成为我们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精神动力。 益友 064 唐宋篇 家国情怀百篇诗词鉴赏06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是李清照最家喻户晓的一首五绝诗。诗的意旨,是说人应当追求高贵、硬朗的精神气概,无论生死都不低头,而兵败乌江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在这点上尤其让作者肃然起敬,追思不已。 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件是古代诗词中常被吟咏的历史典故,但无论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是王安石说“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都不及李清照这首诗紧切时事,感慨深沉。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瓦解,但就当时形势来说,金兵孤军深入,立足未稳;各地抗击金兵的义军蜂起,不断威胁金军后方。如果以高宗赵构为首的朝廷君臣能够蓄志抵抗,中原战事恐怕还能支撑。但赵构心无斗志,带领臣僚仓皇南逃,辗转跑到临安(在今浙江省西北部)定都。李清照在这场国难中失去了家园、丈夫以及夫妻俩精心搜藏半辈子的全部文物,从此漂泊江南,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这位熟读经史,见识超群的闺阁豪杰清楚地知道,正是宋高宗君臣的消极逃避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令无数爱国百姓和有志之士大失所望。当此之时,由她写出的这首小诗,就显得字字句句都含有无尽的悲愤和无奈的谴责。 这首诗虽短,却气势冲天,慷慨悲壮。我们应当知道,李清照在宋代众多才女中能够脱颖而出,名扬天下,绝不仅仅因为她能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薄雾浓云愁永昼”那样的闺情小词,而在于她胸中自有一股深沉劲健的大丈夫之气。 (曹丽芳) 益友 065 唐宋篇 家国情怀百篇诗词鉴赏062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爱国女词人,出身于文学世家。早年生活优越,多描写闺情闺怨,词调清丽柔婉。晚年身经靖康之难,仓皇南下,途中丈夫的离世更给她极大的打击。国破、家亡的悲剧,使其词风大变。在这一时期她将个人身世之苦与山河破碎之悲,全部融入词中,情感丰沛深沉,风格沉郁凄凉。这首《声声慢》便是其晚年的代表作。 开篇连用十四个叠词:寻觅却无事可寻,独自面对冷清孤独,心情转为悲戚。叠词不但极为细腻的传出她心情由希望到失望,再到悲切的转变过程,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一位无助、慌乱而又不知所措的妇人形象。抬眼望去,一片萧瑟的秋景,忽冷忽热的天气使得万物凋零。而凋零的又不仅仅是秋景,还有她的人生以及她生活的时代。国家破碎飘摇,生活无依无靠,这些无不成为词人心中最难以纾解的愁绪。都说酒能消愁,可是却如何去解开这国破家亡的悲苦?都说鸿雁传书,可如今鸿雁依旧,家国何在?留下的只有无限的眷恋和破碎的心。窗外残花满地,亦如逝去的青春容颜,又有谁能怜惜?守着往昔的回忆,日渐憔悴。雨由梧桐树叶上滑落,滴碎在窗前的台阶上。看着破碎的水滴,直到黄昏。阴雨连绵的日子,更易引起满怀的惆怅。可是心中的这份悲凉,又怎是一个愁字能说清的? 本词不但写出了词人孤独凄苦的愁绪,而且显示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复杂深沉的情感积压心头,使得这份“愁”显得厚重而绵长。 在古代,文学本是男人的战场,李清照却以女儿之身屹立于两宋词坛,赢得一片天地。她以女性细腻敏感的视角,不仅抒写了女子的柔婉之情,而且表达了家国破碎之悲,使这份凄婉悲凉迸发出更为动人心魄的力量。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辛昕) 益友 066 唐宋篇 家国情怀百篇诗词鉴赏063 伤 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伤春,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重要主题之一。而陈与义的这首诗,则是借“伤春”之题来表达对国事的关切以及沉郁悲慨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写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金兵大举过江,先后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者不思抵抗,一味逃跑,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闻此消息,愤然写了这首诗。诗歌前四句一气而下,借汉代匈奴南侵长安之事,指出南宋朝廷面对来犯之敌拿不出抗敌之策,致使敌军长驱直入,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南宋朝廷和皇帝。“坐使”、“初怪……岂料”等语,强烈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国事忧心如焚的悲愤之情。颈联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和杜甫《伤春》诗中的成句,紧扣伤春之题,以大自然“春光明媚”的无情,与诗人国事寥落、倍感积郁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用“霜”字替换“白”字,使一个颜色词又具有了感情色彩,逗露出“孤臣”的流落无依和因关切国事而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尾联写长沙太守向子諲率领疲弱的部队勇于对抗强金、并取得胜利的事迹,毫不掩饰诗人的赞誉之意。借助庙堂“无策可平戎”与长沙“疲兵敢犯犬羊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前者深深的失望和对后者热情的讴歌。 全诗借春景来感伤国事,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抒发了诗人沉郁悲壮的爱国之情,是南宋爱国主义诗篇中的一首杰作。 (邹志勇) 照片墙 乐融矩阵 微信公众号ID : lnnuw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