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德育行动

 七星钓客 2018-04-23

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台湾称其为课改的DNA,它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本质,与20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21世纪的立德树人同任务,不是另起炉灶;核心素养也是中间环节:它是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理念、目标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地带;核心素养还是“转化桥梁”,教育方针通过这座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

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回应中国现代化召唤、紧跟中国实际和学生需要,又从基础教育改革中吸取营养的“核心素养”,中观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引领整个课改和育人模式变革。这样的引领,首先是召唤,对课程改革的召唤,对校长和教师的召唤。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观照学校改革的视角,我们应有的态度是积极应答召唤,要学着用自己的学术逻辑去表达和转化。

要给“核心素养”的召唤一个最简洁的描述,那一定是:核心素养——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召唤教育更聚焦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且互相支撑。品格和能力要全面,品格与能力都发展。可是“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育人模式、课程模式,难道核心素养喊的还是老口号,举的还是旧旗帜?

其实不然,“核心素养”召唤我们的新行动:德育目标不再是在素质教育目标中的雾里看花,来无影去无踪,而是目标的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不是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中看似打头,却总被忽略。我们要真正追求落地的全面发展、生根的品格养成,我们要行动的是“核心素养”观照下的严格、严密、严肃、严明的目标分解、预设生成、考核评价的德育全程。

实现两个转型

第一,经验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核心素养”召唤的第一个主题词是“全面”。德育最大的问题是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前的德育要培养的各类素质都是分散的、不科学的、随意的和没有内在关联的。“核心素养”介入德育工作,要求我们从“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德育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更有目的性,更符合学生的真实需要。

第二,被动适应型德育向自主习得型德育转变。“核心素养”召唤的第二个主题词是“发展”。一切有效的德育或者说一切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受教育者在教师支持下自己主动学习、自我成长,这就是“发展”的逻辑始发地。这个必要的转型还直面当前德育的另一个大问题:学生被动适应规则。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倡导“自主,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德育更要走向“自主育德”的道路,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规律决定的,也是“核心素养”的再次紧催。

开打三场“攻坚”

为什么称攻坚呢?因为现在需要真正的行动,真正的德性素养的细化和落实,因为我们在面临操作技术难题的同时更要和顽固的落后理念作斗争,要超越功利的取向,超越狭隘的偏思,超越传统的惯性。思想上的桎梏和藩篱,甚至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第一,建成系统德育课程。“核心素养”召唤“全面”,当然就是召唤德育的系统思维。德育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完结的,多种有效的德育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目标不够准确、内容不尽合理、有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等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德育校本课程是推进真正落实“德育素养落地”的有力抓手,也是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利器。

讲求系统。校本课程系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德育途径。换句话说,所有的德育途径最终都有“课程”,由零散走向更加系统、更加统整,各方面教育均有安排,德育的所有途径联合发力,更加有效地落实德育任务,促使学生自主立德和德育升华。

强调自主。所有的校本都将强调激发学生养德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对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特别重视学生在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可见我们的行动更是在践行一条真理: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绘制学科渗透地图。中国学生发展的最大领域在科目繁多的学科教学,在占在校时间绝大多数的课堂,学科教学全程的德育元素如星罗棋布。我们必须关注“德性冶炼”无处不在的学科教学的广阔领域,如何让教者不敢忽略、不走过场,那就给他一张地图。

我们预想了比例尺无限放大的一张小学五年级数学两个知识点的德育素养渗透图,看这样的地图,学科素养紧密联系德性素养;有了这样的地图,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行动就会有的放矢,就会更理性,更自觉;绘就这张地图,老师们“寓图于脑”“按图索骥”,每个点老师都带着孩子经历过,德育风景一定会在孩子心灵中刻下美好。当然,如何使用地图的“渗透策略”研究,更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切不可“穿靴戴帽”“喧宾夺主”。

第三,改革素养评价方式。“核心素养”就是要实现品格和能力发展看得见。德育评价必须放入整体素养评价,且一定不是学科成绩评价的陪衬,这是德育真正转型,走向“有位、有为”的决定性推动。同时,我们一定要坚守,我们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孩子自主成长,而不是为了给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偏颇地说德育要为教学服务,要为成绩服务,这种理念“对得很也错得离谱”。

我们必须的行动是:综评重德性,重视学生德性成长的过程性描述,突出激励成长、德智相长;自评受重视,通过小题大做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养德;参评多主体,以拓展学生德性冶炼的空间,拓展德育的参与面;形式儿童化,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成人的眼光进行评价,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