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吕映: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理考量与实践指要

 七星钓客 2018-04-23

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理考量与实践指要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吕映

 

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与此同时,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哪些要素,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有专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由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构成;也有专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有学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学者提出,在小学阶段,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相关论断层出不穷,各执一词,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纵观各项研究成果,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者大多基于主观经验(包括语文学习经验、语文教学经验)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有些研究甚至混淆了核心素养与学科领域的概念。第二,各种观点、学说体现出典型的学科本位思想。核心素养研究旨在推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但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往往局限于狭隘的学科视阈,忽视学科之间的通融,缺乏从全人发展的角度的整体性思考,违背核心素养研究的根本初衷。第三,学科本位思想还将导致核心素养研究价值的整体流失。各学科自立门户,建构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必要的关联,忽视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观照,结果必然是架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之成为抽象的概念,而非撬动课程改革的杠杆。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为未来社会人才勾勒的形象“蓝图”,那么,各门学科就是实现这幅蓝图的具体渠道。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强调‘学科素养’是天经地义的。超越了这个底线,无异于否定了‘核心素养’本身,丧失了灵魂。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分科主义思潮泛滥。”[1]

从国际经验来看,近年来各国普遍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芬兰、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已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解到各个学科,并依据不同学科的特性,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既明确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又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重视不同学科共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厘清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要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已经构建。其中,语文学科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应承担哪些责任,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包括总目标与分阶段目标),都应深入进行研究,使之明确化。例如,语文学科发展人文底蕴素养,主要表现为: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汉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理解、尊重、借鉴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表现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美好的形象和情感。明晰学科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实现的目标,才能确保核心素养“落地”,保证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如何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这是一线教师更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核心素养研究价值的最终环节。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科素养,学科活动才是发展学科素养的基本路径。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科活动设计,是学科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科活动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真实的问题情境。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追求知识获得的快捷与高效,学习内容常常是抽象的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缺乏关联,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现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冲突,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科素养,体悟学习的意义。第二,鲜明的学科特色。问题的设计,倡导真实性、综合性、多元性;问题的解决,体现学科特有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表征方式。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综合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应成为语文学科活动的主要形态。第三,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教师要精心组织“探究”( Explore) 、“表达”( Express) 、“交流”( Exchange) 活动(“3E 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还要“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2]第四,体现学科知识、学科活动与学科精神的融合。每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该学科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只有在这门学科学习中才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学科活动不仅要实现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独特的学科之美、学科之趣、学科之韵,培植学科精神,使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内化、升华为学科素养。

例如,阅读《苏东坡传》,可以设计如下学科活动:(1)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3)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前言和对联。上述三项活动彼此关联,指向传记阅读的基本要求——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主要成就,形成对传主的客观评价。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文本,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综合运用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发他们对苏东坡所处时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可见,有意义的、综合性的学科活动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共同推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素养、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的形成都不能依赖一门单独的学科,必须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教学改革,亟需打破学科界限,关注跨学科课程开发,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8

[2]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