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里千年前的古酒究竟敢不敢喝,他尝了一口,结果

 凡夫俗子wwjm5a 2018-04-2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的发掘结果。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在一件密封较好的铜壶里,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既然说到了酒,那么今天**就来谈谈酒的故事。酒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古人喝的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壶酒现在能不能喝呢?

关于饮酒,还有这些习俗你不知道

酒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关于酒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习俗,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 养老奉宾,都是德行。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除此之外,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万万想不到,古人是用这种方法酿酒的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用蘖酿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

古墓里的千年古酒还能喝吗?真有人试了结果...

考古学家曾表示,中国的酒是从谷物自然发酵起源的,在元代以前都是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粮酒为辅,度数非常低。而且只有在10%的酒精溶液里,微生物才不能够生长繁殖,酒才不会变质,可以长久存放,而且越久越香。而古代的酒,特别是古墓内的酒,度数低,酿造方法原始,加之墓内和容器的环境,酒精的挥发,存放的液体其实早已变质,所以古墓的酒还是不喝为好。

《盗墓笔记》里曾经有这样的情节:潘子和一伙人去盗墓,被一坛酒吸引,除了潘子外其他人忍不住喝了这一坛酒,喝到最后在坛子底下发现了一具尸骸。这段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可以看出在古墓里出土的酒危险性还是很大的。几百年的时间酒在地下发生着不为人知的化学变化。就算密封良好没有泥土昆虫掉入,重金属离子也早已溶解于酒中。

不过还是有考古学家冒着喝坏肚子的风险试了一下古酒的滋味。在1974年的一次辽代墓地考察行动中,有一批陈年老酒出土,是用瓷器装的,考古学家冯永谦发现了古酒后,打开盖子闻了闻,发现酒香浓烈,于是就取了一点试试。这酒的味道如何呢?冯永谦事后和同事说,这古酒还是不喝为好,根本没什么酒味,酒精都挥发了,只剩下土腥味了。至于冯先生后来有没有拉肚子一类的就不得而知了。

月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