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亲密关系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拳击战 | 剧场

 卡夫卡的寒鸦 2018-04-24


远处站着一个拳击手,

每一个拳头都会让他倒下或者血迹斑斑,

他最终含着羞辱和愤怒发出呐喊:

“让我离开,让我离开”,

可战斗仍在继续。

……

《拳击手》


保罗·西蒙的经典歌曲《拳击手》唱出了不少普通人面临的境遇: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像一场残酷的拳击赛,人们伤痕累累,受尽羞辱,却无法退场。


在去年英国国家剧院复排的爱德华·阿尔比的话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中年夫妻乔治和玛莎也被困相似的窘境,十余年的婚姻生活让他们由爱人变为宿敌,不断地向着对方,也向着他们满目疮痍的婚姻狠狠出拳。


某位剧评家说,每隔十年就会有一个出众的版本来延续《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前有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经典电影版本(泰勒1967年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英国国家剧院的新版表现如何令人十分好奇。


2017年英国国家话剧院复排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近年来,英国国家剧院创立了“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项目,通过专业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记录剧院的优秀戏剧作品和演出现场,并以影像的形式向全球观众放映。中国的一些剧场和影院与他们建立了合作,这也让中国观众有机会观看到新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高清影像。


该剧由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于1962年,次年获得托尼奖,它是阿尔比最重要的作品。这个自称因做不了诗人和小说作者而沉沦为剧作家的男人,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一个建筑师忽然与一只山羊建立了狂热的性爱关系;一对夫妇对领养婴孩的长相不满,合力将他虐待致死;一个男人为放浪妻子的暴死开怀畅饮,自己也醉死于车轮之下……


阿尔比喜欢以外人的眼光去窥视亲密关系的罅隙,在他的剧作里,生活的假象总会被某个外来者戳破,这和他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幼年的他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养,成了他们唯一的孩子。他好像一只心事重重的猫,依赖养父母,又承受着亲密关系带来的压力,时时保持警惕。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


他戏剧里的人物继承了他的警醒敏感,他们嘴里涌出密集的话语,承载着稠密的情绪,话语本身却不可信赖。如果你妄图在话语之间探求真意,就只能让自己陷入循环往复的死局。阿尔比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戏“讲了什么”。有人问他:“what's this play about?”(这部剧讲了什么?)他回答:“It is about three hours long. ”(讲了三个小时。)


他的回答其实不算太不着调。《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发生于凌晨两点至晨光微曦(大概五点至六点间)。新版时长恰好就是三小时,刨除三幕间隙没有展示给我们的隐形情节,剧里时间流动的速度和现实的基本同步。现实中的三个小时能承载无数的事件和细节,阿尔比调度下的三小时舞台时间也有相近的承载力。要想概括实实在在地流逝了的三个小时,太难了。阿尔比的作品就是这样,无法被转述,必须去观看。


英国国家剧院2017年版本强化了阿尔比婚姻如同拳击赛的隐喻。舞台被布置为左右对称,中间铺有一张宽大的地毯,它象征着拳击台,夫妻双方踏上地毯,就意味着走上擂台开始战斗。每当他们走出地毯,前往舞台一侧的“迷你吧”或另一侧的小书房,也就意味着战斗暂停,战斗人员暂时离场。


剧照:乔治与玛莎


伴随着序幕开启,中年夫妇乔治和玛莎的生活暴露在我们面前。他们生活在新迦太基大学,乔治是历史系的副教授,玛莎则是校长的女儿。这段看似珠联璧合的婚姻从一亮相就破绽百出。扮演玛莎的女演员是中国观众看着眼熟的艾美达·斯丹顿(Imelda Staunton,曾参演“哈利·波特”系列、BBC连续剧《克兰弗德》等),她个子矮小,气场饱满,演技出神入化。她大嗓门的喋喋不休与丈夫乔治(扮演者是奥利弗奖最佳男主角得主Luke Treadaway)怀有敌意的沉默,揭示了这段婚姻的权力力学——女强男弱的背后是学院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以及漫长婚姻中男女双方相互规训达到的岌岌可危的平衡。


观众窥见的这一夜是玛莎和乔治共同生活数十年的一个小小截面。他们刚刚参加完校长父亲每个礼拜六夜里都会举行的酒会。不善应对的乔治精疲力竭、昏昏欲睡,却被玛莎告知她邀请了新入职的教师和他妻子来喝一杯。


尽管对彼此怀有怨气,二人世界里的乔治和玛莎的关系却保持着某种平衡和默契,相互怜爱又彼此嫌恶,分不开又靠不近。他们被婚姻紧紧捆绑,为了挣脱对方的束缚不停争斗,令婚姻成为一场无休无止、胜负难分的拳击激战。 玛莎热衷于邀请客人,也许是渴望外来者介入他们的关系,旁观甚至裁判他们这场没完没了的对打。潜意识中,他们希望能有某种变化来推动这场可怕斗争的进程。


剧照:客人尼克和哈妮到访


随着客人尼克和哈妮到来,乔治和玛莎的激战正式打响。玛莎给他们讲述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故事——许多年前在校长父亲的授意下,她与乔治有一场拳击比试。夫妻比武以软弱温和的乔治被胖揍一气告终,这预示了他们未来十余年婚姻生活的走向。


乔治和玛莎的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玛莎的校长父亲多年来都是暗暗存在的“第三者”,他的权威在乔治和玛莎的关系中无处不在,他曾暗示乔治可以凭借婚姻平步青云,又因为“失望”随随便便就把他变成一枚弃子,毫不顾惜累及自己唯一的女儿。


阿尔比善于在剧中展现婚姻的不平衡,玛莎的大嗓门、控制欲和乔治的怯弱、消极造就了一种性别倒错的荒诞感。他们的关系又是瞬息万变的,在一轮轮话语的缠斗里双方的权力关系不断地发生微妙转变。这带给观众幽深的想象空间,去想象过去的十余年他们是如何相互伤害、相互驯化,亲手塑造了他们糟糕的婚姻,由两个鲜活的个体变为被失败和悲伤感缠缚、无法分离的连体人。


剧照:错位的两对夫妇


剧中乔治和玛莎不断试图去扯断这种联系,伤害对方,破坏同盟。他们渴望外人的介入,又厌恶外人的介入。因此战斗不久便波及尼克和哈妮。尼克和哈妮是一对很年轻的夫妇,也像是乔治和玛莎的倒影。不同于乔治夫妇被岁月和婚姻磨砺得绝望且自暴自弃,他们轻快,浅薄,爱面子,有进取心 。最有趣的是两对夫妇的对话,看上去是对话,实为自说自话。他们各自掌握的话语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尼克和哈妮操纵的是程式化的社交辞令,乔治和玛莎则善于抛出意在言外、充满反讽和冷嘲的话语。


两套语言体系交锋,制造出了令人捧腹的戏剧效果,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尼克夫妇所信任的前程、美满婚姻、孩子在无休无止的对话交锋中,全都有变为幻象。岁月和婚姻很有可能把他们变成下一对乔治和玛莎,这两对夫妇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丈夫借力妻子的富裕家庭,妻子在婚前都有“不洁徳”的污点,生育的焦虑,夫妻话语和权力的不匹配…… 剧里有好几处暗示,尼克夫妇不是玛莎邀请到家里的第一对客人。这样会客的夜晚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夜晚都是相似的,都是这一夜的翻版。


根据《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改编的电影《灵欲春宵》(1966年)剧照:(从左)演员Elizabeth Taylor, George Segal, Richard Burton以及Sandy Dennis.


就如同尼克和玛莎会成为他俩的翻版一样……乔治和玛莎生活的新迦太基大学,得名于《圣经》中因欲望和罪恶毁灭的城市迦太基。正在老去的人和年轻人都在这座毁灭之城中醉生梦死,乔治和玛莎式的悲剧是没有终结、代代流传的。


在全剧最后,一个惊人的秘密被揭示,经历了象征性的驱魔仪式,清晨随之降临。但观众都明白漫长的永夜永远没有尽头。令人好奇的是,两对夫妇如何面对这个崭新的日子,如何面对后面接踵而来的无数日子…… 


据说当年普利策奖评委曾因为太过黑暗而拒绝了阿尔比的作品。他笔下的黑暗,确实是没有出口的黑暗。它笼罩着婚姻和家庭,也笼罩着人类的宿命。


《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一幕完全就是对于这种黑暗必将降临的预言:面对正在自己眼前搞外遇的妻子,乔治镇定地坐在扶手椅里读着《西方的衰落》,他忽然露出一个难以揣测的笑容,因为他确确实实看见了那必然的、最终的衰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