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灾事故现场,除了体现指挥层级和职能不同外,多数国家的消防员还另配有身份标牌或姓名牌。与军队的身份牌略有不同,消防员的身份牌往往自成体系,且在作战行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不容小觑。 1 起 源同很多灭火应急救援领域的创新一样,消防员的身份牌发源于美国。美国地广人稀,消防体制是名副其实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结合。各种身份的救援人员到场后,如何管、如何用,是个大问题。现场出现轰燃、回火、坍塌,或是发生救援人员遇险、失联等紧急情况时,指挥员对现场人员的底数不清,就会是个更大的问题。
2 分 类传统标签系统的低成本和易用性,使其很快在消防队之间传播并得到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标签系统发展为出多种形式的人员管控系统(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 2.1 标签系统一般为双标签系统,颜色多是一白一红或一黑一红。白色挂于消防员所跟车辆,便于车辆指挥和驾驶员掌握跟车人员。红色随身携带,需内攻或进入重危区时交于安全官(员)、战斗区段指挥,与空呼管理(Air Management)配套使用。 2.2 护照系统(Passport System) 护照系统由西雅图消防局于1990年发明,与标签系统类似,正面标注人员信息,背面有磁贴或魔术贴,可贴于记录内攻的白板上。 2.3 电子标签系统(Electronic Tag System) 电子标签系统是采用二维码(Barcode),GPS 定位,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技术手段,对消防员进行追踪定位。 二维码可以理解为传统标签系统和护照系统的变种,将其信息电子化,功能上与以上两种系统相同,需手动扫描。 GPS定位技术的引入,使救援人员在现场的位置更为清晰,局限在于一旦进入建筑内部,由于信号屏蔽等问题,需要辅助技术(如中继器)才能实现人员定位。 RFID,也就是常说的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的标志。可查询到的成功案例,是纽约消防局于2015年全面启用的电子标签人员定位系统(RFID personnel location system)。为增加标签的信号传输强度和识别半径,纽约消防局采取的是内置电池的电子标签,缝制在战斗服内,接近车辆或登车都会被车载平板识别. 3 演 化从单车出动、单消防站出动、到多站点出动,跨区域增援,人员管控的问题得以缓解,大型火灾事故现场的车辆、装备、物资的管控同样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演化出了作战单元识别系统(Unit Identification System)和现场管控(Fireground Accountability)。 3.1 作战单元识别系统作战单元识别系统是人员管控系统的升级版,以作战车辆为单位,参照军队作战单元识别,建立代码体系,标注在战斗服或空呼器上,同时以磁贴标签的形式体现于现场指挥板( Command Accountability Board)。 3.2 现场管控现场管控是指挥体系的具体体现,是对现场车辆、人员、装备和物资的统筹,是对力量部署和处置进度的把握,多采用固定格式的白板、指挥箱或电脑指挥系统等形式。 至此,形成了任务层(task level)的作战人员管控、战术层(tactical level)的战斗单元管控、策略层(strategic level)的现场资源管控,三维一体的格局,现场管控体系建立完整,且与指挥体系一一对应。 4 应 用4.1 实施依据现行美国消防协会(NFPA)标准中,涉及到管控(Accountability)和人员管控系统(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的主要是: NFPA 1500 消防部门职业安全与健康计划标准 NFPA 1561 应急部门事故管理体系和安全指挥标准 NFPA 1521 消防局安全官(员)职业资质标准 NFPA 1500(3.3.77,2018)定义了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人员管控系统):
NFPA 1651(3.3.1,2014)定义了Accountability(管控):
4.2 硬件应用上述提及的各类硬件系统,NFPA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导向。使用过程中,各类硬件的优点就不多说了,谈一谈短板。
因此,电子标签系统的效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标签仍是使用最广泛的硬件。另外,美国各州、县的情况不同(特别是经费预算),导致全国无法统一,各地不相兼容。然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各地消防部门也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现场人员管控。 4.3 制度保障NFPA标准要求,各地消防部门应建立与事故管理和指挥系统相匹配的人员管控系统。消防员应开展人员管控、紧急避险等方面的训练,并应熟悉所在单位使用的事故管理和人员管控系统。处置行动中,现场总指挥应启用人员管控清单,跟车指挥到场后应向总指挥“签到”。总指挥应根据灾害事故的类型、程度、规模,指定专人负责管控,战斗区段指挥应协助总指挥做好战术层面的人员管控。 4.4 配套措施现场人员的管理,说到底,是为了以防万一,遇险、遇难和失联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哪儿?美国消防部门通过回顾与统计以往发生的案例,发现:如果到场后20分钟仍未控制灾情发展态势,往往会出现危险情况。因此制定了20分钟人员清点制度(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Report, PAR),与人员管控系统配合实施。
5 迷 思5.1 管控系统是不是全能的?问题之初,人们就寄希望于建立一套系统,能够全面解决现场的力量部署、任务分派和定位跟踪。然而,欧美国家逾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现场人员管控不是全能的,也很难实现任务分工精确到人,物理位置精准定位。即便是纽约消防局采用的,最先进的电子标签人员定位系统,也仅能做到外场人员定位,和初始任务记录,一旦远离车辆或进入建筑物内部,就无法实现人员追踪与管理。 退回到问题的本源,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是现场有哪些人,二是哪些人内攻了多久。即便技术革新到了现在,依然是,且仅能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传统标签、电子标签或者直接清点人员就可以实现。第二个问题,负责检查空呼、登记内攻时间的安全员也可以实现。 5.2 人员定位需要多精确?回过头来看,NFPA标准确实要求人员管控系统实现人员定位(location),但是对定位精度没有要求,是症结所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刻意的含糊其辞。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技术标准的修订都存在滞后性,技术的发展很难预测,理想中的完美系统应该存在,至少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应该存在。今后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二是从现场处置的角度考虑,能掌握所有人员的位置和任务信息当然最好。但就现阶段而言,技术层面实现不了,资源层面占用太多,成本高,效果差。而危险区域(如建筑物内部,危化品处置的重危区等)内的人员才是管控的关键,所以人员管控系统才会和空呼管理放在一起使用。换言之,将危险区域定义为需要使用空呼的区域,更为直接明确。 5.3 人员管控能否避免伤亡?有人认为,人员管控可以避免伤亡。只能说,一定程度上可以。毕竟加强了人员管理,现场人员失控漏管、自由发挥(freelancing)的可能性降低了,任务分派和执行的效率提高了,确实可以提升行动安全。 6 启 示6.1 制度保障是前提如上文所述,NFPA直接涉及到现场管控和人员管控的标准就有3部,分别是职业安全健康、指挥体系和安全官(员),一个是从消防员的安全考虑、一个从作战指挥的执行层面考虑、一个从制度落实的专人专责考虑,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美国在推行人员管控系统的过程中,也遇到过阻力、波折和反复,主要集中在人员行为模式的改变、行动意识的转变和配套措施的跟进上。事实证明,这个演进过程是必然、不可避免的,急不得、也乱不得。 6.2 业务素养是关键硬件、软件的落实,归根结底是人在落实。电影《萨利机长》很好地体现了人为因素(human factor)在应急响应中权重。美国能够将人员管控和现场管控较好地执行下去,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关键要素:
6.3 适合自己就好翻看了很多美国消防员对人员管控系统的评述,大家也不觉得谁比谁高大上,各地消防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都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所以,经费问题只是一个方面,采用哪种硬件来实现管控功能,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自己就好。回头看看国内,很多东西都是似曾相识的。论指挥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国内消防的全勤指挥部、各级指挥中心,能够实现的功能,远超欧美。
大安全的框架已经搭好,体系化的趋势已成必然,从根源上梳理,从关键问题上入手,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适宜做好本土化处理,相信国内的灭火应急救援体系也会逐步完善。 核心词汇
作者:赵贺,上海市消防局培训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