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湿证论(三)

 AB向往神鹰 2018-04-24



我认为《温病学》中最大的成就,在于它的“湿温学说”,湿温最杂,而治法最难。在辨证论治中写的精义横生,极见功夫。为了由博返约,举一反三,应首先揭其湿温为病之特点,计有四项而与众不同:1.湿为粘腻之邪,而能使气机不利;2.湿邪发热,身热不扬,日晡则甚;3.湿热伤人,身重酸楚,懒于活动;4.脉来浮濡,舌苔白腻。

歌曰:

湿温苔白脉来濡,胸满脘胀不欲食;

发热不扬身酸楚,四大特点辨证时。

治疗湿温虽有上、中、下三焦之不同。其中代表方剂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为治疗湿温的名方代表。抓住这一核心,便能冲锋陷阵而建奇功。

湿温病浓缩到以上的程度,还不能说一了百了。还有一张名方叫做“加减木防己汤”能治疗“湿热痹”百发百中,必须一提。加减木防己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他说:“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暑”为热邪,“暑湿痹”即是“湿热痹”的代称。加减木防己汤是治疗湿热痹的一张名方。

自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世医家,遵经重道,咸宗其论,论治痹证,莫不以风寒湿三气为先。

湿热痹”兴起于后世,乃是近代医家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本证由于外感热邪,与湿相并;或素体阳盛有余,感受外邪,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积久不解,郁遏阳气,化而为热;或在治疗之中,过服温热药品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湿热痹”的发生。

《金匮翼·热痹》云:“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作痹然而闷也。”由此看来,湿热痹证,客于经络关节之间,湿滞热蒸,蕴结不开,荣卫气血经脉受阻,运行不通,不通则痛,因而成为热痹。辨“湿热痹证”,首先要辨出一个热字,切不要一见身痛,便当寒邪断也。此证为热邪肆虐,多伴见口干而渴,小便黄赤而短,大便或见干燥,肢节烦痛为剧,有的病人可出现对称性结节红斑。湿热痹的脉象,多见滑数,或滑大有力;舌质红绛,舌苔则黄白厚腻。

治疗湿热痹,禁用羌活、独活、防风等风燥药。必须清热利湿,疏通经络,少佐通卫理气之品。药用加减木防己汤:防己、生石膏、桂枝、海桐皮、薏苡仁、通草、滑石、杏仁、片姜黄。使用本方,要重用生石膏,以清热邪为主;配以滑石,杏仁、通草、防己、薏苡仁清利三焦之湿热,导湿利肺而为佐;桂枝温通卫气外散风邪;片姜黄活血通络而止疼痛。全方之药,配伍相合,共奏清热利湿,通气活络,开痹止痛的作用。因其效果非凡,吴鞠通称之为“治痹之祖方”。

吴鞠通治疗“湿热痹”的贡献,非常之大,实际上对旧说的“三气”为痹,从辛温治疗一跃成为辛凉止疼,乃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的生命力至今未衰,读者幸勿忽视。


附病例一:王某,男,15岁。患右膝与踝关节红肿疼痛,达半年之久。并伴有脚板抽掣,右肩关节疼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口干喜饮。血沉测定:50mm/h,脉来滑数,舌苔黄腻。余凭脉辨证为湿热痹证。

方用:木防己15g,桂枝10g,杏仁10g,滑石15g,通草10g,生石膏30g,苍术10g,蚕砂10g,薏苡仁30g,海桐皮12g,片姜黄10g。

上方加减,服至三十余剂,关节之疼痛明显减轻。血沉测定:25 mm/h。原方又加赤小豆、金银花各12g,右侧关节之红斑逐渐消褪。血沉测定:3 mm/h。共服六十余剂而痊愈。

附病例二:索某,男,50岁。患两膝关节红肿热痛,屡服驱寒散风之药而无效可言。其人小便黄短,大便不爽。脉来滑数,舌红而苔腻。余辨为“湿热痹”,乃用“木防己汤”进行治疗。服约六十余剂而病愈。

治疗“湿热痹”,还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湿热相因为邪,纠缠不清,难以速除,应守法守方,不能操之过急。

2、湿热内蕴,相蒸则黄,其人巩膜、舌苔、小便色黄的,叫做“三黄反映”,以测“湿热痹”与黄疸初萌非常准确。

3、本方之生石膏必须重用,热甚者可加知母;痛甚者,可加大片姜黄、海桐皮的剂量。

4、在治疗过程中,常可根据其兼证进行加减,例如:热伤营血,出现皮下红斑者,可加紫草、茜草、丹皮、紫花地丁、生地清热凉血解毒之品;湿邪盛而小便不利者,可加龙胆草、车前子、苍术、黄柏清热利湿之品;如果气血瘀滞,疼痛突出的则加乳香、没药、炮山甲活血止痛之品。

5、治疗湿热痹必须忌口,不得食肥甘酒肉,包括高脂肪、高蛋白等食品,以及各种补药在内。

湿热为病,除痹证以外,对湿热下注,而病腰腿疼痛的也大有人在。当然湿热病的腰腿疼痛也属于痹证之例。为了分析清晰起见,而另立一格,以利读者。湿为土之气而亲于下,无论外湿与内湿,则其发病的规律中,都有“湿热下注”而发生腰腿疼痛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才有“上病多风,下病多湿”的一句格言。治疗湿热性的腰腿疼痛也非易事,关键在于辨证之准确,论治之效应,没有一定的经验则是难以达到的,下面我举出一例医案以资说明:

闻某,女,45岁,1993年10月5日就诊。患者从臀至腿,肥胖粗大,其肿如象,非常沉重,行步维艰。余按其腿,肌肉只胀而不见凹陷。问其小便色黄而味臭秽,兼有带下淋漓。切其脉沉缓,视其舌苔黄而腻也。余辨此证为湿热下注,似肿非肿,湿凝气阻,气血不利之所致。治疗:清下焦之湿热,利气脉之瘀滞。选用《医宗金鉴》之“加味苍柏散”。

方剂:知母、黄柏各10g,防己12g,木通10g,当归10g,白芍 10g,独活6g,羌活6g,苍术10g,白术20g,木瓜10g,槟榔10g,牛膝10g,生地10g。

上方服完五剂,腿胖肿变成松软,带下大减。效不更方,又服五剂,则腿之肿胀明显消退。此时患者感觉周身无力,此乃湿邪去而显露正气不足之象。于法当用扶正之药,而又恐恋邪为患。转方乃用治疗气血两虚,而又有湿邪存留的“当归拈痛汤”:

当归15g,党参12g,茵陈12g,白术12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 15g,防己12g,苦参10g,升麻3g,黄芩6g,羌活6g,独活6g,防风6g,葛根10g,苍术10g。

此方连服五剂,两腿肿胀大减。切脉为软、舌色淡嫩,自称疲倦少力。辨为湿邪虽解,脾气之虚象已露,乃改用补中益气汤加二妙汤,连服五剂,体力大增。

本案之腿胀酸楚,非为水气,乃是湿邪下注,而与脾不化湿有关。所见尿黄、味秽、带下、舌苔黄腻、脉来沉缓,无不与湿热邪气反映有关;如从脉缓分析,则太阴脾虚亦不例外。治疗本证,总以清热、利湿、健脾导滞为法。

加味苍柏散”、“当归拈痛汤”均为治疗湿热下注,腰腿两足疼痛的名方。根据《医宗金鉴》所载:如果其人形气实而湿热盛的则用“加味苍柏散”;如果其人形气虚,或者下肢发麻为甚的,则用“当归拈痛汤”。为了使读者记住不忘,兹将其歌括附录如下:

加味苍柏散:加味苍柏实湿热,

                           二活二术生地黄;

                           知柏芍归牛膝草,

                           木通防己木瓜榔。

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虚湿热,

                           茵陈四苓与羌防,

                          人参当归升芩草,

                          苦参知母葛根苍。

总之,“湿证论”从自己的认识、治疗经验出发,讲的都是老实话。所以,缺少叶天士、薛一瓢诸名师的医文隽永。粗犷不精,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指教为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