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包括消融性治疗和切除性治疗。但是随之而来的有疼痛、出血、感染、宫颈狭窄和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没有什么药物能够治疗CIN呢? 有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预防大肠癌以及其它一些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的作用。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COX),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COX存在两种同功酶,即COX-1和COX-2。一般认为COX-1是生理性酶,维持人体生理平衡。而COX-2是病理性酶,参与炎症性前列腺素的合成。 目前认为COX-2的过度表达是发生恶性病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高级别CIN中也发现了COX-2表达增加。在CIN切除标本的切缘上如果COX-2阳性,病变持续或复发的风险增加。其在肿瘤发生中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 那么,环氧化酶抑制剂是否也能阻止CIN进展为宫颈癌呢?或者说它能否逆转CIN呢?以下是今年刚刚在Cochrane数据库上发表的一篇荟萃分析,评价了包括环氧化酶-2抑制剂(COX-2)在内的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在诱导逆转和抑制CIN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之前曾经搜索过Cochrane妇科肿瘤组临床试验登记网、Cochrane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2013年)。2017年8月再次对Cochrane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进行了新的搜索。实验登记系统和期刊作为更新的一部分也同样进行了搜索。 入选标准 NSAIDs治疗CIN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对照研究。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三位评审作者独立地提取了数据,并根据Cochrane方法学评估偏倚的风险。最终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荟萃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 在三个随机对照研究中,171名年龄大于18岁的女性被随机分为口服塞来昔布400mg qd共14~18周,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一项研究,入组130例);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bid共6个月,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一项研究,入组25例);口服罗非昔布25mg qd 3月和对照组(一项研究,入组16例)。使用罗非昔布的研究因2004年药物退出市场而终止。这三项研究的持续时间分别是2005年7月~2012年4月,2002年7月~2003年10月,2004年5月~2004年10月。我们选择包含罗非昔布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他类型NSAIDs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结果。 关于CIN逆转的研究。有三个研究,入组132例,治疗组中44%(31/70)CIN2~3出现部分/完全逆转,对照组31%(19/62)逆转(RR:1.45,95%CI: 0.93~2.27,P:0.10),中等可信证据。有两个研究,入组116例,服用塞来昔布治疗组中24%(15/62)CIN2~3完全逆转,对照组19%(10/54)逆转(RR:1.31,95%CI :0.65~2.65,P:0.45),中等可信证据。有两个研究,入组116例,服用塞来昔布治疗组中23%(14/62)CIN2~3患者部分逆转,对照组15%(8/54)逆转,(RR: 1.31, 95%CI:0.70-3.4,P 0.26),中等可信证据。 关于CIN进展的研究。一项研究,入组25例,进展为更高级别CIN(但不是浸润癌)的比例分别是:塞来昔布组8%(1/12),对照组15%(2/13)(RR:0.54,95%CI:0.05~5.24,P:0.6),低度可信证据。有两项研究均未报道在研究期间内进展为浸润癌,也没有报道有关的毒性。 在研究中,治疗组新发现了一例3级胃肠道反应,但是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发现类似的1~2级副反应。 尽管这些研究都设计良好并进行了随机化,但在所有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倚风险。此外,研究持续时间较短,也可能掩盖对于一些可能进展成癌的病例的识别。 与早前的综述比较,此次研究,纳入的病人数量增加了4倍,并且是一个设计良好的多中心研究,将证据的总体确信度从非常低的程度提高到了中等程度。 结 论 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NSAIDs在治疗CIN的有效性。由于增加了本项新的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根据GRADE证据等级的标准,我们将这次研究数据列为中等可信证据。
(李琳翻译,邓敏端审校) 译后记 1998年和1999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第一个是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另一个就是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不过,2004年,一项为期3年的名为“万络(罗非昔布)预防腺瘤性息肉”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提前结束。该项研究提示,在服用万络(罗非昔布)18个月以后的病人中,发生确定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增加了,这个结果迫使默沙东公司在全球召回万络(罗非昔布)。而西乐葆则一直使用至今。 直到今天,心血管事件依然是COX-2抑制剂的一个主要的副作用。 文献引自: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to induce regression and prevent the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bosch, SM;Shariff, OM;Helm, CW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8V2N:CD004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