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框架“百宝格投豆子”法

 adai0755 2018-04-24

发帖一周,收到很多朋友的热情反馈和建议。

一个自称“认真的读者”朋友的建议最有代表性:

1)  这两个帖子,读起来的快感在于,如此小篇幅的《诫子书》,黄博的眼与心可以认真到这么多。包括神来之笔的隔空对话,感觉如果六祖对着你一个眼神,你就能开悟一个世界。但另一方面,有太多科学精神与逻辑,会像一个井然有序的流水线,而不够有仙气和玄妙。(答:谢懂!风格不必单一,有趣有料才好,赞同!)

2)  关于方法:读书、解构、解字、考问的方法,是个别开生面的好方法,尤其对古典。那么在对待大量的信息、新鲜事物时,又是如何化繁为简的呢?(答:今天分享。)

3)  对于话语体系:更像是一个人站在更高的维度的自省,左右手互搏。这样的方式,对初学者很难(答:不全赞同,互博只是方式一,建立话语体系还有其他法。

4)  对于认知框架,黄博还未提及(答:有不少朋友都反馈,更期待这个题目的展开,“小”太多,“大”就少了。今天亮相。)

 ----------------------------------------------------------------------------------------

如此看来,发帖,就如品茗聊天,未必要一事一次聊透,太过追求讲述者自己的痛快,而少了点畅谈的清新活泼;又似手谈围棋,妙趣在于先落的那几枚闲子,从而展开的生动盘面。因此,今天做些改变,将大家最感兴趣、最重要的认知框架补齐,立书话自身的框框,“花猫撩门帘,先露一小爪”。

然而这个题目难在,凡事各有框架,人有局限。一旦这个“筐”装得越多,也越抽象,越不知所云,反而违背“去神秘化,为大家所用”的初衷了。

巧的是,前几天微信圈里刚好有一个帖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很是切题而且精彩!文中回答了“如何面对知识的问题(分门别类)”,而我今天将接续分享的“百宝格投豆子法(源于女儿的名字)”,则是针对“碎片信息时代,如何内化心生(先搭框架,再投豆子)”的问题。


1、如何面对繁杂的知识进行学习:九宫格法

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文中,关于知识学习最有益之处的是分类分层架构: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以什么心态或关键去学(Key)?精华在这个表(冒昧代原作者命名为“九宫格”法吧,方便后续引用。):

 

解读起来,四句话(记住了,就可放下剑谱了):

  • 知识分三类(从效用由长至短):通识,应用知识,资讯

  1. 通识,学习的关键是建立联系(举一反三),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好的“导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 应用知识,学习的关键是建立系统(胸有全牛),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输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 资讯,学习的关键是保持开放(兼听则明),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渠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碎片信息时代信息过剩,大家都有无所适从的困惑。即包括如何帮助白纸待画的孩子们面对海量知识,也包括我们自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5G、区块链等),如何清晰有效地学习?

文中给出了降龙第一掌,即:当听到(交谈)、见到(经历)、读到(阅读)新信息时,先做个识别,分个类 -- 到底是通识、应用知识、还是实时性强的资讯?然后,再按图索骥,或求学、或动手、或求证。就能心如明镜而不乱,恰当应对。

 

 2、进一步,如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百宝格,投豆子》法

新信息识别应对之后,可以说有认识了,甚至明白了。总之,已能说出一二了(和很多我们日常聊天八卦的场景是否很像?)

问题是,认识并不等于内化,如何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呢? 想分享的降龙第二掌,就是《百宝格投豆子》法  --- 一句话,就是将遇到的碎知识,及时地投入自己脑海中的认知框架里(百宝格=认知框架,投豆子=吸纳新知识)。

 


先解释模型图,再举几个例子,相信大家会发现这个方法很简单。

百宝格是怎么构成?新知识又是怎么投入百宝格的?投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1)             百宝格分4层,从下到上(第一层到第四层)分别对应“一件事,一类事,相关事,大格局”。每一层又分为4格,从左到右(甲乙丙丁)分别对应“有意愿,有意识,有知识,有系统(融汇贯通)”

2)             新的知识,或聊/或看/或经历/或上课,一旦遇到,进入大脑的第一个思考就应该是“这个知识是属于百宝格的那个格子的?”

3)             找到位置,则边听/边读/边做/边输入的同时,迅速地思考,让新知识与这格位置里原有的知识进行关联、碰撞,进行化学反应。

4)             同时将这个知识按自己的现有认知进行对比、解构、重构、融合,从而作为新鲜的补充成为自己有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全新的填鸭异物。

即:判断、投入、内化。如此日积月累,从外在看来,所谓快速理解、清晰表达、系统性思维、周密严谨、博闻强志,莫不是如此思考训练、内化心生的结果而已。

 

举个栗子: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里的一个好文,很鸡汤,会心动:

(原文)勤于学习他人之长的人,是谦逊的人;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是明智的人;肯于接受批评的人,是自省的人;善于分析得失的人,是聪明的人;四种品质兼备便成就了包容,有了包容之心,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怀一颗至真、至美、至善的心,走向最美境界。

觉得挺好,但是感觉“抓不住”,有没有?(当然也就记不住、说不出、做不到了。就不是“自己的”知识!)

用《百宝格投豆子》法,有如下的内化过程:

1)    这段文字,对我意味是什么(判断)?

觉得好。不仅因为文字的对仗美,更因为见贤思齐,符合我的“意愿”

文中最好的是,描述了行为和品质的关联,正是要学习的修身的“意识”问题

2)   这个关联是什么(解读)?是

谦逊者学习

明智者倾听

自省者接受

聪明者分析

3)  这几点的含义是(重构)?是

谦逊者学习(向外升级),无限制

聪明者分析(驾驭问题),无畏惧

明智者倾听(平视问题),不抗拒

自省者接受(内化提升),无小我

注意:我在这里调整了4条之间的顺序

4)  这4点的关联是什么(领悟)?是(从下向上看)

修身:

第一要放下自己看自己,改善自己。方法是无小我,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二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平视问题。方法是不抗拒,良药苦口、良言逆耳。

第三要超越问题看问题,驾驭问题。方法是无畏惧,面对问题强其心,睿其识。

第四要超越时空学智慧,思维升级。方法是无限制,天下宇宙历史往来,智者何如?

5)  这段话的精华是什么,忘掉前我应该记住什么(内化)?

事事修行,从内心开始而逐步向外求智慧

自我反省-》明智倾听-》聪明分析-》谦逊学习。即:心-》耳-》脑-》慧。

默记,吸纳。关闭这个题目(忘掉原文,内化心生)。


3、框架在胸,如何昂昂然践行之:

有了怎么学习,有了怎么内化的两个方法的介绍,大家会关注的是如何去做?因为这并不容易,需要更多例子思考练习,也需要培养系统化思维习惯(解构、重构、关联、内化);同时,也并不复杂,因为平时生活中,已有很多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教诲(原有的知识),可以供我们比拟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