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 | 诗经与楚辞复习与鉴赏

 老刘tdrhg 2018-04-24

一、回顾教材中的诗经与楚辞

1、《魏风·伐檀》

2、《卫风·氓》

3、《国殇》

①《魏风·伐檀》是怨民之歌。古往今来的人民对于奢侈、腐败的愤恨也是一样的!诗歌的警示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依然是很好的警策!

我们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体察民意,体恤民情,详细了解和掌握人民的现实需要,为人民服务。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怎么得到?又怎么失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体察民意、体恤民情。

②《卫风·氓》是弃妇之歌。是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男人负心多妻,女子被弃回家是司空见惯的事,女子无权做主自己的婚姻,嫁人是听天由命的事。大多数女子会因被弃而饱受痛苦、羞耻的折磨。《卫风·氓》中的弃妇却与众不同,她在饱尝了婚姻变故的痛苦折磨之后,她没有自卑自弃,在她如泣如诉的心理独白中,表现出了对男子变心的不满与控诉,以及她对自己不幸的婚姻遭遇的不屈和反抗。她理智果断地终止这不公平的婚姻:“亦已焉哉!”

③《国殇》是烈士之祭歌。《九歌》本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而这一首的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的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二、《诗经》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①从实际出发,纠正一些传统不科学的解释,是这部书的另一特色。《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成为新婚燕尔的一种象征。诗中的人物由相遇相爱到终成眷属,描写得缠绵悱恻。既然由“关关雎鸠”将读者引入诗境,那么关雎的叫声自然应当与诗的内容相适应,靠它来烘托环境氛围。那么雎鸠是什么鸟呢?古代注家有的说是一种俗称鱼鹰的鸬鹚。不过鸬鹚并不生活在周南地区,而且它的叫声粗暴厌人,与男女的情爱搭不上边;也有人说是斑鸠,那同样也搭不上边,斑鸠既不生活在河洲间,叫起来“咕咕——苦苦”的声音更没有美感。要说真正“在河之洲”繁衍生息而又符合诗意的,作者认为只有东方大苇莺才比较妥帖。这种鸟从我国西部的宁夏到东部的连云港处处有之,民众称它“呱呱唧”,是以叫声而得名的候鸟。每年5月到8月期间,这种鸟忙于择偶、交配、孵卵、育雏,不停地穿梭于苇丛之间,“呱呱唧唧”喧声四起,一派欢乐喜庆生机蓬勃的景象,作者认为“关关雎鸠”就是“呱呱唧唧”的谐音。古人的这个设想很有说服力,也许当年民间歌谣的原句便是:“呱呱唧唧,在那河洲里”,这才能与青年男女的爱恋和婚配相映成趣。

②《小雅》中的《菀柳》说:“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过去多解释为:“有一棵枯萎的柳树,不宜在下面休息,它会带来祸灾,也带来惆怅。”菀,原为茂盛状。古代注家为了渲染在树下休息的害处,竟附会说那柳树是枯萎的。胡淼先生对此不以为然,根据他的观察,人在树下受到侵犯与柳树的荣枯没有必然联系。在干旱晴热的季节里,柳树上往往会大量发生刺蛾、毒蛾等毛虫,毛刺里充满毒液,随风飘散。人在树下休息,裸露的皮肤如果沾上了毛刺,便会疼痛难忍。他认为诗中的柳树没有解释为枯萎的必要,青枝绿叶照样也能反映出百姓对统治者的畏惧和怨恨。类似上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见解独到,每每令人耳目一新。

③例如,山野间遍地生长的艾蒿。《诗经·小明》篇里说:“岁聿云莫,采萧荻菽。”萧就是艾蒿,意思是:“一年快要结束了,采集艾蒿和大豆。”先民们为什么要把艾蒿和粮食相提并论呢?本书告诉读者,那是因为艾蒿晒干铺在地下,就是家家户户睡觉的床。艾蒿散发着强烈的气味,能令蛇蝎和各种小虫不敢靠近,人们才得以安稳休息。艾蒿搓成绳子缓慢燃烧,又起到驱虫和保留火种的双重功效。住和吃是当时人类最紧要的生存保证,所以人们才像重视粮食一样的重视艾蒿。先民们还将艾蒿拌了牛羊肠子上的肥油,点燃起来祭祀上天和祖宗,让他们享受香火。此外,在《诗经·王风·采葛》篇里,还记录了先民采集艾蒿的具体情形,他们边干边唱:“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语的来源。

④常用的“互相切磋”和“琢磨”两个词,都源自于《卫风·淇奥》,原文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首诗反复吟诵着竹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从《诗经的科学解读》中看,当年那里的竹子生长得相当繁茂,被誉为“淇园竹”,汉武帝用它堵塞黄河的缺口,将领们用它制造百万狼牙箭。卫国在今河南省的北部,今天其大地上早已不见了竹子的踪影,看似人祸,实际却与气温比两千年前低了两度有关,竹子被较冷的气温赶往南方去了。云台山由于特殊地形地貌造成的小气候,现在依然绿竹猗猗,从低矮的箭竹到高大的毛竹品种多样,连名贵的金镶玉竹也都能像平常的竹子一样遍山生长。导游员如果向游客介绍这里是保留《诗经》年代植被状态的地方,景区的文化品位自然也就随之提升了。

三、《诗经》让我们怀念人间纯朴的爱情

《诗经》中侧重于描述爱情生活的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有四十五首,大约占《国风》总篇目的四分之一之多。

把这些诗分为五个类型,即:①相知相识类;②追求真爱类;③两情相悦类;④别后相思类;⑤控诉斗争类。

①相知相识类

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亦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寻觅爱人。《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又如《七月》所写,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在此期间男女便进行恋爱活动。

②追求真爱类

男女在游乐中相识后,妙龄少女个个怀春,青春男子何不多情。他们有了爱情的萌芽后,便为了真爱而努力,极力争取所恋的人以博得芳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荻青青/深秋的白露结成冰霜/有一个女孩/在岸边轻声歌唱/我愿逆水追寻 /哪怕道路坎坷漫长/我愿顺流而下/她仿佛在一片水的中央

③两情相悦类

经过艰苦努力的追求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恋人,他们的恋情开始了,在不断的约会中,他们的感情不断的升温,越酿越浓,越浓越甜,达到高潮。这些反映两情相悦的诗,体现了当时男女那种真挚、质朴、健康、自然的感情。《国风》中有关两情相悦的诗有十五首之多,如《邶风·静女》

④别后相思类

长相聚终归一别,相见时卿卿我我,情深意切,相别后,对情人的思恋是越来越深,真是挥也挥不去。《国风》中这类相思诗有十二首。

⑤控诉斗争类

如《卫风·氓》,女子婚后认真持家,而男子却怀有二心,最后女子的命运虽惨却没有自暴自弃。


四、《楚辞》奏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主旋律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从太史公对屈子的这一中肯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之深远和广博,可以说其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孵育于《楚辞》。

屈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体现于他对光明和正义的不懈追求,更体现于他的“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政”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屈子不可能产生出同我们今天一样的“自由民主”理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其“美政”思想的启发鼓舞下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民主之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疑是由“屈子精神”所衍生的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主斗士。屈子“国富民强”的“美政”思想的内涵用今日之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曰博爱、一曰平等、一曰自由。

一曰博爱:即今日语之爱祖国、爱人民。“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屈子曾多次地哀愤世道的混浊和自己的不被理解,但此处的“世道”和“众人”所指并非楚国的人民,而完全是鞭笞谄谀奸佞的误国之弄臣,“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亦即他所说的“党人”。楚国的人民自然是理解他们的“三闾大夫”,更是爱他们的“三闾大夫”的,若不理解他就不可能在他投身汩罗江之后没日没夜的打捞他,更不可能害怕他葬身鱼腹而把白花花的大米投向汩罗江。屈子在他多年的流亡生涯中对祖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也自然看得一清二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些无不反映了屈子对祖国和人民所怀的那颗赤子之心。屈子在他自己遭受放逐和陷害的悲惨境地中,心中始终挂怀的还是他的祖国和人民,试问天地之间还有什么比这赤子之情更加伟大?还有什么比这爱民之德更加崇高?屈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博爱可以耀之于日月、重之于河山!

一曰平等:即今日语之人人平等。《九歌》是《楚辞》中用来祭祀天帝及众神的一组乐歌,但此处的屈子完全是站在与众神平等的地位来祭祀他们,体现不出丝毫的儒家的“尊卑贵贱”思想。其中的《国殇》是唯一一篇用来奠祭人的,即为国牺牲的人民。国殇者乃国家之灾难和不幸,单从这一标题就可以看出屈子的伟大。在屈子的眼里为了国家而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民才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灾难,这里把屈子的“人本”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没有将军、没有兵卒、没有王侯、没有草民,只要是为国家而夭折的人民都是伟大的,他们的灵魂都一样的不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引用这一句来讽刺当时的南宋统治阶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是此二者从字面意思上所折射出的思想却天差地别,前者灌输给我们的是“人民崇拜”,而后者灌输给我们的却是“个人崇拜”。“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羲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太阳神,相当于希腊人的“阿波罗”,此处虽是屈子在遭逐之后一种悲苦绝望的最无奈的泣诉,但是它所体现的“平等”思想却可以超越于万古:羲和,我作为你的子民,我有权力要求你让我坐上你的战车畅游四海,因为你受着我的祭祀和供养。

一曰自由:即今日语之信仰自由、爱好自由、思想自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屈子在此处用象征性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对其“美政”理想的坚韧追求,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其思想意识的超前,比受“孔孟之道”教化之下的一千年之后的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超前二千年都不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民生各有所乐”;什么是“人欲”?“人欲”就是一个人(社会、团体)把他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个人(社会、团体)而“只准许民生一乐”。中国人民在这种奴隶思想的钳制之下被束缚了一千年,可是我们的人民却从来不曾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因为我们的精神之父告诉我们:为了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我们应该同他一样“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