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北京施坦威中心参加了由乐趣钢琴101主办的,郭红霞老师主讲的一个讲座,主题是“孩子为什么要学音乐,怎样把音乐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家庭中的音乐教育”。 先说说活动的场地,施坦威之家北京。施坦威(Steinway & Sons),创立于1853年,几乎是世界顶级钢琴的代名词。施坦威之家北京位于金宝街,是2017年6月才启幕的施坦威亚太首家旗舰店。置身其中,就会感受到艺术之美。

今天的主讲老师郭红霞老师,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自2002年起开始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与研究。在今天的讲座现场,无论是给父母的讲座还是带着孩子们玩音乐,都能感受到郭老师身上的童趣和灵气。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
整场讲座先介绍了奥尔夫音乐。奥尔夫先生是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戏剧家。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被称为现代音乐教育三大支柱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的特点包括,它是合适开端的,先于智力的,动作、舞蹈、语言(调动所有感官)紧密结合,孩子要参与其中,始于小型序列形式,适合儿童几个关键要素。奥尔夫先生自己的音乐启蒙就是母亲在他的童年时期通过大量音乐游戏进行的,所以他认为,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一定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
与奥尔夫倡导游戏式的音乐启蒙相比,郭老师特别指出了现在很多孩子学琴的痛苦,父母不打不骂,琴就练不了。最终出现的是“让孩子会了一门技术,而憎恨了一门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老师),非常地可惜。儿童时期学习奥尔夫音乐的目的就是增强孩子的感受力,训练孩子的表现力。

(奥尔夫先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奥尔夫先生的2句话:
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 心中的喜悦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
晓菲感受: 郭老师对奥尔夫第一句话的解读,就是,音乐给了孩子一个情感宣泄的通道。对于这一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我在研究生毕业后只身一人去到香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个孤独的夜晚,就是靠着我的小提琴度过的。那种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内心感受,就随着音乐在指尖流淌宣泄。虽然,年少学琴时也曾被父母“逼迫”,但是长大后却非常感谢他们的坚持,让我有一个能够随时宣泄情感的通道,也让我爱上了音乐这门美妙的艺术。
孩子为什么要学音乐,为什么越早越好?
郭老师在讲座中,一直强调,孩子的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其实,孩子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家”,特别是在节奏感方面。他们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的心跳,脉搏,妈妈说话的声音,这些就是孩子最初接触到来自母体的“节奏”。18个月以前是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那时候,孩子的行动能力刚刚建立,还不怎么会说话,视觉能力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会更依赖于听觉。但是18个月之后,孩子就不再那么依赖耳朵和世界建立联系了。如果在早期能进行启蒙,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实际上是保留了孩子天生的那种节奏感。2岁后,孩子的节奏感基本就消失了。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刺激,再大一些,我们只能是重新唤起他们的节奏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婴幼儿是怎么学音乐的
观察、聆听、探索 游戏、重复、模仿(融入音乐元素的游戏) 挑战极限(在家里创设游戏环境) 想象、创造 思考、提出问题(大概6岁左右)
没反应——随意反应——有意反应——模仿(但不准确)——准确模仿(解码)
以上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生理年龄,音乐年龄和个体差异有关系。
郭老师推荐了一一本书,《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 。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看导论、第一章、第二章。  家庭中的音乐启蒙
家庭中的音乐启蒙,最需要的是把无意识、无建构的引导融入到家庭细节中。你和孩子的沟通,有节奏(快和慢),有旋律(强和弱,上行还是下行的),孩子会非常喜欢。在孩子早期,更需要的其实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去机构每周上一次课程。当孩子熟悉一个旋律,记住一个旋律,在早期把对音乐的感觉放在孩子心里,以后孩子再学音乐的时候就会更快更容易进入。
郭老师反复强调,启蒙阶段,家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机构其实并不重要。一个星期去一次机构,对孩子音乐天赋的培养,潜力的开发是杯水车薪的。真正的启蒙只有依靠父母和家庭氛围才能实现。最终要依靠父母,依靠家庭制造的氛围。
几个游戏式音乐启蒙的实例:
1. 6个月的孩子,坐在那儿,孩子“呀呀呀”的喊,要一个离他几米远的球。趁着孩子专注地想要一个球的时间,就可以说出一段节奏,然后再扔给孩子,孩子会特别开心,孩子会再扔回去,意思是“再来再来”。如果从小引导地好,就不用唤起了。
2. 任何的节奏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是大家都很熟的一个儿歌。Ti Ti Da,Ti Ti Da。边说边拍手,就是一种节奏的练习。第一遍,嘴和手是一致的,第二遍,手可以给嘴巴伴奏么?手上是节拍,嘴上是节奏。第三遍,嘴巴不唱了,只是小手拍拍出节奏,就是纯节奏。孩子就完成了从语言到节奏的替换。
3. 学习维瓦尔第的《春》,随着旋律,一起做动作。大太阳,小鸟,喝点水,大太阳,下雨;大太阳,打雷;大太阳,大鸟受伤了。哪个动作做得最多呢?通过动作,孩子们就理解了回旋曲。4-5岁之前,不会和孩子说维瓦尔第,巴洛克,回旋曲这些词汇,而是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旋律。当孩子长大后,听到这个旋律,就会很熟悉,这是很重要的。
4. 用纱巾去让孩子感受旋律,最好是纯色的正色的纱巾。只要是流动的、流畅的旋律,就可以随着旋律舞动纱巾。
澄清两个误区 不要给孩子灌输你对音乐的解读。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解读。 不要拿着孩子的手做,如果这样孩子就是失去了自己探索的欲望。
晓菲感受: 最近身边很多父母都在关注各种兴趣班,关注艺术的启蒙,语言的启蒙等等。大家普遍的方式是找到一个机构,把孩子送去。然后就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给孩子做了某个方面的“启蒙”。以前看过几篇文章,大意都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机构学英语,但是回家后并没有和孩子再进行练习和巩固,结果,学下来的效果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其实,所有的启蒙,都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机构能够给到的只是一个引领,而家庭才是能够给到孩子长期的滋养。 (以上内容根据郭红霞老师讲座内容整理,未经老师本人校对。仅供大家学习交流,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