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

 昵称42715024 2018-04-25

支气管源性囊肿

( bronchogenic cyst, BC) 


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病灶压迫周围组织或伴感染、出血而导致相关症状。由于其病变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CT上易误诊。


临床特点:

是一种由于胚胎发育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发育障碍导致的疾病,因发育阶段不同,病变可发生在不同部位,根据病灶的部位可以分为纵隔型、肺内型和异位型,纵隔型占多数。

绝大多数患者自幼年起病,病灶小时常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病灶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并发感染时可导致相应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少见症状如咳血、吞咽不适,位于腹部者可导致腹痛等。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

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也有报道可以恶变形成支气管腺癌,肺内型易伴感染,对于伴有反复感染或病灶较大压迫周围组织者,建议手术切除为宜。


CT表现:


纵隔型:

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位置,以中纵隔为主,多位于气管旁及隆突下

囊肿多紧贴着气管或支气管生长,但极少与支气管相通,在二者交界面囊肿边缘呈扁平状或“D”字形,此为BC较特征的表现。

病灶单发多见,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呈均一的液性或软组织密度

☆ 囊肿的CT值与囊内液体成分相关

  • 囊液含水分较高者类似浆液性囊肿,CT值为0~20HU;

  • 囊液蛋白质含量高(黏液性囊肿)或合并感染时,CT值可增高至20~60HU;

  • 若合并出血CT值可达70~80HU;

  • 少数囊肿内容物含钙高或草酸钙结晶时,其CT值可高达100HU以上。

软组织密度囊肿CT平扫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增强检查有助于囊肿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BC增强后除部分壁强化外,其内容物均无强化。


肺内型 :

文献报道肺下叶较肺上叶多,左肺叶较右肺叶多见。

本型以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多见,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液性密度、囊实性密度肿块或含气囊腔等。

单纯BC通常囊壁光滑且较薄,囊壁增厚、周围渗出性改变或囊内气液平面形成提示存在感染,含气囊肿常常可以并发曲菌球形成

BC囊壁弧线状钙化及囊肿周围局限性气肿是其有价值的征象。

BC为囊性病变,CT增强时病灶不强化或仅囊壁强化,增强扫描对肺内软组织密度BC有重要诊断价值。


异位型:

指发生于肺及纵隔外的BC,可见于躯干皮下表浅组织、颈部、腹膜后、大脑实质、鞍区、副鼻窦、椎管、脊髓等部位,常位于躯干及头颈部等近中线区域,可能与胚胎时期肺胚芽发育移行异常有关,部位变异较大,临床缺乏特异性。


图1A、B  女,46岁,前纵隔 BC,病灶位于升主动脉前缘,呈椭圆形,囊壁见弧形钙化,其内CT值约17HU,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图2A、B  女,47岁,中纵隔BC,病灶位于气管隆突下呈椭圆形,紧贴支气管壁,CT值约24HU,增强后壁强化。


图3A、B  女,54岁,后纵隔BC,病灶位于食管壁,呈喇叭状,边缘光滑,CT值约52HU,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图4  男,60岁,左下肺BC,病灶呈椭圆形,囊壁见斑点状及弧形钙化,其内CT值约16HU。

图5A-C  女,61岁,左上肺BC伴曲球菌感染,可见左上肺含气的囊实性病灶,呈“空气半月征”,增强后囊壁部分强化。


图6  女,49岁,左下肺BC伴囊壁慢性炎性改变,呈巨大厚壁含气囊腔灶。

图7  女,35岁,左下肺BC伴感染,病灶呈多房状,部分壁增厚,囊内见气液平面,病灶周围见渗出性改变。



误诊分析与鉴别诊断:

(1)纵隔型BC误诊率较高,主要见于前纵隔和后纵隔者。前纵隔BC常误诊为胸腺瘤、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后纵隔BC常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或食管来源病变,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源于对BC的不典型部位认识不足,多认为BC位于支气管周围;其次是对BC密度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见壁强化有助于囊肿的诊断,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及食管来源性肿瘤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而胸腺囊肿、心包囊肿及食管囊肿与前后纵隔BC鉴别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

(2)肺内型BC易伴感染,可致囊肿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或囊肿内伴有气液平面,易误诊为单纯感染性病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渗出性病变或气液平面有吸收而肿块未见明显缩小有助于BC伴感染的诊断;多房状或葫芦状BC常误诊为支气管囊样扩张伴感染,咳脓臭痰或咳血多见于后者。

(3)异位型BC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MRI或增强检查有助于囊肿的诊断。


☆ BC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以下表现提示BC可能性大:

  • 中纵隔气管及支气管周围单发的囊液性或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见壁强化;

  • 肺内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囊液性密度肿块或含气囊腔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见壁强化。


以下表现不能排除BC的可能:

  • 前、后纵隔单发的囊液性或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见壁强化;

  • 腹膜后孤立的囊液性或实性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仅见壁强化。


增强扫描对囊肿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肺内BC易伴感染及肺气肿等病变,易误诊,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表现无特异性,诊断较难,确诊依赖于病理。



以上内容来自文献: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作者:胡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