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岁那年,我只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三只小星星 2018-04-25






作者丨文叨叨

来源丨文叨叨的斜杠生活

ID:wendaodao666



前两天,助理突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


你2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额,让我想想。妈呀,我好像从没有回望过自己的二十多岁。

写篇文吧,给20多岁末的人。感觉还是很懵,不那么笃定。


我问她,为什么很想让我写自己的27岁,她是这样说的:

 

                            

27岁,大多数人毕业4年,三四年激流勇进之后,很可能迎来职场中第一个明显瓶颈,第一次深刻的自我怀疑。

 

不再是刚毕业的小屁孩,似乎很多东西都懂了,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有。

 

绝不再能接受基础岗位了,但职场上跨越一个level也没那么简单。

 

夹杂着婚恋和三十而立的恐慌,如果再像这几年90后年薪百万层出不穷的映照下,普通人的27岁就显得更为局促和徘徊不定了。



1

27岁

我只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2012年,我27岁,在图书行业做到第4年,行业熟悉,业务熟悉,职位和薪水都还不错。


但,翻看那时的微博和qq空间,我看到的情绪关键词却是:疲态,甚至是,油腻。


很遗憾,助理眼中此刻目光炯炯的我,27岁的时候也没有比她好多少。


整个图书行业急速走下坡路,一些优秀的人开始离开,与此同时我几乎不再需要业务精进也能把工作做好,每天重复着固定动作。


这种吃老本儿的感觉,让我恍惚觉得自己不是20多岁,而是接近退休。


更矛盾的是,白天需要打起精神带团队冲锋,假装一切很好;又在每一个冷静下来的夜晚承受着焦躁感满溢。


我毕业就做了这行,现在也只会做这一件事,但这唯一的一件事却在急速坠落。


闭上眼天下太平,睁开眼却是无所附着。


终于,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又一次毫不费力就改好了一本新书封面文案,并被新编辑拍马屁说简直是“神手”以后,我打开邮件,写下了那封辞职信。


这件事情不对,我必须及时止损。


并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但,绝不再是这件事了。


我决定转行。


没想到,那封看起来略显冲动的邮件,成了我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也是我27岁那一年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2

30次面试

第一次“职场结业考”



辞职之后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面试。说是面试,确切地说,是我在试。


刻意屏蔽了跟图书有关的所有行业,在招聘网站上搜索着所有可能的职位,行业不限。


在一次次面试中观察:别人眼中,陌生的行业中,我身上最大的价值点是什么。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和看问题的方式。


曾经,我觉得自己除了会做图书编辑,什么也不会。


后来,我开始主动去发掘,“图书编辑”这四个字背后支撑我的是哪些通用技能。经过拆解后大概是:文字功底,快速整理资料能力,策划和创意,项目管理,等等。


而这些通用能力,就是我以后拿去兑换粮票的资本。


那一个多月的面试,彻底把我从无所附着的颓废中拉起来。


我发现,我不必自卑,因为良好的文字功底几乎每个行业都需要,只是具体使用场景略有差别;我发现,我也不必太过自信,因为并不是所有行业里,文案都是核心岗位。


那种未来依然没有着落,但内心却无比踏实的感觉,至今难忘。


后来我选了一家app外包公司做公关文案,负责产品需求撰写和面向甲方的提案宣讲。


本来不太自信的我,第一次去政府部门做宣讲,就被严苛的上司大加表扬,说我超出预期。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这5年职场,绝非一无所有。


虽然我在那家公司只做了不到3个月,就阴差阳错被内推到百度,但我依然觉得,那3个月对我是一个里程碑。


它让我知道,困在一个行业里,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莫名自卑,觉得自己只能做这个。但,走出去,你会发现属于你的世界,其实很大



3

10点建议

给27岁的你



大学毕业后,有人为了温饱暂时找了一个能糊口的工作,稀里糊涂也就做了几年;有人因为专业的限制做了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竟然也可以做的不错;还有人三四年一直在各种换工作找不到方向。


这三种人,到了27岁,其实都应该停下来复盘了,这算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结业考。


27岁的困顿与复盘,比大学毕业时更具体,也更有价值。


总体来看,我认为自己的27岁还算是及格。但,如果以我现在的经验回头看,也一定有更多具体的建议。


我把它们写下来,给到那时的自己,也分享给现在27岁的你吧。


既然迷茫逃不过,那至少让我们多一些披荆斩棘的武器和工具。


1 比职位和行业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把行业淘汰的速度再提升几倍。


所以,时刻审视和积累自己的傍身技能,比更高的title,暂时看来更好的行业要重要得多。


这种技能,最好是相对通用的基础技能,且相对不容易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的。比如写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等。


一项在多个行业嫁接通用的硬技能,在我看来叫做傍身技能。


2 你会越来越发现,“基因”决定论

 

不是身体基因,而是你的优势基因,其实一直伴随你。不管在哪个行业,你发现你始终在做的事情都是同一类


就比如我13岁作文就是范文了,23岁是校报记者,33岁竟然在教写作。我不是个例,绝大多数人的优势项在20多年的成长中已经大浪淘沙被自动筛选了。


你只需要盘点并找到它们,更早地专注精力在这上面。


盘点的时间跨度可以更大一些。


3 你有多了解这个世界,就有多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抛向社会,并在反弹往复的过程中更了解自己。单纯向内的自我探索可能会有失偏颇。


就像我,如果不是辞职后那1个多月的频繁面试,我根本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以及我有多少可能性。


尽可能地扩大你的认知圈和信息圈,世界越大,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多,内心就越开阔。


4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哪里


就像《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把LV的never full作为电脑屏保一样。目标感是打败一切焦虑的解药。


并且,目标越具象,越能指导行动。“更好的生活”“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抽象目标,往往并无卵用。


当你定不了具体目标,可以找一个榜样人物,以她为目标,大方向不会跑偏,结果通常也不会差。


5 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选择上


“我是谁”“我要去哪儿”“选A还是B”——这些徘徊和困顿,每个阶段都会有。


面对未来,每一种选择都不保险,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以后怎么行动。


当年焦虑想离开图书行业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在这种焦虑和徘徊中蹉跎了一月月、一年年,越来越多牵绊,越来越少勇气。


确定要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最怕把本该行动的时间给了犹豫不决


6 思维方式,决定你未来的很多年


80-95这一代人接受国内应试教育,我们一方面没有思维训练课程,一方面又受到强烈的考试思维,标准答案思维,被动接受思维的影响。


但工作之后我们却被要求批判式创新,想象力和创意,逻辑自洽,独立思考,等等。这恰恰跟我们所受的教育相反。


所以,思维训练这堂课,就需要我们自己补上了。在这方面我可以推荐几本经典书籍:《金字塔原理》《批判式思维方式》《学会提问》,以及最近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跃迁》,一堂课:梁宁“产品思维30讲”。


7 开始积累你的职业背书


大公司背书,高职位加身,代表作case等,这些你都要开始去积累了。


27岁就不要再像刚毕业那时,盯着多几百块的工资和离家远近是否有饭补这些蝇头小利了。


没有拿得出手的职业标签和代表作,30岁后基本就相当于裸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