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要对症,莫擅自“混搭”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4-25

日前南京一市民自行购买、服用多种感冒药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专家提醒——

用药要对症,莫擅自“混搭”

  •   漫画/余宁山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记者 周辉霞 通讯员 杨芳

      南京一名27岁在读研究生,在感冒后自行购买多种感冒药,原本以为下重药会好得快,却没料到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较强毒性,导致年轻的生命匆匆殒落。这一事件提醒人们,用药要对症,下药要注意安全。这一期,记者邀请医生解读用药时容易被忽视的那些安全细节。

      安全细节:用药间隔时间

      泰诺、维C银翘等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宜低于6小时

      南京这名27岁的在读研究生,因感冒前往医院就诊,有脂肪肝病史,高热7天,腹泻5天,最终因肝功能严重衰竭,没来得及换肝便停止呼吸。

      从入院到死亡,仅7天。为何一场感冒带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长沙市第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周寒提到一个专业名词“用药间隔时间”。

      她分析,这名患者死亡可能因为其本身肝功能不良,又擅自服用了多种感冒药,而感冒药又同时含有能够导致肝损伤的对乙酰氨基酚,从而诱发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等多器官衰竭。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市民也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只要是感冒药,对症即可用,不管用多少种。

      实际上,成人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一次不应超过500毫克,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宜低于6小时,每日摄入最大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疗程不应超过3天。

      例如,我们常见的感冒药中很多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325 mg/片)、白加黑(325 mg/片)、维C银翘片(105 mg/片),同时服用多种相同成分的药物必然加重药物的副作用。

      安全细节:控释片

      到药店购药要携带处方明确剂型

      56岁的王国融患有高血压。医生为她开具硝苯地平控释片。一天一次服用后,血压控制良好。因药物服用完毕,她便自行在药店购买硝苯地平片。仍然是一天服用一次,她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的情况。

      长沙市第四医院药剂科主任医师左美玲详细了解后才知道,王国融是将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混为一谈。

      两者的有效成分均为硝苯地平片,但硝苯地平片属于短效类,一天服用一次效果不佳,一般应一天服用三次。硝苯地平控释片属于长效类,24小时内定量释放、平稳降压。两者混淆后,患者就出现了头痛头晕等症状。

      左美玲提醒,临床常常有患者自行不规范用药而引发疾病。患者自行去药店购买药品,特别是处方药时,最好带上医生处方或者正在服用药品的外包装,以免在无意中随意更改了药物剂型。

      安全细节:药物相互作用

      服用华法林要特别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李煜(化名)今年65岁,因下肢深静脉血栓长期服用华法林。最近,他因感冒就诊时,并未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华法林。医生开具红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4天后,他出现皮下大面积淤血的情况而再次前往医院就诊。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周寒指出,华法林能够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发展,但是过量易致各种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服用红霉素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此,在服用红霉素的同时,患者应减量服用华法林。此外,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定期复诊,该药物易与很多药物如阿司匹林、西咪替丁、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K类等发生相互作用,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时,须告诉医师或者药师正在服用该药品。

      相关报道

      这两大常见用药误区需注意

      长沙晚报记者 周辉霞 通讯员 石荣

      4月份,关于安全用药的大事件不少。鸿茅药酒挂有非处方药标识,但消费者只是将之当作普通保健酒食用。南京一名研究生因为混吃感冒药引发肝衰竭而死亡。人们在关注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在日常用药时,是否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或盲区呢?

      误区一:保健品当药品,停了该服用的药

      陈英(化名)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不少某直销品牌的保健品。朋友介绍称,这些保健品有非常好的清理血管内壁、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并以熟悉的朋友举例来例证保健品的作用。陈英考虑到这些保健品售价不便宜,宣传既能保健又能治病,就把正在服用的降压药停了。

      “保健品是能调节人体的机能的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消费者一定不能将保健品与药品画等号。”长沙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提醒,特别是老年朋友,在购买保健品时要理性,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不要将保健品当作“救命稻草”,盲目听从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擅自停药或用保健品控制病情,反而会贻误治疗。

      有调查显示,消费者的用药误区中,“保健品当药品”居首位。4月中旬,国家市场总局进一步规范了保健品的标签标识,明确涉及多项保健功能声称的保健品,应根据动物实验评价及人群食用评价情况,分别进行标注。例如,保健功能“A”,仅经动物实验评价;保健功能“B”,仅经人群食用评价;保健功能“C”,经动物实验及人群食用评价。标注为“[保健功能]A、B、C(经动物实验评价,具有A的保健功能)”。而营养素补充剂产品不涉及动物实验和人群食用评价,标注为“[保健功能]补充×××”。监管部门通过标识保健品的功能性评价,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和选购保健品。

      误区二:别人觉得有效果的药,自己也去试一试

      王成林(化名)是一名多年高血压病友,一直服用一种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控制得不错。前段时间,他得知牌友李佑(化名)在体检中也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遂热心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几年来“抗压”的成功经验。老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问来老王服用的药物的名字,前往药店购药。

      还真别提,服药几天,老李的血压还真控制住了。但没多久,他觉得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他的身体出现转氨酶指标超高等肝功能异常的情况。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雷艳青介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李佑有脂肪肝,而老王推荐的药物,明确告知消费者“有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该慎用”,且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他忽略了这一点。

      雷艳青提醒,安全用药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要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请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实施个体化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