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德鲁克”,发现新的“现代管理”

 blackhappy 2018-04-25



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或者金钱。领导力是责任。

——彼得·德鲁克


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对世界管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


领导力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或者金钱,领导力是责任。所谓领导力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学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获取相对竞争优势;如何把个人或组织的相对竞争优势成功转化为现实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增加个人或组织的相对价值存量的知识、技能等积极因素体系之总和。



德鲁克的管理创新



很多人把管理当成一种工具,认为管理是用来操控的,因为它的目标是要让工作有结果,就必须操纵控制工作者的行为。这一条,是德鲁克坚决不同意的。人具有多重特性与维度,不仅是生物性和生理性的存在,还有社会性、精神性、道德性的存在,这些维度综合在一起,指导人每天的行为。管理意味着对人的多重维度都要有所认识。从企业的维度来看,如果一个员工被当成“物体”,没有思考没有方向,人的特性被忽略,就会造成人们丧失尊严。


在德鲁克的著作中,对“胡萝卜加大棒”有很精辟的分析。胡萝卜是利诱,大棒是威胁,两者都是在利用人的弱点,即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去操控工作者,德鲁克认为这与管理的本质背道而驰。


“大棒”就像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它既有可能扼杀人的个性但也能够限制人的野性;它既有可能限制人干好事的能力但也能够限制人干坏事的能力。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使安然公司成为经理控制企业种种弊端的象征;随后,美国世通公司的假账丑闻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事隔几天,另一知名大公司施乐又曝出新的丑闻——连续5年夸大营业收入60亿美元。仅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调查了64宗会计和财务造假案。如此多的财务造假,许多专家认为与股票期权的过度激励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胡萝卜加大棒”被全世界的管理者普遍地接受着,但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效果却越来越差。在发达国家中,它甚至对体力工作者也不起作用了。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它更在任何地方都不起作用。可以说,管理人员已无大棒可用,而胡萝卜作为激励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人家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德鲁克的“有效领导力”模式



德鲁克说:领导力就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标准,锤炼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然后才能把一个人的潜力、持续的创新动力开发出来,做出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就。领导者本身的定义是有人跟随,而最重要的就是把人领导到什么方向上。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选择,要么是领导,要么是误导。领导力不是中性的,不是越多人跟随你,你越能忽悠人,就越成功。比如市场营销,历史上最成功的市场营销者,就是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那时他们不但忽悠了全德国人,甚至忽悠了全世界人,在他们发动战争前,不少西方国家人觉得希特勒带来了希望,没看到希特勒的本质,这就是“成功”的营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是戈培尔的名言。

 

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仔细思考,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是否在提升自己和追随者的境界?这就是德鲁克管理学所坚持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他称作“价值观、信念和承诺”


德鲁克倡导“有效领导力”的模式。所谓有效领导力,是为了做正确的事儿而承担责任,这意味着要与人沟通,将大家团结在一个共享的使命和价值观下,并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或目的,将大家的能量激发出来。有效领导力,不是关于‘我’而是关于‘我们’,因为有效领导者会用尊严来领导其追随者,并且激励他们有所成就。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有效的管理者,而这类管理者的有效性将决定中国企业发展进程。管理者并不主要意味着地位和权力,而更多意味着对使命所负的责任和对追随者提供的支持。有效的领导者并不惧怕下属和同事的优点,相反对这种优点会孜孜以求。因为强大的下属会创造出强大的结果,有效的领导者会支持、推动、鼓励和赞美强大的下属,对下属的优异表现慷慨予以认可。


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顺势、定势、借智、求是、务实

企业家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技术进步的飞跃以及组织间变革竞赛的日益激烈化,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新的变化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未来的领导者应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和变革创新的能力。准确洞悉社会的变化,带领组织不断求新、求变,在变革中求发展,是未来领导的首要理念。


全球第一位CEO,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通用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最优秀的公司,主要原因就是通用公司愿意不断地尝试新事物,愿意进行变革,并且能够对变革做出承诺。


变革的根本并不在于“组织”的转变,而是组织中“人”的转变。“事在人为”,只有“人”转变了才能最终保证变革的成功实施,而领导者恰恰是促使组织中“人”转变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这些能力:


顺势——见微知著、洞悉趋势;

定市——知彼解己、锤炼优势;

借智——人皆吾师、提升能势;

求是——尊重需求、固本众势;

务实——顶天立地、心守弱势。


德鲁克指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组织者,具有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品质与风格,以及他所具有的审时度势、超前预测、不断开拓创新、时时瞄准市场需求的能力。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才能创造价值。正如,由铁矿石变成各种性能的钢材,通过加工、生产、技术创新等才能将资源变为产品,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改变资源的产出的过程是技术创新,但还必须包括资本的运作、生产的调配、质量的控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


企业家的视野、境界、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了企业发展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只有具备全面的管理素养和卓越的领导力智慧,才能够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目前,企业发展有同质化趋势。追求卓越、创新思维将成为企业的方向,企业管理者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的驾驭才能,领悟中西方文化的深邃智慧,洞悉商业市场的预见之思,管理者只有提升素养,开启智慧,充实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博学、悟道、修身、治企”,更好地经营葆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