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威尔和他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lixiujuan2012 2018-04-25

写在前面的话:我一直认为音乐这个东西,专业的人你可以欣赏结构的美感,业余的呢可以听来悦耳,过分强调懂不懂什么的,是舍本逐末,就好像有些烧耳机玩摄影的人,搞到最后玄乎其玄,火电水电的梗很犀利的指出了这个问题,纯粹为了烧而烧,何苦呢。很多专业的人一提到什么曲子首先看它的难度,要是难度低则嗤之以鼻,这是很不利于推广的,我很不赞同。

当然这篇文章可能写的也有点失败,专业的人觉得不屑一看,一般人又可能看不进去……



提起音乐领域的印象派,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他的作品如《月光》《棕发少女》《阿拉贝斯克》等非常知名,是钢琴学习的必弹曲目。而另一位与之齐名的代表人物拉威尔(1875—1937),知道的人要少得多。他以写钢琴曲为主,留下的作品不多,代表有《鹅妈妈》《波莱罗》等,是我非常喜爱的一名作曲家。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

拉威尔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一名印象派作曲家。从作品可以看出,虽然他像德彪西一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不愿加入过多戏剧性的大起大落,但他与德彪西相比更加机械、传统、讲究和声与对位,使得作品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拉威尔最出名的是他的“工匠精神”,对技术追求极为苛刻,反复雕琢曲子中每一个细节——同时代的多数法国评论家对此颇为不齿,但这些都颇合我的口味——拉威尔作品的结构美感在同时代屈指可数。

我去年一月在爱奇艺看脱宅神作《白色相簿2》时,某一集中女主角的演奏出现了拉威尔所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片段,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惊艳。立刻去找曲谱,之后一整年音乐方面的精力几乎都用在了这首曲子上,弹了不下三四百遍。觉得非常有推荐的必要,也有一些心得经验可以分享。
《白色相簿2》截图

此曲是拉威尔学生时代的作品,当时他24岁,师从法国作曲泰斗加布里埃尔·福雷(1845—1924)。我们都知道艺术家是要靠人供养的,年轻的拉威尔也穿梭于一些音乐界有影响力的女主人的沙龙之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获得承认,进而得到支持。
加布里埃尔·福雷(1845—1924),法国作曲家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创作后即献给了音乐界名流埃德蒙德·德·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后者同意让这部作品在自己的沙龙上演出,但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13年后,已经成熟的拉威尔也认为这部作品缺点很明显:曲式平庸,缺乏特色。但这些评价并没有阻止此曲的成功,在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的沙龙上演出后,《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很快便开始盛行于各个沙龙之中,证明了其艺术魅力。在谈到曲名来源时,拉威尔表示只是因为读起来很好听……
《法国文化沙龙》(局部),尹欣 作

帕凡舞曲这种曲式并不是那种炽热活泼的类型,而是一种缓慢庄重的宫廷舞,4/4拍。具体到《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谱子只有72小节,但通常的演奏时间在6分20秒至7分钟,因此极为缓慢。全曲以三次出现的主题(第1~12小节、第28~39小节、第60~72小节,分别长约1分钟,尾声有延时)和两个插部(第13~27小节,长约1分30秒;第40~59小节,长约1分50秒)组成。

此曲是一首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弹好的曲子,如果因为上手容易而轻视它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不信的话,看网上很多学琴者的视频就会证实我的这一观点。它有三个声部,起始的主题表现形式相对简单,低音伴奏部分为单音,让主题辨识度很高;二次出现时的低音伴奏呈琶音和弦,凸显庄重,让主题加厚;最后一次出现时主旋律流动起来,凸显轻盈安谧,与恢弘的尾声形成强烈反差。三次主题逐渐丰富,音区加宽,层层递进让主题愈发开阔明朗,整体呈“次强—强—弱—极强(尾声)”的结构。

相对于主题那种节奏分明的古典感,两个插部则有着浓郁的印象派色彩感。富有变化且感情丰富的和声运用,极好地弥补了主题反复出现可能带来的沉闷感。特别是第二个插部的旋律相当优美:高低跌宕起伏,强弱分明有序,令人赞叹。

我找了一些名家演奏该曲的录音,供大家欣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录音有的在录音棚制作,有的是公开演奏录音,更由于年代不同技术差异,录音效果有很大差异。因此请在欣赏时不要将精力过多放在考究音质上,要注意演奏者的演奏风格、曲速、节奏变化的把控、和声强弱的拿捏、主副旋律的平衡以及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除整体欣赏全曲外,也可以结合前文对乐曲结构的划分(三个主题和两个插部分别位于什么时间段),选段进行对比欣赏。对于初窥门径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而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你的鉴赏水平。

这些都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技巧方面无可指摘。不要随便听别人说哪个版本好哪个版本差。听过一两遍,你对这个旋律就会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感受(悲怆、激昂、平静等,甚至只觉得单纯的“好听”也行),基于此,你觉得哪个钢琴家演奏出了你所欣赏的感觉,哪个版本就是好版本,这和个人喜好有很大关系。我的品位仅供参考。

提醒一下这个曲子的欣赏要点:贯穿全曲的三声部的平衡程度,彼此协调程度;主题三次出现时,每次的末尾有三个重音的情感表达也很能体现演奏者的审美区别;两个插部的节奏处理方式等。

每个视频其实都是音频(除了第一个),很小,但也建议在wifi环境下欣赏,视频中的图片即是艺术家的照片。另外,请适当增大音量,否则有些细节听不出。

阿尔多·奇科里尼(1925—2015),意大利钢琴家

这是这几个视频中唯一一个有画儿的……所以这个视频也有一定钢琴教学上的意义,当然大家还是听声音就好。奇科里尼去年去世了,我很悲伤。

奇科里尼演奏此曲的特点是节奏上的严谨:一丝不苟,鲜有变化,甚至在处理感情丰富的第二插部和尾声部分时也是如此。这样演奏一首被归为印象派的曲子很容易被误认为平庸,但我认为这正是帕凡舞曲的正确处理方式(个人最推崇这个版本,特别是尾声部分的处理,太赞了……)。

主题三个声部,奇科里尼处理的很完美,右无名指和小指负责的主旋律足够强但不突兀,另两个声部的强弱的处理不过不失,节奏扎实,古典特征突出。虽然第二插部节奏过于严谨的处理会显得缺少旋律美感,但奇科里尼通过出色的强弱对比技巧、略显迟滞的断音,将这部分的感情通通表达了出来——一种强烈的抑扬顿挫——尾声同理。

值得钢琴演奏者注意的是,奇科里尼在演奏时多次使用不断音换指的技法(意思是保持琴键在按住状态的时换另一个手指接过来,这个过程音不断——应该是有什么专业术语用来相),说明了此曲主题部分主旋律连音的重要性。此外,他在处理第二次和三次出现的主题时,左手部分的琶音几乎是同时按下的,这种处理使得庄重感无以复加!但这个对手掌的条件有一定要求,普通演奏者很难做到。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1997),乌克兰钢琴家

里赫特的大名江湖上无人不晓,这是现场演奏的录制,能听到有人咳嗽。

我国钢琴家傅聪1954年曾在信中评价里赫特:“他是个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强音是十二分的强音,最弱音是十二分的弱音”“每一个音符像珍珠一般,八度音的段落像海潮一般”

这些评价在这段音频中有所体现。里赫特演奏此曲的主题部分,主旋律的音非常强,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好的连音感觉——这在一首缓慢的乐曲中是比较难做到的。与之配合的另外两个声部的音弱得相当漂亮——再弱一点,就没声了;再强一点,也没有问题,但不如当前的处理漂亮。

“像珍珠一般”“像海潮一般”,可以听0分38秒处的琶音,还有尾声的琶音,虽然不是八度音的段落,但里赫特的琶音无论力度和时值都均匀得太完美了,确实可以感受到那种“珍珠”感(不过尾声的琶音太匀了,从表现力上我个人感觉没有奇科里尼处理的效果好),后面的克莱本演奏此曲的琶音可以与之媲美,也很漂亮。

里赫特并不似奇科里尼一样将全曲的节奏都控制得严谨到“近乎死板”,个别小节作了适度的延长,起到了延伸悲伤感的作用,留给听众以感受的空间。整体来说,里赫特和奇科里尼的演奏都更倾向于传统的演绎,很规矩,我很喜欢。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2013),美国钢琴家

听完以上两个版本,再听克莱本的演绎会感到明显的不同。首先,主题部分的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克莱本使用了断音,很明显,不是连音。而且没有用踏板辅助,使得主旋律也是有点断裂感。这样演绎并不传统,可以说有一点爵士的感觉,整体效果是更像是轻盈的舞曲,像是一跳一跳地跳舞,奇科里尼和里赫特的版本更倾向于是“挪步”跳舞。而且他三次主题部分的演奏速度均比较快。

尽管如此,整曲的时长并没有短多少,因为克莱本显然更注重两个插部的情感表现,在这两个部分投入了更大精力以及非常频繁的延时。他将两个插部弹的极为细腻,深沉,饱含感情。有一种呼之欲出、欲语还休的感觉。请仔细体会。

克莱本这个版本我个人最欣赏的部分是主题第二次出现(2分30秒处)时,他将主旋律部分演奏得非常高亢,甚至有一点激昂,配合低音左手完美的琶音伴奏,行云流水,让人很激动。

坦白的说,克莱本这个版本并不算太传统,不太符合我的审美,但依然能够打动我。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1995),俄裔美国钢琴家

不难看出,切尔卡斯基此曲的表现方式很像里赫特的版本,我指的是强弱运用和一些细节的处理方式。但切尔卡斯基的节奏很快,把曲子表现得非常炽热,节奏随意性很大,甚至在有些地方让人感到是急躁的。曲子整体感情都很饱满,凸显了斯拉夫人的艺术灵魂特点。

切尔卡斯基的演绎有很强的的浪漫主义色彩,尽管我认为这并不符合作曲者的本意,但也有很多喜欢这个版本的人。

瓦尔特·吉泽金(Walter Gieseking,1895—1956),法国钢琴家

或许是由于录音技术的缘故,吉泽金虽然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但这个版本整体表现都稍显平庸。高音部分不突出,很多部分能感觉出他想释放感情,却又显得无病呻吟。急躁且匆匆,但难以让人感到流畅的美感,像是缺乏耐心,要草草了事一般,也不严谨,这是我的个人感觉。

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Samson Pascal Francois,1924—1970),法国钢琴家

又一名法国钢琴大师,弗朗索瓦的感情在我看来释放的有点太过了,整体有种喝醉了酒的感觉。插部的表现还不错,但由于全曲的肆意,让这片刻的“不错”也显得像是醉酒狂歌之中打了两个嗝,对整体的美感很难有所提升。这种表现如果处理肖邦的曲子会相当精彩,但放在这首帕凡舞曲上我个人是很难理解的。

我对两名法国大师的版本都不太满意,但如果你很欣赏,请坚持。这里没有对错。

爱丽丝·阿德(Alice Ader),法国当代钢琴家

爱丽丝·阿德是一名女性钢琴家,她的主题部分,相当从容,太从容了,太美了,太优雅了,我都快哭了!要感慨难道只有女性钢琴家才能演绎出这种效果吗?!她对此曲的整体表现还是倾向于传统,比里赫特和奇科里尼的版本要更缓慢一些,不足之处在于该有感情的地方她的表现也太从容了。

需要指出的是,她在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的琶音处理是很有特点的,分得很开,而且是最后一个音落在节奏上,这种处理让这部分显得非常有层次感。我国钢琴家沈文裕网上有两个《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版本,也是用了这种表达方式。PS:这种方式很适合手不够大的人用,但对节奏感有一定要求。


2016.5.22修改,补充一个自己年初录的糙版……
寡情的无口叔叔,CBD(China Beijing DaBeiYao)废旧物资回收中心高级回收专员。


原文链接:【赏乐】拉威尔和他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