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窍门有很多,笔法的技巧,结构的技巧,布置的技巧,在每个水平的每个阶段体会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能感到进步,就是因为体会到了新的东西,学到了新的窍门。 当然,技巧终归只是技巧,大多数所谓的技巧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摸索到的,如果没有摸索到,并不是说明笨,而是说明你没有练到那个量。 而有一些层面上的技巧是不可以被摸索的,需要靠悟性,这类就没早晚之分了,纯粹是靠人天赋的差异而说。 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跟我一样走了弯路的同学,最后悔的应该是一件事。那就是没有听前辈的话,一开始就好好的以楷书打底。 以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学楷书也能写行书,觉得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想起来就是愚蠢至极,如果一开始就打下一个比较不错的基础,到后来的时候进步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快,也不用苦心的去反省自己的错误。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一开始学行书的时候没有从圣教序入手,圣教序是行书的典范,每个学行书的人都是应该认真钻研,当初也是好多人叫我写圣教,我也没有听,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喜欢王羲之的字,我只喜欢颜真卿和苏轼米芾。 当然,到现在看来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当时就去打下一个比较不错的基础的话,现在的行书水平肯定是会更高的。 还有学草书的时候,董其昌和王铎都提倡以17帖手草书,又是王羲之的字,当时我就觉得难道除了王羲之别人写的草书就是草书了吗?就不能学习了吗? 所以,以我这个犟性格又开始去学习颜真卿的草书,学习张旭怀素杨凝式。 当然后果永远都是一样的,等到练到一定数量了,水平认识也到一定地步了,终于知道天下行草书,除了姓王,还是姓王。 我并不是不知道正确的路,只是没有按照正确的路走,太随性了。 书法没那么多技巧,但是一定有捷径。而且捷径也是相当于困境而言的,如果没有困境的话,就不会有捷径这一说。 困境多数是自己找的,并不是没有捷径。前人的经验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学习的方向。 学书法,如果是在进步的话,那今天有后悔昨天所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出在个人。 没有人一开始就会读帖,一开始就把起笔行笔收笔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练字的量不够的话,帖是看不懂的,笔是玩不转的,有人告诉你这些技巧又能怎么样?终归到底还是需要靠量的积累才能去理解这些。 而我们最好的路和方法就是去学习前人的经验。 到后来我发现古人的书论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觉得不对,那一定是你没有站在他的位置上思考。 当然正路并非只有一条,古人的书论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绝对是一条比自身的“想当然”更有价值试一试的道路。 也许前人说的经验我们并不懂,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像一个傻子一样去尝试一下。 往往是尝试之后会有所获得。 什么最后悔?明明秘籍就摆在这,你却把它当个笑话一样扔在那,视而不见。狂傲自大到觉得古人几十年的书法经验都是瞎扯淡,自己一个初学者的想法才是正确。 等到他m的醒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和一个傻b一样。(最后一句致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