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系辞】第67讲:占卦中的精神现象学

 古润易象 2018-04-26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zuò],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经系辞大义》讲记 67讲 来自弘范学苑 21:08


占卦中的精神现象学


       第九章后面还剩了一小段,“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我们接下来再结合上面讲的内容来学习。


       “显道神德行”的这个显,它是个动词;神,在这个地方也是作为动词在用。那么,这一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整个这一章来说,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天数、地数,还有我们讲到这个大衍揲蓍之法,这些方法,还有刚才讲了的乾坤之策,还有易卦的变化规律“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等,这一系列的易道变化,它的象、数变化的规律,都是大易之道的显现。所谓易简之理,就是从这些象数变化规律中显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显道”。那么“神德行”呢?就是说“显道”之时,同时大道本身的这种神妙德行,也可以说人的非凡德行,也就此显现出来了。


        关于这个“神”,我们反复提到,从我们书院的传承角度来讲,这个“神”一定要放在自己的精神内部来体会。如果说在我们之外,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知之神在创造这个世界,那就是变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变成了不可知论者了。我们开头说了一系列的易理、象、数的这个变化,实际上,都是我们内部精神的运行规律,都是我们精神运行的变化过程。


       “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的这一套揲蓍之法,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精神的运动规律,也是我们精神的变化规律。我们前面说到“分二”,是我们把四十九个数字,大衍之数,首先把它分成两堆,是为“分二”。实际上我们的精神,你想想,你面对一个事物,首先就是“分二”。出门遇见一个人,这个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首先就是一个“分二”的过程;是男人是女人?也是“分二”的过程。一个物体出现在眼前,我们首先也是观察它的正面是什么?背面是什么?还是一个“分二”的过程;这个东西对我有用?无用?还是一个“分二”的过程。这个就是太极生两仪嘛,所谓的分阴分阳,任何一个事物到了我们的精神之中,它首先都是一个“分二”的过程。


       所以这个大衍揲蓍之法,它首先是要“分二”,是“分二以象两”嘛,它象征的是阴阳两仪,这是我们精神开始运行的基础。那么下面,“挂一以象三”,“挂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精神对于一个事物,分了二之后,还有个东西要加入,“象三”是什么?比拟的是天、地、人三才,“分二”就是所谓的分天地,实际上分天地就是分阴阳,“象三”就加入了人的因素,这个人的因素,注意,这个人的因素是指我们自己。


       出门遇见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如果跟我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对不对?但是,如果这个人和事跟我有关系,我这个“一”就加入进去了,就变成了三。这就是为什么要“挂一”,因为你要问一件事情,要起这一卦,你这个“一”就加入进去了,你就跟整件事情产生了关系,这时候天地人就全了,所以是“挂一以象三”。那么“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呢?为什么要“揲之以四”呢?它象征的是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精神活动、思维活动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件事情出现了以后,我们首先对它进行“分二”、“挂一”的基本判断,以后,就明白自己该做不该做了。要做的话,你就要考虑这个事情,它的运动规律,它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按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外乎就是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嘛。一个人的生命,也不外乎就是生老病死,跟四季运行的规律是一样的。按佛教的说法,就是一个生死轮回的规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实际上就是比喻一个完整的运行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认识它的一个完整的运行规律。我们把四季运行都认识了,那么岁月的变化过程,不管一年两年,还是一百年两百年,也都是如此。但最后“归奇于扐”,当我们把整个事情弄清楚之后,“归奇”就是还有一点点余数,这个余数,实际上就是我们人力可为的部分,就是在这一点上,也才是我们真正要做事情的节点。


       所以我们看,古人的揲蓍之法,其“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的步骤,实际上都是我们精神运行的规律。为什么《易经》能够用来打卦?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未来事物有所预判、能够预测?这个并不是随便乱来的,而是与我们精神运动的规律环环相扣的。易道的规律,就是我们精神的规律。


       由此可见,打卦算卦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也不是迷信,更不是隔着口袋买猫——黑猫白猫,碰到哪只算哪只。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些易理,才不会陷入迷信,才不会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

       

由易道而入菩萨道


       上面是把这个“显道神德行”多发挥了一下,下面就是结论:“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酬酢,实际上就是指的应酬。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所谓的酬谢、酬答,我是主动过去谢谢人家。那么酢呢,是指的回应,别人先有一个信号发出来了,我们相回应,所以是一来一往这种感觉。这里是说,你把前面易道这些学好了以后,那么你显了道,神了德行,所以呢,就“可与酬酢”。当然这儿省略了一个宾语。酬酢的对象是什么?那就是天地万物。有了这些功夫,你就可以与天地万物酬酢,与纷纭变化的社会人事酬酢,与我们一切的人生境遇酬酢,一切都可以应付自如。“可与佑神”,佑神,就是护佑我们的精神。学好了这一切东西,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精神,安定我们的精神。所以这个佑神、安神,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有好多人都属于心神不宁啊!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处于心神不宁的状态。今天心理姐姐没有来上课,她可能是生意太好了,找她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的人比较多。这也是因为现在心神不安的人太多了,心理姐姐的生意才忙得很啊!


       禅宗二祖慧可为什么要去见达摩祖师?就是因为“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嘛。他不惜砍下自己的一条胳臂,来表达诚心,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所以这个“佑神”,是我们人生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佑神就是安神,就是护佑自己的精神,安宁自己的内心。那么二祖为了安神,把手臂也献出去了,一刀把自己的手臂都砍断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心不安。心不安,那么整个人生都是很灰暗,活着就毫无意义,所以要乞求达摩祖师帮他安神。


       在这一点上,易道确实是具有这种“佑神”功能,有这种安心的功效。它可以帮助我们的精神按照道法自然,按照天地本来运行的规律运行。我们只要认识了自己的精神,认识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那么就可以安神了。


       《中庸》里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看起来人生的境遇差别很大,但你吃下了易道这一颗“安神丸”之后,不管你落到哪个位置了,心都能安。天道变化,无论把你变成什么,你都能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本份事。总之,面对一切你都会觉得心平气和,没有什么翻不过的坎,也没有什么爬不上的坡,一切都很自然。过去我们的老一辈,处在中华文化很衰微的时代,那时只能安时处顺,忍辱负重,能为后人保留下传统文化的真种子,就已经不错了。到了现在,我们中华文化是处于一个复兴的阶段,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精神力量释放出来,为社会、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可与酬酢,可与佑神”。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这是借孔夫子推赞易道。人们一说到神,就容易迷信。“知变化之道者”,就是你真正学通了易道,你知道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你知道了自己精神的变化规律,那么“其知神之所为乎”,你就感觉到,真正是太神奇了,太神妙了。其实,所谓的这些神奇,这些神妙,也都是我们自己精神内部的事情,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没有发挥这种能力而已。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自己怀揣无价宝,还要去数他人的珍宝,还要去讨口要饭。


       我们面对易道,知位守位,知变化之道,很多神妙的事情实际上就很简单。这一切就是在于你的一念之诚。所以学易也好,学佛也好,不仅要知,还要诚,心诚而后才能够行。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你才真正“可与酬酢,可与佑神”,才能够帮助自己的精神,并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发挥出来。


       在本光法师的《周易禅观顿悟指要》里面,这一章是基本没讲,一带而过,只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几本参考书,包括来知德的《周易集注》、朱熹的《易学启蒙》、邵雍的《梅花易数》、《皇极经世》等。所以从方山易的传承上面来看,这些数术之学,乃至于通过易经进行天文历法占候的这些学术,都不是方山易的重点。


       虽然说方山易里面也保留了一些这方面内容,因为这是易经的一个基础知识,但是方山易作为佛家易学,它的重点是在于通过易象爻位的变化,来明白天地万物之理,让学者知位、守位,让人去体会社会人事中的种种变化规律,以此投身于社会,在复杂的社会人事中去锻炼心性,熔炼精神。最终目的,是要彰显我们的阳明正知,由易道而入菩萨道,由易道而行菩萨道。这才是方山易的根本学处。

       

诵读录音由【弘范文化】提供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