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育路上——心的历程和新的看法

 Richard_X 2018-04-26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张玉霞,现在服务于行知学堂,有人问我是不是行知学堂的创办人和投资人之一,我说我不是,我只是行知的服务者与建设者,行知的堂主程学才校长一直给自己定位是新教育的义工、行知的义工。他一直也是这样践行的,在我们新教育圈都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有程校长这样的榜样,也让我坚定我的定位,作为学堂的服务者与建设者。



行知最初的创办者除了程校之外,还有卢新莉和刘方贵夫妇,据当初的见证者说新莉是如何亲力亲为辛辛苦苦把行知创办起来的,行知当时购买的桌、椅、床以及床上用品都是最好的,虽然行知搬过几次家,但这些物品一直完好如新,我代表行知全体师生感谢你们当初创建了这个平台。


我是2013年接触到清一校长的理念,因为程校长的机缘我参加了清一老师在深圳的第一次分享会,对于分享会我的感受当时还不是很深刻,甚至抱有点怀疑,新教育有那么厉害吗?但是在会后购买的几本清一老师的博客文集让我深深的震撼了,特别是关于阅读、教育以及两性关系的文章,读了之后我都感觉我是怎么稀里糊涂活到了四十来岁,而且还稀里糊涂养了两个孩子。从那次分享会之后我就开始给儿子找学堂,找了半年也没找到比较理想的学堂。我儿子当时刚好6周岁,正好是进入小学的年龄,就给儿子找了一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而且还交了费。后来得知程校有参与办学堂,因为程校的机缘才接触到新教育,所以一直很感恩。即使他那时都不认识我,我都毫不犹豫退了学费,让我儿子进入了行知学堂。


就这样我儿子成为了行知的第一批学生。因为当时对新教育非常信任与痴迷,所以把行知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行知有什么需要,就会义不容辞的去做支持。也许是程校见我太用心和热情,在2015年邀请我加入行知,我在接触新教育之后,虽然也有愿心参与新教育,但我和我先生是做企业的,对于怎么教育孩子确实没有经验。特别是看了张校长的博客之后,感觉自己之前教孩子已经教错了,而自己几十年的沟通和行为模式已经固化,让我亲自教孩子还是不敢为的。


所以后面我虽然参与了行知但是没有去参与教学,而是让自己去观察老师是怎么教的。自己也尽可能为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服务。



当我走进行知近距离观察教学时,发现我真的还没有准备好。我对新教育的真谛领悟还不够深,所以当看到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调整时,我内心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但我又不知道怎样去跟老师交流,因为我也不能给予老师更好的建议,内心更无法向老师打开,整个教师团队的氛围并不是很好。而且因为我的一部分原因,我自己孩子的状态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当时有位老师教学时采用了送‘’礼物‘’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与孩子之间互相挑问题。这导致孩子们之间的指责和抱怨非常严重,我看到这种情况内心更加难受。因此我选择把我的孩子带出了行知,这是我人生中最低沉的一个阶段,当时特别的迷茫以及对孩子的愧疚,不知道孩子的路该怎样走。


我当时一直有个很大的疑问,什么是心理行为调整,做心理行为调整的目的和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当朱云龙来行知做分享后才解开我心中的一部分迷惑,当时朱老师说一般是不会给孩子做特别的心理行为调整的,除非个别问题非常严重的学生,而且在心理行为调整时也会有老师全程的跟进和心理辅导。


经历过这么一段时期之后,我对新教育不再那么坚定,也错过了我儿子进入前两期英语突破班的机会。直到去年,清一书院的秦玉尧和孙天然带领了行知冬令营。我想近距离了解今日学堂的学生是怎样带班的,就让我儿子参加了这个冬令营。参加完冬令营之后,我儿子坚决选择留在行知,这让我很惊奇,这十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这么有魅力,两个星期就把我孩子征服了。


今年上学期,我儿子在离开行知一年多之后回到行知。而在今年六月份行知搬到风景优美的新校区,因为校区的范围比较大,杂七杂八的事情会比较多,我又全职参与了行知。自我离开行知,刘杰老师参与行知和孔老师一起主导教学之后,行知的教师团队就开始稳定下来,队伍也越来越强大。


在我经历了困惑和迷茫期之后,我看待问题谨慎了很多。特别是在关于新教育学堂的发展方面,有一位家长曾经说过一段话,任何事情发展都不可能是走直线的,它必须是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教育也是这样,我们要给它一些犯错的机会,但我认为我们必需要有觉知,要能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然后把每一次试错都当成我们成长的机会。


而我再全职回到行知时,整个行知的面目已焕然一新,我还是做一些后勤方面的服务,程校一再跟我交待不要干预教学,不然老师在教学时会放不开。虽然不参与教学,但老师们的一些教学还是可以观察到的。通过这学期的观察我对新教育有了不同的体会和看法。



首先是心理行为调整


就像朱云龙老师说的,没有那么多的孩子需要做心理行为调整的,更多的是心性行为的培养。


我们这一学期唯一一个做了比较特别调整的学生,就是刚才演讲中说到搬砖的那个孩子,大家说他的演讲好不好,有没有受到触动?当时我们老师犹豫到底要不要让这个孩子分享,因为这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说一定要分享,这个孩子其实很有思想,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很多,正因为如此,这孩子比较自傲自大自以为是,很喜欢表现自己。老师为了让这孩子去除浮躁,让他的思想更有深度,就通过做事的方法来让他的心性更加沉稳。老师在前期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的,因为这孩子的成长愿心比较高,通过沟通让孩子内心接受这个过程,明白调整是对自己有帮助的。让家长支持,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是不敢做的。而且老师在整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随时引导。而我也实实在在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孩子已经沉稳了很多。我看他打扫卫生非常认真细致,特别是有一次和父母通话的时候,他是非常喜悦的和父母分享他的收获的。说实在的如果条件成熟,我也想让我孩子经历这样一个体验。我为什么说要时机成熟,就是让孩子内心真正接受,只有他内心接受了,才会对他有帮助,才真正培养了他的心性。要不然心理行为调整就成了一个幌子,要么就是老师家长遇到了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要么就是我执非要把孩子掰成你想要的样子,结果会越来越糟。我认为这都是没有真正理解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心性行为的培养,更多的时候是采用正面疏导的方式。比如上主题课、电影课、武道课等等,根据孩子的状态,选择不同的课程。但我体会更深的是怎样通过事上练来培养孩子的心性,有位老师在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如果一个主题课或者电影课你讲再多的道理,课程讲得再精彩,孩子们只是听懂了,但如果没有实践的过程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所以她每讲一个主题课,就会有一个实践的机会,通过事上练来达到目的,哪怕这个事上练这是我们身边的琐事,比如校园清扫、个人卫生、帮厨等等。



我这里举我们学堂的两个案例:


一个是做麦芽糖



下图是孩子们洗车的一张图片。


因为要赚取做麦芽糖的材料成本钱,有一部分孩子就想到在校区找工作,发现我的车要洗了,就向我来求职。我很乐意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跟他们说在外面洗车在二十到三十元之间,还包括车内吸尘,你们没办法吸尘就给二十元,但是如果你们把我的车洗得特别干净,我会考虑给小费。然后他们把我车上所有能够拆下来的东西都拆下来洗了,包括座椅上套的椅套,我自己从来未拆洗过,都是让洗车行洗的。我陪孩子们装了一下椅套,太难装了,但是经过孩子们的不懈努力,孩子们每个细节都做到跟拆下来之前一样。最后我给了孩子们50元,孩子们非常惊喜,知道自己这种至上和极致的做事精神是有价值回报的。他们洗车是花了三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正好那几天老师们在学习清一老师关于阶级分层的录音,老师也让孩子们学习了这个录音,通过这次洗车,孩子们也深深体会到身本家的不易。


分组制作麦芽糖


这个图片是分组制作麦芽糖,一组弄麦芽,一组弄糯米,通过PK要比较哪个组先完成。因为之前有一部分同学有试作过一次麦芽糖,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经验这组的同学在这种竞争中内心产生了矛盾:要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另一组同学,如果告诉了,他们的速度可能会超过自己;但是不告诉,如果他们做砸了,损失是大家的,犹豫之后,有经验的这组同学还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了另一组同学,因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共赢。这种共赢的模式经过老师指导,在生活的细节中很多孩子已经把它用出来,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事例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列举了


后来又有两个班也跟着做了麦芽糖,有的拿到市场去销售,有的拿到学校去销售。特别是拿到学校去销售的同学,他们把麦芽糖和上面粉做成棒棒糖,还在网上买上小礼品买一送一去销售。我问学生是老师教你们这样做的吗?孩子们说不是,是自己想出来的,我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的把做麦芽糖的残渣煎成饼卖给其他班的同学,有的把残渣当成鸡饲料卖给我。

 

就这样一个做麦芽糖的过程,孩子们体验到的比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在体验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心性,还培养了团队的分工与合作、策划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和销售能力等等。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身本家、知本家和资本家。一个课程的设计是涉及多方面的,回归到我们教育的本源。



另外一个案例是初级班进行的生存体验活动,负重15斤以上的行李,每天徒步将近20公里。还需要自己挣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有在餐厅打过工,有在农场打过工,有时候遇到老板很苛刻,有的也很友好,让孩子近距离观察到人物百态,练就自己一颗沉稳的心。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如何到“知”和“行”,那就是在事上磨,就是要积极投身于实践,在顺境与逆境中依然能坚守本心。


王阳明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练宜早不宜迟,我们的学生年龄在7-1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10岁,不同的原生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使孩子们有不同程度的习性。在教学中他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事上练,通过徒步、练武、做事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历练自己,以身练心,事上磨,多做事、多经历一些场面,提升孩子的见识、眼界,不畏艰难,超越自我的至上意识,通过经验拓宽孩子心胸格局,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今日新教育对体制教育的补充,注重的是教其心育其身,重在教心,而这个教心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固定的。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可以是读书、写作、运动、练武、劳动做事、徒步等,其中以身练心是条捷径。


我在这里总结一点,这个事上练,并不是单纯的做事,不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这样你做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收获,所以我们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会随时观察孩子的状态、给孩子们做总结,再配合其他的课程等等,让孩子有更多的互相印证的过程。比如我们通过电影课培养孩子的至上精神,这周讲一部电影、下周又讲一部电影,结果孩子们都会讲了,还是不知道怎么至上,但是通过实践和电影课互相印证,通过“知和行”的印证,孩子逐渐具备了这种品质。


关于学堂团队建设


1,从创办者的角度来讲


堂主创办学堂的目的是什么,我先在自我介绍中有提到过,行知学堂的堂主程校长是定位于新教育的义工,行知的义工。我和我先生也是一样,是为行知服务的,不是想通过学堂来获利的,是为了推广新教育的,这就给老师的待遇和学堂发展建设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


再者,学堂堂主与教师之间的定位与分工。我前面也提到过,我在全职参与行知的时候,程校一再交待,让我不要干涉教学。程校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会给老师做一些培训,在学堂或老师遇到问题时给予支持和建议,但不会干涉教学,这样给老师最大的施展空间。我听我们老师说他们在其他学堂教学的时候,堂主很强势,一切都要按照堂主的要求去做,自己就做得很压抑。这也体现了一个堂主的格局,能否懂得圆融,放得下姿态,真正为学堂服务。


2,从教师团队之间的角度来讲


首先在教师的选拔方面,尽量选择与学堂以及教师团队理念和价值观一致的人——这是团队氛围和谐的基础。行知在前两年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就是因为老师之间的核心价值观不一致,出现很多的矛盾与分歧。


有了一个大的理念基础之后,还需要在操作环节上,老师之间达成默契和统一。这就需要大家有坦诚的心态。如何让老师之间有一个坦诚的心态,这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行知这学期增加了一倍的老师,为了增加老师之间的互相了解,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老师之间也进行了很多活动,比如分组学习讨论清一老师的博客、网课作业;在固定的时间一起运动、练功;一起参与学堂的建设等等。在这种活动氛围中,老师们也会互相送礼物,让老师真正能够得到提升,程校曾说过,要时时觉察反省,找到需要改进的,才有可能获得随之而来的进步,才能提升教学品质。我想分享关于我们在团队建设中的故事,我们学堂包括我有六位老师们都参加了清一老师的幸福课,所以我们有幸参加了在佛山举行的幸福加油站分享会线上线下的活动,在分享会的当天晚上,我们几位女老师敞开心扉,彻夜畅谈,我们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家人、伴侣中体现出来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圆融、圆满,而且要在整个教师团队中怎样做到圆融、圆满。


最后是教师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建立。老师最大的价值感就是带出的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发挥不同老师的优势。归属感的建立,还需要从平台价值、老师的事业发展、家族传承和平台的长远规划相匹配。这也是行知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于学堂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学堂首先鼓励和帮助孩子进入今日学堂,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再就是培养孩子成为新教育老师,让他们能像清一书院的学生一样,帮助更多走进新教育的孩子们。


最后是我的设想就是协助让孩子们自己创建各种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的孩子想成为中医,学堂就会利用老师、学堂、家长及各种资源给他成为中医的平台。也可以协助学生建设其它平台,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们能够就尽力去做。还有一点,我在怎样建设我们教师团队中有提到怎样建立归属感,我设想今后建设和整合这样的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这个平台上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更多利益,真正成为家族传承的平台。


这都是我的一些设想,我们行知的孩子年龄还偏小,最大的不到13岁,主要还是在心性和思维的培养阶段,孩子们大了之后会鼓励孩子们做这样的尝试,到时也需要家长和在坐的新教育圈的各位朋友的支持。我这部分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