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十年,细说从前——读经教育进入理性发展新阶段

 經生堂 2016-04-05


本次研讨会妙语摘录:

孟庆锋:教育不能一刀切,但凡人的问题都不能一刀切!


广毅:现代私塾用10年的时间解决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后,下一步要面对的应该是“谁来教”的问题了。


吴军祥:教学如用兵,在把握住了根本原则之后,还需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书写的再高明用死了照样吃败仗。


李程鹏:3月26日乐学堂之会,是读经进入理性发展的重要拐点,不再是激进式的一边倒! 


乔伟兵(家长):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是比谁背得快,而是看谁读得久。


杨蔓(家长):参加了那么多的读经讲座,第一次听到这样平实的交流和分享,感觉各位老师讲的非常实在,以前听的时候激情澎湃,回到家了还是不知所以。



序: 

        2016年3月26日天台德贤书院揭牌之际,应吴军祥院长之邀请,沈阳齐谦的孟庆锋老师、山东曲阜铭谦的广毅老师、重庆厚谦的李程鹏老师、江苏盐城明德学堂的田亚坤老师、浙江金华谦和学堂的周健云老师以及河南鸿儒学堂的麻民权老师等几位资深堂主和对读经教育有深入了解和思考的一些家长共聚天台桃源,对读经教育的实践现状和终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广毅老师提出的私塾教育五个共性“一是以四书六经为内容,二是以大量背诵为方法,三是以私塾先生主导为制度,四是都有识字和书法的学习,五是教以必要的礼仪”以其合情入理和经过历史验证而为大家广泛认可。这些共性跨越千年,遍及九州,为绝大多数的古代私塾所遵循,其它方面则或是时代特征,或有地域特色,或带个人风格,皆有其价值,然不必一概而论而欲普施天下。目前读经教育存在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现象,因此我们呼吁“读经教育要走向理性化,平实化,持久化”。


        27日孟庆锋、广毅、李程鹏、吴军祥等几位堂主前往泰顺竹里拜见先生。谈话中,先生说:每个堂主有每个堂主的性格特征、能力差异,每个学堂有每个学堂因缘机会,每位堂主都有与其相应的家长,每个学堂都有与其相应的学生,只要把住读经的核心,其他方面不可一概而论,读经是最核心,体育则最靠近核心,这是必须要有的,书法、阅读也是核心,但稍微远一点,这个不是必须有,也不是必须没有,这是堂主的应变之机,人事不可以“概”。 先生甚至还详细解释了“概”的意思,先生说小时候买米,卖米的老板把
升中米装满后用一木棍沿升口一赶,这样保证每一升米都是同样的数量,这个赶米的棍就叫做“概”。


吃午饭时先生还说:“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读书要抛弃任何功利心,越不怕吃亏越能做大生意,以前在台湾有一家日本的造纸企业,它公司制定了一条策略,要在台湾亏十年,我当时听到就很害怕。这样的企业台湾肯定赢不了它。没等他亏十年,五年后就占据了台湾大部分市场。堂主们不要总想着有没有学生,家长们不要总想着孩子有没有立竿见影的进步
有,当然更好,但是没有,踏踏实实的做一定会有,让孩子踏踏实实的读就一定会进步。否则,你总是五心不定,患得患失,老天爷就是为你准备好了机遇,你也总会错过的。”

(以上先生之言,本人凭记忆而述,虽不敢保证字字相符,但意思应无偏差)


回归理性好读经
——广毅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各高等学府以及民间机构提供给读经孩子的出路越来越多,读经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读经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在许多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下,日渐完善合理,日渐回归古人实行两千余年的古代私塾教育模式。
        
        在这十年读经教学过程中,我常想,要是只读经,便能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该多好啊,老师轻松,家长愉快,学生进步,何其美哉!可现实却一次次的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背经只是读经的一部分,而读经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背书不等于读经,读经也不等于教育,父母老师在子弟教育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人刚开始了解读经教育,看了一些读经教育理论后,总以为只要读经,便是天下最高明的教育之法,便大才可期而盛世可待。起初刚接触读经教育时,我也是如此认为的。即使遇到读经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总试图用只读经来解决,最后问题没解决,便以为是这个孩子福气不够,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其实现实中,即便在大人世界,都懂得圣贤经典讲什么,经典也只能对那些依教奉行的人发挥作用。故与其说是经典让某个孩子有成长进步,倒不如说是教读经的老师让孩子有成长进步,经典不应该取代老师的作用,因为即使不读经典,这些孩子倘若碰上卢勤、魏书生、李镇西这样的体制好老师,也同样会成长进步。

        所以,与其迷信经典,迷信某种读经模式,倒不如去仔细考察谁在教孩子,如果教孩子的这个人,其学识品德值得信任,便可托付,然后全力配合,不断坚定孩子求学之心。以我之见,读经教育在经历了读什么,怎么读之后,最后一定要回归到谁来教的私塾先生主导制上来。

        朱夫子在《大学章句序》里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学,而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我们现代私塾所对应的正是古人所谓小学阶段,该教什么,岂不明明白白。简而言之,不就是待人接物之礼节和诗书礼乐六艺之文吗?所以,读经私塾,课堂教学以读经背经为主,日常生活以礼教为主,这也是父母、老师应特别用功处。此即颜渊赞叹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之意,也是孔子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之意,也可正对应《论语》开篇孔子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对于古代私塾实践了两千余年的成功经验,作为现代私塾堂主老师的我们,要形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认同和回归。又因为古代私塾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私塾先生,教学模式亦各不同,然有其最大公约数,我们取之以为我们现代私塾之教学原则,如学习内容以六经四书为主;少年儿童以背诵为主;私塾先生主导制;注重日常礼节教育;都写毛笔字等。在此基础上个人选择自己最认可的模式努力实践之,只要行之有据,言之成理皆可。

        此外,近来我一直在心中比较着“读经教育”和“弟子规教育”,当年面对“弟子规教育”风靡全国,参加人数动辄上万的传统文化论坛,我却是“读经教育”的铁杆粉丝,坚定支持“读经教育”,坚决反对“弟子规教育”,当然反对的方式和他们反对读经教育一样,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和流弊。而今想来,其实两者都是对的,但都只对了一部分。读经教育认为,经读多了,自然涵养德行,不需要专门教,而事实是不需要专门教不代表不需要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心态方面的问题正需要特别教导,不然此问题将长期存在甚至加剧;而弟子规教育则认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读经也意义不大,却不知读经乃是支撑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满腹经纶内化为对经典的身体力行。
        诚如前所言。课堂上读经,日常生活习礼,师长以此教导学生,父母以此勉励子女,不管社会风气如何,不管孩子将来如何,我们当下已经走在了古人私塾教育的正道上了。孟子曰: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如此大者已立,小者自然可逐步完善。所以,也就无所谓古今私塾,只有教育的唯一之道,千古不易,万世流传。 



孟老师的精彩视频即将上传,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