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潇湘书院615 2018-04-26

在《朗读者》大热之前,就开始追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这是一档由明星朗读书信的节目,观众可以通过一封封信件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后来我也看过几期《朗读者》,嘉宾阵容强大,打着“以朗读打动人心”的口号,可实际只是以朗读为引子讲述朗读者本身的故事,走的是煽情路线。同样是以朗读为载体的节目,我更喜欢前者,倒不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

见字如面,万勿挂念

喜爱《见字如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听着就很温暖。当一封封书信被演员们声情并茂朗诵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木心的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会想起多年前只身前往川地读书,没有微信、电邮,和家人朋友联系多靠书信往来,收到的每封信即使早已读了很多次,还会忍不住拿出来一读再读,仿佛真的看着纸上的字迹就能看到写信人的盈盈笑脸。

喜爱《见字如面》的原因,更是因为它的形式。书信本是极私密的,大多数书信在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常常是书写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于是便能更真实地揭示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展现书写者的真性情。原本不方便示人的,如今居然用朗读的形式予以共享,从立意上便有那么点吸引眼球的意思了。而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由功力深厚的演员们用声音来表演,通过语气、语调、停顿、叹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中,信中所描述的人物、风情都仿佛在面前触手可及。最后,再由点评嘉宾对信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进行解读。虽然这一环节被很多人视为整个节目的瑕疵,但通过他们的点评和讨论,确实能够知道许多信件以外的东西,哪怕两位嘉宾的观念常常有些相背,但碰撞本身也是一种看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回味。

见字如面,万勿挂念

喜爱《见字如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当然是因为它的内容。整个节目大概读了一百多封信,时间跨越古今,从春秋战国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清民初一直到现在,涵盖中国历史诸多阶段。书信内容则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已经成为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平静通信,也有父子间的唇枪舌战;有浪漫的情书,也有凄美的诀别信;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节目中的每一封信都会让人感到意外,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被真正圈粉,就是看了由王耀庆和张国立演绎的黄永玉与曹禺的书信交锋《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信中,59岁的黄永玉对73岁的好友、著名剧作家曹禺这样说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这样坦率直白、针针见血的语言,配上王耀庆的激情演绎,特别有感染力,听得人热血沸腾,用个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很“燃”。而作为一代大师,曹禺面对如此毫不留情的“当头棒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回信说:“你射中了我的要害”,还将黄永玉的信裱起来挂在家中鞭策鼓励自己,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也让人钦佩。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如此,我忍不住听了好几遍。

见字如面,万勿挂念

《见字如面》让我们于浮躁的时代重温了一把过去的美好情感。有多久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时至今日,书信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早已日渐式微,毕竟它赶不上电话、微信的快捷。可它依然是一种很神奇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选一张漂亮的信纸,给故乡的父母亲人写一封家书、给身边的爱人写一封情书、或者放下架子给你的孩子写写你平日里说不出口的话,是不是也很有意义呢?

见字如面,万勿挂念。


文:晏轶(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