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人见面有多客套?

 好了明理 2018-04-27

西周人见面有多客套?

现代人见面打招呼无非是问好、握手,简单而又礼貌。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常发现有这样的情节,两人见面为表示关系密切,往往说“你我不必拘于这些繁文缛节”。

那么,到底什么是“繁文缛节”?前不久,曾任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的何志虎教授等人在新出版的《西周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些礼节。其繁缛程度令人惊奇,这是古人客套、谦恭的表现,当然,也是如今鲜为人知的“周礼”的一部分。

非常讲究的礼物

现代人去见朋友、亲戚,提什么礼物呢?家常的、贵重的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一片心意就好。但是,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去拜见主人所要带的礼物可是非常讲究,不是什么都能当礼物的。

何志虎介绍,西周贵族之间,作为拥有最低爵位的“士”之间,相见礼是最基础的,爵位越高,礼节越复杂。

据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记载,“士”相见时必须“捧挚求见”。“挚”是“诚挚”之意,表示客人求见主人的诚挚之情。那么这种诚挚之情用什么礼物来表示呢?这就是“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野鸡,具体就是锦鸡,有着漂亮艳丽的羽毛。“古人认为雉不为食物所引诱,不为威胁所屈服,如同士族守节、死义的品格,是气节的象征,所以会用雉作为礼物。”何志虎说道。

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见面,礼物也不同。下大夫相见要用“雁”;上大夫见任何人都要用“羔羊”;庶人见天子要用“幼鹿”,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因为等级制度森严的西周时期,庶人很难见到天子。客人见到主人时,还需要把雉或雁的头往下压一下,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在周文化的发源地宝鸡,还流传一种习俗就是“还礼”,相信这与周礼当中的“还挚”礼相关。

士相见需要“还挚”,就是在客人临走前,给客人带一只雉,作为还礼,当然这只雉肯定不是客人来时带的那只。大夫与天子则不需要“还挚”。

因为要“捧挚”又要“还挚”,所以西周贵族们都会豢养很多雉和雁,以备作礼物。古语说“礼不下庶人”,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这种花销是普通的百姓不能承担的。

异常客套的对话

备齐了礼物,就能顺利地见到主人了吗?其实,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西周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根据《仪礼》的记载,生动描述了客人与主人见面的对话。

客人不能直接说想见主人,要说:“我一直想来拜见,但无缘相见。今天某人以您的命令让我来见您。”主人也不能直接说愿意见面,要回答道:“某人也曾命我去见您,可您今天屈尊先来,令我很不好意思,还是请您先回家,我随即到尊府拜访。”

这里主客所提到的“某人”必须是级别高于两人的,或者是两人都非常熟悉的。为何两人相见要摆出“第三方”呢?这是对第三方的尊重,也是互相的谦让,当然也有“套近乎”的意思。

主人回辞“请客人先回家,自己随后到客人家”的话,客人千万不能当真,不然可就惹了笑话了,要说:“您的命令我实在不敢当,还是请您就地赐见。”主人要再次表示谦让,客人要再次表示想求见的诚意,直到主人愿意见为止。

此时,第一轮的客套话才算完。第二轮开始,主客围绕是否收礼物进行对答。主人要说:“听说您带了礼物,实在不敢当。”客人要说:“我若不带礼物,不敢见尊贵的人。”主人要再次谦让,客人再次表诚意,直到主人答应收礼物为止。

以上的对话情景,你可不要认为是主客两人亲自在说,其实,这是客人与主人家仆间的对话。主客双方就“相见”和“收礼”取得一致意见后,主人才出门迎接客人。

内容和眼神的规定

主客见了面,谈话的内容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仪礼》记载:“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悌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见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谈话的内容是不同的,说什么话、谈论谁也有严格限制。

谈话时,眼神还有严格的限制。据记载,如果是和爵位、官位较高的大人说话,要先看他的面部,谈话到一半时再看他的胸部,谈话将结束时,再看他的面部。如果和自己的父亲谈话,目光要在面部以下、腰部以上游走,不能出这个范围。

相见礼中,还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男女交往的礼节。“周礼”规定,男女不能混杂而坐,不能亲自送给对方东西,没有媒妁之约不能互相问姓名等等。何志虎说,这些规定,最初是有保护妇女不受骚扰、侵害之意,但是后来演变成对妇女的禁锢。

此外,初次见面、再次见面等礼仪也不尽相同。

如此多的礼节,周人到底是如何记住的呢?何志虎说:“西周时期的贵族从七、八岁时就开始接受礼仪训练了,这是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

看来做古人还真是不容易。如今的不少影视剧动辄就出现“穿越”的桥段,如果这些编剧对古代的礼节、生活并不了解,还是谨慎为之较好。“周礼”到了春秋的战乱时期逐渐瓦解,即为“礼崩乐坏”。但是,一些实用的礼节还是传承延续至今。

何志虎认为,我们不能期望完全恢复这些礼节,因为它们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从这些礼节中传达出的互相尊重、诚挚礼让、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还是需要我们传承的。(宝鸡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