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赵永烈工作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您是否手机、pad不离手? 您是否已经伏案半天却还没整理完桌面上的文档? 您是否感觉脖子僵硬,活动困难? 您是否一活动脖子就头痛难忍? 如果中招 小心“颈源性头痛” 在往期推文中我们有 本篇我们主要介绍“项四穴”温针灸巧治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顾名思义即痛在头部,病在颈椎。 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 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 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 1) 颈部活动可诱发头痛; ( 2) 压迫患侧枕区或高位颈椎区域可诱发头痛; ( 3) 颈部活动受限; ( 4) 多伴有患侧颈、肩或臂部等非根性疼痛症状; ( 5) 神经阻滞注射治疗可缓解疼痛 。 上部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颈1-颈3(C1-C3)神经的主要分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下神经分布于同侧头、枕项部和耳后部,并形成重叠支配, 构成“颈-头”神经反射结构,与某些支配头面部的神经节或神经核(如三叉神经)发生联系或会聚,形成了颈源性头痛产生的主要神经途径。椎管内、外的病理改变均可成为颈源性头痛的潜在诱因(如椎管内炎性刺激、椎间盘机械性压迫神经根等)。颈部存在合适的刺激源、疼痛感受器和将疼痛牵涉到头部的神经途径是颈源性头痛产生的3个必要条件。 中医学并无“颈源性头痛”病名,关于它的论述散见于头痛、偏正头风、眩晕、颈项强痛、颈肩痛等条目之中。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少阳经及相应的3条经筋循行部位与颈源头痛及症状反应部位较吻合,故可将颈源性头痛归属于中医“筋痹”范畴。风寒湿邪侵袭、颈部姿势不当、慢性劳损、急性外伤、肝气不舒、情志不畅等原因,均可导致胆经及三焦经经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根据颈源性头痛患者压痛点多发区进行对应颈部肌肉、神经解剖,对“项四穴”进行温针灸能消除刺激源、阻断疼痛感受器及疼痛传导的神经途径。运用经脉理论,采用温针灸疗法,可达祛风散寒,散淤通络之效。
“项四穴”即天柱、风池、完骨、天牗; 天柱穴:位于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简便定位:天柱穴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简便定位:找到颈后的两根大筋,其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完骨穴:位于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即:耳后高骨,即颞骨乳突。穴在其后下方凹陷中。(简便定位: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天牖穴:位于人体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天柱为足太阳经穴, 风池、完骨、天牗为手足少阳经穴; 此四穴是颈源性头痛颈部压痛点分布的见位置,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与局部“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来治疗颈源性头痛。 温针灸是艾灸与针刺结合使用的一种操作技术,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温针灸通过针刺提高痛阈的同时,其温热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机体致痛物质的清除,从而可提高温针灸治疗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的疗效。 天柱穴主要对枕大神经浅出斜方肌腱膜孔处所形成的疼痛激惹点进行治疗; 风池穴主要对枕小神经在头颈结合部穿出深筋膜浅层处、枕下神经穿出环枕后膜处和环椎横突端椎枕肌附着处所形成的疼痛激惹点进行治疗; 完骨穴主要对乳突与颅底结合处骨面肌肉附着带所形成的疼痛激惹点进行治疗; 天牗穴主要对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在浅出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形成的疼痛激惹点进行治疗。 取“项四穴”不仅可通过缓解疼痛激惹点处肌筋膜反射性或功能性紧张、痉挛,以减轻对神经、血管的物理性刺激,还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尽快消除疼痛激惹点处的炎症反应,以减轻神经、血管的化学性刺激。 PS 此四穴不仅温针灸对颈源性头痛效果较好,平时自己的按摩保健对颈部僵硬也很有疗效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