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季流行'痄腮病',中医治疗有奇效

 金坛区 2018-04-27

图*华医世界私塾班副班长王京良老师与师父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合影

导读


春季,是部分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昨晚,华医世界私塾班的大咖分享课,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入室弟子,华医世界私塾班副班长王京良

为私塾班同学分享了痄腮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本文为课程内容总结,3分钟学会痄腮的临床经验方。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容易流行。

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

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病情严重者可见昏迷,惊厥等辨证。

在历代文献中,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症候特征、流行季节和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命名。


图*王京良老师与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教授合影


例如《局方发挥》称“时行腮肿”,

《疮疡经验全书》称为痄腮,

《医学入门》称为搭腮肿,

《证治准绳》称为腮颌发,

《温病条辨》称为温毒。

民间也称本病为“鸬鹚瘟”“蛤蟆瘟”,现代医学称为 “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病理

痄腮病因主要是因为外感风温邪毒。

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结于腮部,郁而不散所致。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

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疼痛。

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

故较大患儿可并发少腹疼痛,睾丸肿痛。


2.临床表现特征

本病往往有痄腮接触史,腮部肿胀部位为一侧或两侧。

其特点是以耳垂部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楚,外表皮肤不红,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不利,咀嚼时疼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整个病程约为一到两周。


图*王京良老师与河南省名中医毛进军教授合影

3.辩证分型

(1)温毒在表

患儿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咽部疼痛,舌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

银翘散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30克)

金银花一两(30克)

苦桔梗六钱(18克)

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

生甘草五钱(15克,

芥穗四钱(12克)

淡豆豉五钱(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

 

此方辛而不温燥,凉而不寒凝,性质平和,故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该方就属此法。

在临床使用本方时,除应熟练掌握其药物组成外,还应特别注意其煎法与服法。

 

图*王京良老师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李建民教授合影


1.煎法 :原方为散剂, “散者,散也”,用散剂以发散表邪。

将方中药物按规定剂量配好后,简单的粉碎或捣碎备用。

煎药时,先取鲜苇根煎汤(约20分钟。没有鲜芦根时,可用干芦根60克代替),

取粉碎好的银翘散约20克左右,放入汤中,煎至沸后约5分钟即可。


此法法属“煮散”法,其煎煮时间短,药物中的挥发油性成分不致散失,因而能发挥其辛凉宣透之长。

若煎煮时间过长,药物中的辛味散失,则失其解表透邪之功。即吴鞠通所说:“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2.服药剂量与时间剂量每服18克,

 “病重者,约二时(4小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即白天每隔4小时服1次,全天共服3次,夜间再服1次,24小时共服4次,其总剂量为72克。

 

“轻者,三时(6小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即白天每隔6小时服1次,全天共服2次,夜间再服1次,24小时共服3次,其总剂量为54克。

无论病情轻重,每次服药都应取散剂即煎即服、热服。

 

临床上认为此方疗效不佳者亦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并非本方疗效不佳,而是使用不当,使用不得法。


使用不当的原因有三:

1.煎法不当

临床将此方作为汤剂时,医生大多只开处方,并不向患者交代煎法,患者往往按一般习惯煎煮,时间多在20分钟以上,

第二煎仍用原药再煎,致使轻清辛散作用全失,“味厚而入中焦矣”,疗效当然不佳。

当前有使用袋泡剂者,因其仅用开水冲泡,可避免煎煮时间过长之弊,故疗效较好。

 

2.服药时间不当

患者服药往往是早、晚各服1次,达不到“日三服”。

即使早、中、晚各服1次,达到了“日三服”,也很少有人夜间再服1次。

由于服药时间间隔过长,药力不续,致使疗效难以保证。

 

3.药量不足

当前为图方便,多以本方制成丸剂或片剂服用(银翘解毒丸),虽然方便,但药量不足,往往影响疗效。

 

图*华医世界私塾班班委焦琦、王京良、皮定宇(从左至右)合影


(2)热毒蕴结

患儿壮热烦躁,头痛,口渴。

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部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

此方来源于《东垣试效方》

 

组成:

黄芩(酒炒)五钱(15g)

黄连(酒炒)五钱(15g)

 陈皮(去白)二钱(6g)

甘草(生用)二钱(6g)

玄参二钱(6g),柴胡二钱(6g)

桔梗二钱(6g) ,连翘一钱(3g)

板蓝根一钱(3g),马勃一钱(3g)

牛蒡子一钱(3g),薄荷一钱(3g)

僵蚕七分(各2g),升麻七分(2g)

用法: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板蓝勃翘玄,柴麻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如有邪毒内陷,出现引睾窜腹疼痛,治宜清泻肝火,活血镇痛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4.外治法

(1)鲜蒲公英,仙人掌,少许花椒,捣碎外敷患处。

(2)疼痛剧烈者季德胜蛇药片和六神丸,调涂患处。


图*王京良老师在大师讲经典课堂现场分享

5.预防与护理

发现患儿应当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肿消退五天左右为止。

有接触史的易感患儿,可用板蓝根15到30克煎服。

或服用板蓝根冲剂三到五天预防。


临床上很少见到此病的危重症,以上方法固然有效。

但具体临证还当法仲景古训: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拘泥。


王京良老师勤思好学,经常会为我们分享自己在临床和学习中的独特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