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吕布:我们都应该向他鞠躬 【布列松的选择】NO.010

 东方梦图书馆 2018-04-27





《布列松的选择》是世界摄影巨擘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做的一件造福后世的事情,他在全球范围内把自己这一生最推崇的85位杰出摄影家的代表作收集到一起(每人一张,个别人有两张)在巴黎办的一个展览的名字。这93张杰作时间跨度达117年。本期为第十期。



马克·吕布  (1923-2016) 


法国国宝级摄影家马克·吕布1923年生于里昂。在1937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他用父亲给他的袖珍照相机摄下了他的第一组照片。


1953年马克·吕布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马格南的两个创始人——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从看到了马克·吕布拍摄的《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布列松就一直对马克·吕布极为欣赏,而马克·吕布当时对自己本身和他的职业都信心不足,所以确实需要一位“老师”,恰好此时的布列松也正好希望收一名学生来传授他对摄影的信念和热情。


马克·吕布用玩笑的语气形容说,布列松是一个“暴君”。所以他会“蛮横”地向马克·吕布传授各种知识和技巧,比如说,“不能仅仅关注于摄影,还应该更多地接触音乐、美术、建筑、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人。”“训练自己最多用15张照片制作一篇采访报道,这会强迫你去综合观察一个题材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多在中国停留,还没有人好好地拍过平实的中国”,除此之外,马克·吕布每次外出旅行前,布列松都会给他一大堆实用的建议并给他提供一些可能有所帮助的人的联系方式。“到马德拉斯时,去看看山姆,他非常聪明,积极又细致,他是位社会学家,是唯一一个你可以问任何问题的人”,“到了尼泊尔,你会听人说起萨维塔小姐,她会跳曼尼普利舞”.......


马克·吕布接过了布列松的衣钵。


自从1957年马克·吕布第一次以西方摄影师的身份进入中国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里。不仅是东方社会异于西方的特有气质吸引着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给东方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他着迷。从1957年到2010年,马克·吕布22次到访中国,他是来华次数最多的西方摄影大师。他观看,并向我们呈现了他眼中的中国,这不是由官方媒体所塑造出来的中国,而是平常百姓的中国。这些摄影作品超越了一切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那些中国的变革与动荡。对于国人来说,他的作品更像一面镜子,在那里,我们照见了一个最纯朴,最生动,最真实的自己。


他拍中国比任何其他国际摄影师都多,而他既不会讲汉语,也没有成为汉学家。马克一直坚持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以持有别开生面的视角,准备好迎接意外的惊喜。从东北的草原到江南的鱼米之乡,从鞍山工业区到深圳新兴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喜马拉雅山脉,马克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光和影,组合出一个经历了五十年发展的国家的一幅画像,令人叹为观止而又史无前例。


当代中国的纪实摄影家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或多或少都受过马克·吕布的影响。 80年代末,中国的摄影界正处于力图挣脱官方正统的新闻宣传摄影和民间唯美而日趋商业化的沙龙摄影,而中国的艺术界文化界也正探讨着关注社会的底层及人性的问题。这时候,马克·吕布的摄影被大量地介绍进中国,他纪实的摄影手法和理念,以及“纪实摄影”所突出指向的人道关怀精神,为中国的摄影界带来了新的社会视角、新的摄影语言、新的精神维度,一种被称之为“纪实摄影”的摄影类型一时在中国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国内摄影界总是将中国的纪实摄影产生、发展及影响与马克·吕布联系在一起。


马克·吕布的照片不仅为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留下了异常经典丰富的历史图鉴,也间接影响、培养、教育了众多中国摄影人投身到伟大的纪实摄影中。今天,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由此,我们都应该向他鞠躬!


《布列松的选择》马克·吕布入选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拍摄的各个时期的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