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非常荣幸地宣布林海钟的《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入驻我馆展出。气宇轩昂,骨健神清,林海钟特以春江水暖、柳塘清夏、秋江高逸、古木寒鸦四季主题,营造深远幽微的境界,追寻那一味古意。 赵孟頫曾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林海钟的画里蕴含着古意,不是简单滴去摹古、习古,而是将古意融化到笔墨中、情致中去,自然而生。《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正是林海钟山水画意境的表现,疏与密相互转换,简与繁此消彼长,充分运用笔墨的表现力,实现一个文人画家内心深切感受着的意趣,境界超然,求得对古人气象的些许体验。林海钟画山水,以树拟人,画的是君子之风、君子气象。他画秋冬或早春没长叶子的树,疏淡、坚挺、空灵,配以远山闲云,秋水一泓,山石耸立,衰草几捧,营造成静寂、旷逸、高古之气。悠然自在,孤傲冷寂。远离喧嚣尘世,分明一方净土。 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 64*32cm*4 纸本水墨 2018年 艺术家介绍 林海钟,号卧霞散人、林泉阁主人。1968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198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先后担任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 在古意中追寻:林海钟的山水画艺术 文/薛永年 林海钟英才早发,很早就出名了。初次见他,适逢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论文答辩,我应邀去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在答辩之余,自然也看了名为“怀文抱质”的博士毕业作品展览。那个展览给人的印象很深,林海钟的画尤觉特立独行,气宇轩昂,骨健神清。他虽然和大家一样都在“正本清源”,回归传统,但不是学近人,而是借径浙派,发扬更古老的宋人传统。 他的论文也是研究传统的,题目是《以画体道——论五代北宋四家的古意》。在他看来,古意就是古人胸中之真善美,是真善美注入画家笔端山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他获得博士学位那年,是新世纪第四年,新文人画已经过去,黄宾虹热开始兴起,然而林海钟没有受时风的影响,不只在笔墨上着力,更追本溯源,研究黄宾虹称道的宋人,关注”画”与”道”的关系。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自己识见的画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古意的探求,并不局限于形而上的“道”,也探讨精微奥妙的画法风格。我在一些报导中发现,他还是一位书画鉴定家,绘画创作与鉴赏研究并重,以至成了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的副主任。据说,他在考察巴黎的时候,十分关注博物馆与古董店里的中国古代绘画,善于从原作中考究画法源流。一个明显例证,就是根据敦煌藏经洞佛画的质地,发现了唐卡艺术与中原唐人画法的一脉相承。 林海钟早期的山水画,我只见过部分图片,感觉有点接近新文人画,图式来自古人,却放大了局部,还探索着斑渍状的肌理,不乏求新求变的锐气。但新世纪以来,他已经由师近人转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互动,实践着回到笔墨境界的传统。 他对传统的选择,也已不同于新文人画,主要面向明清的个性派传统,而是选择宋元传统,是自然、简约、古雅、大气的传统,追求落落大方、文质彬彬,超脱而不凋疏,空灵而不失正大气象。 新世纪以来,他的山水画约有四种面貌:第一种是江南实境,上承董北苑的“一片江南”。 主体往往是北宋式的古木丛林,有时隐约着清幽的禅寺,有时伴着繁复的楼阁,画古木茂林多虬曲高大,似历尽千秋,颇有古意,而其下的游人甚小,尽着现代衣冠,彼此相映成趣。在这些作品中,格局的落落大方与描绘的细节真实,分明取法宋人,而布局设色已融入了现代视觉经验。 第二种是树石寒林。 或天地空阔,造景微茫,或老僧参禅,思逸神超。那些触目的寒林,挺生于秋冬之际,意象苍郁夭矫,笔墨顿挫飞扬,秀中带雄,圆中见方。大多取境简明,图式单纯,但宁静中不乏生机,空明中超尘脱俗。溯其渊源,或者脱胎于李成、郭熙,师其寒林平远,又不无倪瓒秋景山水的淡寂,或者来自苏轼、赵子昂的古木竹石,自觉以书入画,笔墨遒劲流畅,一气呵成,却在虚灵松动中融入了马、夏的水墨苍劲。 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 秋江高逸 第三种是太行雄姿。 基础是太行写生,但有很大的创作成分,布局饱满,丘壑雄奇,气象博大浑成。笔墨皴法又综合了两宋范宽、李成、郭熙、李唐与明代浙派个家,尤擅编织密集跃动的粗短线、笔势雄强的刮铁皴。而且与大片泼墨结合,既苍古爽劲,又淋漓酣畅。这一类作品,比古人重视平面效果,不讲“三远”,却夸大疏与密,对比线与面,是对古意和古法的现代阐释。 第四种是写生寻梦。 写生的去处有雁荡,巡梦的所在是西湖,这两类作品都作于近年,画风更加随意自如,笔墨更加松灵恬静。前者似得江山之助,丘壑随心,图式简化,很容易使人想起宋骨元韵的新安派。后者则写水边林下,平湖风柳,突出静中有动的感受,或者表现“波动影浮斑斓光耀”的感知,或者注入“风动如岸行”和“影入碧潭随东流”的禅悟。倍见繁华落尽的清新,深感超然物外的飘逸。 可以看出,林海钟成熟期的艺术,已经不刻意求新求奇,相反他总是通过平淡的景观,以生动提炼的笔墨,在与古人对话中,表达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不期然而然地营造出深远幽微的境界,透露出澄怀观道的旨趣,开拓出当代人渴望的心理空间。他尤其擅长以所谓“北宗”的水墨苍劲写“南宗”的神思超逸,用有力而飞扬的笔墨,借洗练而生动的图式,构筑或超逸或雄奇但都充满生机的意境,把对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带入山水画的现代语境之中。 他的山水画也已不那么过分张扬个性。对“创作”和“个性”的提倡,长期以来是画坛的主流话语,不过,世纪之初有些画家已经开始反思,指出“新”不等于“好”,孤立追求个性容易忽略艺术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并且为此呼吁自觉接续传统文脉,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林海钟 赏物怀贤心不已 45cm × 28cm 纸本 2017年 然而同样接续传统的画家,又有两种不同取向,一种以古法师造化而创造自家面貌,另一种则在回归传统笔墨境界中表达新的机运,林海钟属于后一种。 林海钟善于潜心学习古人,像鉴定家一样辨析玩味一笔一墨,又能够从容感悟自然,像寺庙中的修行者一样在静谧中开悟。他不刻意拉开与古人的距离,甚至似乎笔笔有出处,却自然而然地画出了自家的品位。比较当代更多探索用墨的画家,他似乎更重视发挥用笔,下笔必断然有力,行笔则流畅明快,既不迟疑,也不造作,达到了心手的相凑相忘。近年来,他的笔法出现一种新的迹象,像用硬笔速写一样硬朗流畅,又不失清灵之气。 林海钟 神枕海门听 33cm × 32.5cm 纸本 2017年 历史经验表明,艺术是在创新和寻古的张力中前进的,林海钟对古意的追求,摆脱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浅薄,重视了盲目创新者忽略民族文脉、历史积淀与民族审美特色,也就贴近了现代丢失已久的“古意”。 这个古意,既是真善美,也是林海钟讲的“千古不变的心”“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更是饶宗颐教授所谓的“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有了这样的透彻见解,他的艺术必然在不断回归传统中更上层楼,不断在参酌西法中发展自身,不断在师造化中走向与造化同工,必然也会在不断贯通古今中强化各人风格。 ![]() 林海钟 松风阁 34cm × 26cm 纸本 2017年 薛永年,1941年生,北京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编委,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奖获得者。原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书画史论丛稿》《晋唐宋元卷轴画史》《蓦然回首——薛永年美术评论》《中国美术简史》等。 点击欣赏时间博物馆更多场馆美景和精彩瞬间介绍 (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如何抵达时间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 地铁八号线什刹海站A口 公交635、107、124宝钞胡同站 ![]() 更多业务合作请联系: 010-64087613 010-64087607 orientalpoly@dfpoly.com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