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父母到现在都不知道身在何处。 我才拉黑他们6年 他们却控制我30年 最近,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拉黑父母6年,写了一封数落父母的万字长信,曝光了多少中国家庭教育的惨状。 王猛到底经历了什么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在王猛的心里,家庭只能给他带来伤害,而非保护。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最后会沦落到仇人的地步,或许孩子有些偏激,但父母也难辞其咎。有时候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往往你的爱会变成一只伤害。 不要溺爱 学会放手 中国式父母的一个通病就是会溺爱孩子,现在孩子好像就像家里的皇帝,父母反倒成了仆人,但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会害了孩子,会让孩子长大变成啃老族。同事家里的孩子,现在都该上初中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每天上学前都要爸妈把衣服帮他穿好,把饭端到他面前,好像缺了父母他就活不下去。我觉得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从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开始,让孩子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实在是超出了能力范围的,家长再去帮忙,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换位思考 有效沟通 想要跟孩子沟通,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这里的闭嘴不是不说,而是不要唠叨,当然,更不能直接对着孩子说“闭嘴”两个字。孩子都是有情绪的,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经常和孩子沟通。沟通也是要讲方法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发现他们思想里的微妙变化,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少点指责 多点鼓励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基于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沟通。 不要在童年夺走孩子的独立,却在成年后质问为什么没有主见,给孩子留下笼罩一生的黑暗和驱不走的阴霾。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爱与尊重。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