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首个!上海构建0-3岁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给最柔软人群怎样的呵护?

 昵称815848 2018-04-28

为缓解托育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上海今天出台《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监管,并对托育机构的市场准入、从业人员和质量进行规范,确保0-3岁幼儿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托育服务,适龄幼儿家庭能够得到科学指导。



据相关数据统计,受全面“二孩”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本市每年常住人口出生量预计平均约26万人,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切实存在。这次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首要目标就是构建多形式、广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 ,开展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引导本市托育服务市场发展。


根据政策,已在幼儿园里开设的托班,要保留、稳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区在新建配套幼儿园时,按照规定,落实托班的建设要求,满足托班的用房需求;通过改建、扩建幼儿园,增加托班的资源供给。


新规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公益性托儿所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提供符合适龄幼儿家庭多样化需求的托育服务。


从儿童成长规律来看,家庭仍然是0到3岁幼儿最主要成长场所,为了推广家庭科学育儿,此次出台的新政也将对家庭育儿给予专业支持。未来上海将建立覆盖全市各街镇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设置市、区两级托育服务管理机构与街镇工作站点。同时,适龄幼儿家庭每年可接受至少6次免费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安全,是规范托育机构的重要目标。新政明确了托育机构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安全规范,以及基本建设要求。


新政规定,为保障幼儿日常安全,托育机构须在主出入口、幼儿生活及活动区域等安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确保监控全覆盖,录像资料保存30天以上,并且可以随时抽查。在门卫室、安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办公室也须安装紧急报警装置,同区域报警中心联网,报警系统确保24小时设防。同时,托育机构应当建立门卫、房屋、设备、消防、交通、食品、药物、幼儿接送交接、活动组织和幼儿就寝值守等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


在从业人员配置方面,机构负责人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员四级及以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且有从事学前教育管理工作6年及以上的经历。同时,每个托育机构还应当配备育婴员、保健院、保育员、营养员、财会人员、保安员等“五大员”。



有人形象地比喻3岁以下幼儿是全社会最“柔软”人群,最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作为全国第一个探索构建托育服务体系的城市,上海的“破冰”之举或可为“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随着今天政策落地,相关领域专家就幼儿健康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资质、科学育儿等家长们最关切的问题,一一给出权威解答。


从硬件和软件建设角度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安全,是家长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而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与高质量托育服务,以及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密切相关。

  

此次新政对于托育服务机构的场地面积、食品配送、安全防范和卫生保健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健康检查、疾控预防、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3岁以下幼儿在入托前,应当经区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凭健康检查合格证明方可入托。

  

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彭咏梅提醒广大家长,3岁以下幼儿免疫力较低下,容易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因此在入托时往往会出现一个“生病高峰”,到了3-4岁,免疫力便会有所提升。因此,建议2岁以下幼儿以家庭养育为主。彭咏梅表示,新申报机构须接受卫生评价。


  

至于从业人员的配置及资质。此次新政也有更细化的要求。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将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相关也列入日程。

  

沪上早在今年初就启动了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据上海开放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王松华教授介绍,目前学校主要承担了本市3岁以下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今年3月份,第一期培训班已经开班,共有385人。课程包括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职业素养、职业心理课程,尤其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人文素养等内容,为此学校还新建了育婴员、保健员、保育员专用实训室。


据悉,未来将有更多系统分校加入到托育培训的队伍中来,预计全系统2018年将完成1000人左右的培训规模,2019年这一数字将达3000-4000人。


按照规划,上海还将通过建立贯通培养体系、加强继续教育等培养一支关爱并尊重幼儿,具有科学育儿观、高度责任心和良好服务态度的高素质、专业化托育服务队伍。

  

3岁以下幼儿以家庭养育为主,科学育儿体现在教养融合

  

虽然3岁以下托育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对于3岁以下儿童来说,家庭仍然是提供给他们充足安全感,以及最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地方。因此,3岁以下托育服务的特点仍然是“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这也意味着,托育并非公共服务产品,而是作为家庭科学育儿的一种补充和引导。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说,从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3岁以下幼儿应该以家庭养育为主。首先,3岁以下这个阶段,幼儿正处于跟成人建立情感依恋的关键期,这时如果他获得一个安全的情感基础,将关乎他未来面对陌生环境时,能不能大胆自信探索,能不能友好地与人相处。我们把这种情感基础称之为“安全依恋”。


其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熟时间表,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以开口说话为例,不同幼儿之间的时间差异可达2年。这时候对孩子来说,最好是“一对一”,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和照料。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还是以家庭养育为主,家长应当承担照看和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但是,当下社会,对于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的需求,这是政府必须回应的需求。华爱华看来,幼儿托育的内涵可概括为八个字:“照护为主,教养融合”。其过程中的科学育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生活中推进育儿、在游戏中推进育儿。

  

华爱华提到——


3岁以前正是幼儿语言、大肢体发展的关键期,从业人员在照护时,会和孩子产生互动,这就是一种语言刺激;


在游戏或摆弄玩具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则可以观察孩子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3岁以前的幼儿不像大龄孩子,可以通过说教、符号、概念学习,他们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直观感受来学习,这个时候的教养应该渗透在照料、生活过程中,吃东西、换洗等行为中就包含认知的内容。”


一图详解——



编辑:宸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