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校方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框架

 博书润雅 2018-04-28

学校特色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仍存在认识混乱、方向不明以及形式化、表层化等问题。核心素养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载体及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消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改革和学校特色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核心素养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导向性”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素养化”, 使学校特色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和评价标准, 通过学校特色发展这一主线将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度整合。在一定程度上, 这也是促进核心素养“特色化”的过程, 即通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化实践,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化生成。方向目标、课程支撑与评价保障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以素养本位的特色发展方向为基础

方向定位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至关重要。而时下不少中小学校苦于明确不了本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如, 有的校长存在这样的困惑,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如乒乓球、课外阅读、书法、合唱等, 这些活动都颇受师生喜爱, 到底应以什么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呢?如此等等的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学校对育人目标以及特色项目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 学校不知道到底应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即便知道, 也不清楚应该通过怎样的载体予以实施。

学生核心素养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考量方向, 这便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 “1+X”模式。也就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理解为最基础、最关键的素养, 在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其他个性的发展, 以“X”项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第二, 集中突破模式。即在六大素养中,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 选择某一项或某几项素养作为突破点发展本校特色, 如, 北京市国子监中学因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子监街, 与孔庙南北相望, 学校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 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孔庙拓展学习等活动, 形成国学教育特色, 这对于促进学生国家认同和人文底蕴素养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指向性。第三, 个性化建构模式。即学校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自身特点, 形成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如,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生特点、学校百年文化和办学思想, 拟定了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志成于学、天下情怀、审美情趣和学会改变。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则拟定了四大核心素养:善于学习、趣于生活、敢于创造、亲于做人。

对于特色发展方向的选择, 学校应至少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环境适应。即主要考虑学校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教育政策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是什么?社会及家长对学生发展有怎样的期待?第二, 学校实际。即主要考虑学校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否具有特色发展方向的保障条件?如特色师资等。第三, 学生需求。即主要考虑学生生源的主要构成怎样?学生喜欢什么?通过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满足或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无论选择哪一种定位模式以及定位于怎样的特色发展方向, 学校都应该根据这一定位构建特色化的育人目标体系, 使特色发展方向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以素养本位的特色课程体系为支柱

构建素养本位的特色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柱。在课程取向上, 学校课程应突出特色取向和素养取向, 围绕特色发展的方向和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 建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 打破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的路径, 转向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依据的路径, 学校要根据育人目标,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并重构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内容的“素养化”, 挖掘、整合有利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和家长资源。从广义课程的角度, 整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于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实施上, 尤其注重课程整合。由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性, 核心素养并不能完全分割为学科素养, 通过课程整合,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如整合人文社科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人文底蕴素养;整合理科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整合艺体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身心。重庆市九龙城区谢家湾小学便将学校现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和艺术生活六门课程, 结合学校“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文化主题,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梅花”课程体系。

“素养本位”的课程不再是学科知识的机械叠加, 也不再是等待学生记忆、理解和内化的客观知识, 而是被学生质疑、批判和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的对象。因此, 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根据育人目标, 创新教学形态, 构建校本化的特色教学模式,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多种素养的生成。

以素养本位的特色发展评价体系为保障

评价对于学校特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评价体系不同于英、美国家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评估, 也不同于我国一些地区以学校特色文化的达成度作为关键指标的评估。它既关注结果性评估, 也兼顾过程性诊断。结果性评估以学校特色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作为核心指标, 过程性诊断关注学校特色发展体系是否构成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支撑, 核心评估内容包括:学校是否基于发展实际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明确的特色发展方向?学校是否结合发展实际和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制定了校本化、层次化的育人目标?学校是否构建了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以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是否为学校特色发展构建了充足的条件支持?等等。这其中, 尤其要将学校特色发展评价聚焦课程, 从而真正使中小学校认识到课程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也使学校能够以课程为媒介, 将核心素养发展、课程改革和学校特色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 发挥对学校质量提升的“共振效应”。这也是英国特色学校评估的重要经验。在评估方法上, 避免以往片面地基于理论思辨构建评价指标, 而应关注定量评价的方法, 可以借鉴学校文化测评领域相对成熟的模式和方法, 即基于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界定和分类, 通过开发学校文化测评量表对学校文化状况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学校所属的文化类别和文化形态, 并提出相应的诊断意见。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联程度, 可以将学校特色发展的水平划分为无关联的特色发展、表面关联的特色发展、部分实质关联的特色发展、整体实质关联的特色发展和优质的学校特色发展等水平。通过量表测评等方式, 可以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刻画和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