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按照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leeechen64 2022-08-13 发布于重庆
课程的核心是内容。内容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依托内容。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有诸多亮点,如以大单元为单位,让课程内容核心化;以大概念为核心,让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活动任务为引领,让课程内容情境化;以跨学科主题为重点,让课程内容项目化……。
有学者提出基于主题、任务、项目、情境,按照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这一提法,有些晦涩难懂,有必要为大家进行简单解读:首先,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既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组织形式,也是知能(知识能力或知识技能)通往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和催化知能向素养转化的手段,主题、任务、项目在情境中,学习才更具有意义;其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一般有两种:一是他主被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课程内容体系的编写逻辑和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实施教学而获得发展的逻辑,这就是所谓的“学科逻辑”;二是学生自主主动式的发展逻辑,即学生按照自己的现实逻辑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逻辑,即学生的心理逻辑或认知逻辑;第三,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组织或按照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简言之,基于学科逻辑(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起点和内在需要等),以主题、任务、项目、情境等形式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沟通。
01
什么是结构化?

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内容结构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结构化。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结构,它反应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构是指学科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即“以知识为纲,纲举目张”。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是随便堆积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生和差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序的、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结构上的层次性;而差生头脑中的知识则水平排列,是碎片化和孤立的。结构化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按照一个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储存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在应用时的检索效率。

研究表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实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之后才能真正促进问题的解决。

我们还经常听到和看到结构化思维。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对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其条理化、纲领化,纲举目张。

02

什么是课程内容结构化?

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课程结构化是指将学校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课程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建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结构。课程内容结构化,即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起的结构性联系,如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等相互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为什么要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呢?

结构化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表现形态,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对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因为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黏合力、逻辑性和关联度,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二是结构化的知识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碎片化存在的。当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共通性、互补性,既可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也可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为一体。

一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同一个班,学生的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只有多样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志趣、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选择。落实到课堂,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分享研讨,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促使学生整体认知和掌握知识。

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新一轮课改的课程结构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的特点。综合性就是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苑囿,这是针对过去过度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选择性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差异化问题,这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提出的,以满足不同兴趣、潜能和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每一种课程类型和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共同发挥育人的功能。

总之,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要改变知识学习“碎片化”现状,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网状的结构,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能力迁移。

03

如何按照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结构化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结构化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结构化教学。所谓结构化教学是指根据每一类孩子的特点去设计适合其特征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环境、课程秩序、教学方式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具体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目标结构化。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学生打造成标准统一的产品,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学生的发展始终是动态的。在学校课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设定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化课程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循序渐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案例1某校基于本校课程资源,将课程分成三个层级,学生根据自我诊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课程。三级课程不是简单地按难度划分,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目标、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综合考虑,打通彼此的联系。学习中,学生自主评估自己的学业发展,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应层级。学校针对每一个层级的课程目标提供相应的配套课程,促学生的学业水平不断提升。

【案例2】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某校从动手实践、兴趣特长、学科知识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动手能力,整合多个学科,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变化,建构由普及到提高再到精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化的课程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适合自己的课程,有能实现并不断追求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

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课程体系结构化是指课程类型的丰富性、完整性、均衡性和协调性。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知识学习和应试训练,而忽视科学探究、人文素养、运动健康、艺术审美等课程的学习,以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而实际上质疑、探究、思辨、艺术、人文等于人是终身有益的。所以,课程体系建构一定要着眼学生长远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我国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等深受欧美和前苏联的影响,以致基础教育长期主体意识缺失。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一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直觉与理性、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等多种关系,形成一种结构协调的课程体系;二要打破课程结构的学科本位,克服课程内容间相互割裂的弊端,重视学科内的统整与关联,加强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三要消解课程结构过度追求统一性的弊端,以适应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不同需要,同时鼓励、引导学校挖掘自身资源,开发独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案例3】某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构建了结构多元、科学、均衡的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整合成六大板块: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生活与实践、运动与健康、公民与世界,每个板块对应相应学科,并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构。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什么样、学得什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

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更利于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案例4】某校在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知识建构教学”中要求:在每单元集体备课时,备课组要把本单元的知识体系进行详细梳理,对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单元中的重要观点、思想、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充分揭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体会、认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在单元总结时,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方式回顾、描述单元知识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结构,形成对单元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解。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课程实施的结构化主要是指实施途径和方式的结构化,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以及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本次课程修订引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呈现方式,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少而精”,做到“纲举目张”。

【案例5】某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渐进式主题学习、课程周学习、家庭生活实践、场馆学习和行走学习等方式,打破课堂时空,拓展学习的资源和渠道,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渐进式主题学习是指将国家综合实践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与划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协调下,学生沿着主题的线索开展学习活动,循序渐进;课程周学习是指学校集中一周时间专门进行一个事件的专题学习,学生走进图书馆、实验室,查阅资料,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撰写报告;家庭生活实践是指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适合亲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家务劳动,增进亲子关系,获得生活感悟;场馆学习是指让学习从校内走向社会,利用生动广阔的大自然、博物馆和科研院所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学习、探究;行走学习是指现场体验学习,通过实地观察与考察,真切地了解、感受学习主题的内容、形态和意义,培养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知,使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伸展,与家庭、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结,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和体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课程结构化教学。

首先,要始终遵循学生立场和学科逻辑的基本原则。以“结构化”为主线进行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主动关联”的结构化思维。

一要正视学习起点。按照国家规定,任何一个年级的教学起点均为“零起点”,当然这个“零起点”也得实现校本化,也就是要从现实起点出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要转变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进行知识归类、系统化教学。

三要体现学生特质。结构决定功能,内容结构和教学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甚至决定了学生思维质量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 按照结构化思维整体实施课堂教学

一是遵循教学的基本逻辑。任何学科教学实施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都要遵循两个基本逻辑,即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遵循教学的学科逻辑,这两点非常重要。

按学生的学习、发展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学科知识是手段,学生学习和发展是目的。学科知识必须根据学习和发展需要进行筛选、集约、重组和统合,纳入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整体结构,做到“少而精”,避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同时,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可迁移的综合性品质,可以不断丰富、发展和进阶,适合而且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建立教学的基本机制。任何学科教学实施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实施都要遵循四个基本机制,即“集体备课”“校本化实施”“实践研究”“教学迁移”等教学机制。

三是完善教学的基本范式。

学校课程结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校现有课程的重构和优化,是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前瞻和规划,需要着眼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统筹规划,系统思考,拓展路径,搭建平台,形成开放、协同的氛围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