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迹可循的大国崛起——三代的个体户诞生!

 振王府图书馆 2018-04-29

40年,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瞬间;40年,也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当人们刚从街上的地摊上路过时,对喇叭裤感到新鲜,迎头,撞上的是逆潮流服装专卖店;


当收音机刚刚放开凭票购买时,人们迫不及待地排队买到一台台彩电,回到家中,旁边的家电卖场已经开始售卖智能电视。


从坐公交车到App打车,从货郎走街串巷到二维码下单送到家门,从公用电话到两台手机……一桩桩现实魔幻主义的事情,发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而把这一切带到我们面前的,是这一群不容忽视的人——个体户。


他们是谁?用什么样的工具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变?视频中,就是他们的简史。



  

最初的个体户:大潮涌动前夕,他们懵懂诞生

 

2016年12月5日,国家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个体工商户先进代表。会见中,总理与一名温州代表的对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总理您好,我是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

“好好好,现在做什么生意了?”

“我是做纽扣批发的。”

“企业现在做得怎么样呀?”

“以前是小店,现在算是中等企业了。”

“很好,很好。”

  


这段简短的对话让当时56岁的章华妹激动不已,喜悦之情一如三十多年前她初次领取到自己的营业执照。那份用毛笔正楷书写、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诞生,宣告了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正式诞生。

 

40年前,她做生意也是生活所迫,他们兄弟姐妹七个,家里日子过得紧。

看着邻居们纷纷在家门口摆摊做生意,她也照葫芦画瓢。一张小桌子,几毛钱的日用品、纽扣、纪念章、表带摆在上面——1979年,章华妹的店铺就悄悄地“开张”了。

 


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在一般人眼里,做买卖和“投机倒把”拴在一起,不算什么“正经营生”。有时候在路上遇见熟人,别人都会装作不认识,自己也常觉得低人一等。

 

还是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想法越来越活跃,对于经商的看法也逐渐变了。对章华妹而言,则是领取到营业执照以后,心里逐渐有了底气。

 


1980年12月11日,工商所通知执照办下来了让过去领。工商所所长说这下做生意有了国家承认的正式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经营了。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有了营业执照成为合法的个体户,章华妹开始把生意摆在台面上,把自家的堂屋搬空作为营业场所,随后又添置了几组柜台,以便摆设商品。

 

这样,一张小小的店铺开张了。


她没想到的是,等在后面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90年代的个体户:将铁饭碗,炼成一颗大心脏


到了90年代,中国的消费者从旧三大件,过度到新三大件。这其中的家用电器,往往诞生于浙江的小作坊内。而作坊的老板,大多数离开体制,下海搏击的第二代个体户。

 

1990年,当时27岁的张近东辞去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用东拼西凑来的10万元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的零售公司。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那时,空调在国内市场刚起步。盛夏时节,人们排着上千米的长队买空调,他既当老板又当跑腿,从销售、推销、收银、送货……几乎干遍了所有的岗位,几天几夜都不睡觉,还要给员工鼓舞士气,业务迅速发展,平均两三年就要换一个大仓库。

 

第二年,他们的销售额有4000多万人民币,利润就有1000多万。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能有一万元人民币的“万元户”那就算是富人了。但张近东并没有停下来。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当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张近东的身家一夜之间超过12亿元。

 

2004年7月21日苏宁(002024)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张近东运用的是翻云覆雨的手腕,是全国一线到五线城市的燎原战术,从个体户到大老板,他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入世之后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Made In China的自豪感。

 

下个年代的个体户,将在更高的台阶上,往更华丽也更艰难的舞台上进军。

 

2000年后的个体户:从Copy to China,到Create to Wolrd

 

在张近东喊出“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的口号时,他也许不会注意到,在和南京距离1400公里的华强北,淘金客们正在创造全球闻名的一座商街。

 

 

 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高峰期日流量高达70万人次。据说在这小小的“一平米柜台”里,至少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也孕育了像腾讯、神州等知名企业。


但粗暴野蛮的经营方式,让华强北戴上了“山寨”的帽子。


当Copy to China的神话消失,许多人选择离开。但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坚守,在华强北努力适应正在变化的商业环境。

 

马应烽就是为数不多坚守的商人,他从10年前来到华强北,通过电子元器件的倒买倒卖,月单利润高达30万,感受到了财富膨胀的滋味。情况从2010年后急转直下,马应烽也发现,恶意竞争卖出的价格却比牙签都便宜,在市场上完全没有优势。

 


他决定尝试新的经营思路,打造核心科技产品,“电阻就像大米,无论所有电路板,你都得需要用到我电阻。”这承载了他在华强北转型最重要的希望。

 

谢嘉鹏,他在华强北创业的第一天,一个人负责一个柜台,一天配了两个单就赚了7000多元。但2007年之后,他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并成立自己的品牌,做了一个发烧音响平台,每年将近有200万元-300万元的收益。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一平米柜台”里日进斗金的日子。

 

华强北时隔三年重新开街,个体户们正待涅槃


从1996年从事电阻电容行业,陈海升已经在华强北打拼了20年。但早在4年前,他这样的个体户,摇身一变,成为了投资人。2014年,陈海升作为发起人组建了“零到壹孵化器”,目前,深圳已经有大大小小2000多个“创客中心”或“孵化器”。作为“零到壹孵化器”38位导师之一,陈海升已经投资并指导了4个项目。

 

坚守的人们都在变化,因为华强北的商人们都意识到,独创性,才是市场竞争的灵魂。

 

同时,他们的商业环境也在变化,无论卖元器件,还是“创客潮”,还是华强北附近的包子铺、水果店,他们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同一种经商模式:二维码收款、记账、投资、投保。他们也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码商。


这不止意味着一个码,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个体户的集体转型,大国崛起之路


从第一张个体执照到“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章华妹们懵懂地迎接了春天的故事。伴随的是中国服装业的飞速发展,以初级轻工业产品为中国创下大量贸易顺差。


90年代后,中国人的消费升级,从旧三大件过度到新三大件,张近东们抓住了家电崛起的时代。在背后,是中国工业水平的巨大发展。


2000年以后,中国与全世界高科技产业拥抱,也让科技产品的中间商赚到盆满钵满,那是属于华强北个体户们的王者时刻。


如今的码商们,无论是开发一枚芯片,还是贩卖一杯奶茶,都需要独创精神。


在过去,也许还有人怀疑,但在中兴遭遇美国禁令以后,已经成为共识。

 

而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好礼物。码商有了“码”,可以得到收付款、贷款、保险、理财、信用等综合科技金融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码商”,让“天下码商”不再孤独,让“天下码商”能分享科技进步红利,共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这个时代,给了“码商”茁壮成长的土壤。

 

 

从“天下网商”到“天下码商”,从“个体户光荣”到“天下皆码商”,这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这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故事,这是关于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机会的探索之旅,这是穿越历史时光的温暖和感动之旅。


在码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创造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